分享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五)

 望野wangye 2019-02-11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五)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如果说外秘已是对外人秘而不宣,设秘者不愿意让大众知晓的话,那么,对于外人而言,内秘更是难以通达的神圣之所。不过,换位思考,设秘者之所以设秘并非是要所有人都看得懂,但同时也不是想让所有人都看不懂,即是说他总是会留一扇小门或一条小径给有心人或有缘者,以便这个“法”不至于失传,否则大可不必花如此心思既做文章又设秘。所以,我们若想获取较之于外秘更深的不传之法,需要做的工作是找寻作者所留下的任何一点踪迹,哪怕是蛛丝马迹也不能放过,从而曲径通幽,进入那扇幽闭的大门。这扇大门需要的不是一个有学识或者特别有学识的读者,需要的是一个细心的有心人,一个能够不断尝试去耐心聆听的读者。

让我们再次回到“永字八法”中。面对一个“永”字,那是“书圣”王羲之的笔迹,尽管我们被教导着要往深里看去,因为书写者的笔墨是深入纸张的,因此,书法在中国人的眼里通常是有立体感的,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我们完全可以深入其间找寻其中的奥秘所在。的确有研究者是这样解剖、分析书法的形式,以至于要进入微形式以期抓住那让人朝思暮想的书法之“神”,当然,这样做的结果是无功而返,因为,研究者并不知晓书法本身是什么,冒然的介入只会引来书法的嘲笑:书法,不是用眼睛观看的物,即便你用显微镜看到了平时你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细微情节,但那并不是书法本身。书法,只有回到生存世界中,或到生活世界,才成其为本身。同样,要探寻古人在书法本身之上设置的密钥,我们能做的是循古人的思路慢慢的尾随,或许能够破门而入。




于钟华:“永字八法”解密(五) - 心海立帆 - 心海立帆的博客



“永字八法”在完成外秘的设置时,实际上已经为我们进入其间留下了线索,这一线索就在外秘关门的一霎间。“永字八法”关门的最后一笔叫做“捺”或“磔”,意思是重按,试想:一个笔画以重按来命名,这就表明重按是其特有的,或者说是独有的,因为命名代表着唯一,尤其是诸物件并存时,每一个命名都直指此一物件的本质。本质在这里是指此一物件的独特显示和通达它的特有途径,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也才得以进入外秘。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重按成为一个笔画的名称,那么,也就是说其它的笔画是不能重按的。再进一步理解就是其它笔画都要轻提。能不能这样理解呢?唐人张怀瓘在《用笔十法》中有一法叫做“迟涩飞动”,其自己释义是:“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为得法。”其意思是说,一般来说勒锋(横)和磔笔(捺)往往要求写得很用力,即便是这两个笔画也要有飞动之势,而不能够僵凝滞涩,做到这样,就是得法了。原来这样即是得法!反过来的意思是,横画和捺画之外的笔画更应该有飞动之势了。捺笔是重按行进,横画在一般人看来也是如刻一般的用力(实际上用的是虚劲),这样的笔画通常是凝重,但在书法中亦要飞动,那么,其它笔画还用说吗!其潜存的意思就是其它笔画更要提起来书写。

如果你是一个细心人,你会发现,不管是“永字八法”还是张怀瓘,似乎都不愿意直接地去说那个“提”字,总是隐约地提醒我们,让我们去会心,当然,也可能在他的读者或听众看来一听就很明白,因为这是人家内部的对话。这牵涉到晋唐书论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书谱和书诀。所谓书谱是对普通大众而言的,属于普及层面的知识和技法;书诀则是对内部人而言的秘传,基本都是术语、口诀之类,只有在手授时大家才能明白,少了这一环节,即便口诀流传出去,外人也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即是说,书谱是外传的知识和技法,书诀是内传的知识和技法。但需要说明的是,书谱因为要外传,所以一般会写得显畅明白,让读者以为自己很明白了,读者以为明白但并非真的明白,其内奥往往隐藏在文字深处,只有有心人方能获取。当然,内传的书诀,如果没有传人的手授,大家同样望洋兴叹,很难获得隐微的玄妙之技。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永字八法”也好,张怀瓘也罢,都是隐约地说话,总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我们注意。“永字八法”、用笔十法,其实都是“诀”,都是内传的东西。当然,这里的诀不是后世延伸意义上的顺口的那种歌诀,而是仅供内部私相授受的术语。


倒是到了明代,这种书论表述的方式被以公共知识传播的形式所彻底取代,此时已没有什么内传、外传了,说话都比较直截了当。因为这样,即便有人讲了什么秘诀内容,也很难引起大众的重视。这个人就是董其昌,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可谓一语戳破天机。毛笔书写的窍门就在于这个“提”字!通常的思维是笔画要有力,毛笔自然要用力向下按,如此与纸面产生强大的阻力,则笔画便饱含筋骨。事实上,毛笔用笔之巧正区别于硬笔,因为毛笔性软,你越是用力越是用不上力,反倒走向它的反面,只要轻轻一提,笔尖立即立起来,唯此,笔尖方有主宰,笔画才能内含力度。我有时在想,蔡邕作为笔法授受谱系的第一人,他告诫大家:“唯笔软则奇怪生焉。”这到底要说明什么呢?是不是如现在人所理解的因为毛笔柔软,所以就会生出很多千奇百怪的形态来,我对此总是产生怀疑。一代宗匠阐述书法不需要谈论这些没用的东西,定是有很深的、常人难以领会的内涵。常人的领会就在于以力致力,而不能体验到不发力而力方能显现的道理。所以,我的想法是蔡邕想提醒我们:用毛笔不同于用硬物件,书写时会感觉有些奇怪,这是书写者所要特别留心之处。之所以说“奇怪”,是因为硬物件发力,只需发力就是,但如毛笔此一类软物件则要提着劲。其实这没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但凡有生活经验者都知道,挥动一根飘带和舞动一根棍棒,其用力是大不相同的。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书法得法全在于此!看似并未有什么高明之处,但普天之下真正明白此道理的又有几人。会有一部分人明白此道理,但可能仅仅是明白其中一点,而不能更进一层,也可能都明白了,但手上却做不出来。“提”笔的意思,你可以理解是将毛笔提起来,轻轻地前行,这样用心体察毛笔笔尖在纸面的运行感受,“拔尖”是用笔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如果掌握了这一步,你的书写应该说渐趋得法,但千万不要停留于此,因为真正的提笔并不是把毛笔真的提起来,而是笔向下按,劲向上提,正如前文讲过的撇画的书写。这是提笔的第二个层次,也是提笔要害之所在。

提笔之难还在于行笔要“平”,也就是黄宾虹先生所言用笔无法中的“平”,其自己解释说:“用笔要指与腕平,腕与肘平,肘与臂平……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才可为平。平非板实……有波有折……乃见生动。”

“锥画沙”笔法见于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当张旭讲解了“笔法十二意”和“如何齐于古人”的秘诀后,颜真卿突然问了一句:“敢问长史神用执笔之理,可得闻乎?”竟然问什么是神用笔。张旭并未直接回答颜真卿的问题,而是讲了一个故事,他说:“原来我的书法得法于我的舅舅陆彦远,舅舅曾经说他用功虽然很深,但始终感觉笔迹不够殊妙。有一天遇到了褚遂良,请教这个问题,褚遂良仅说了一句‘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我舅舅很努力地思考,但始终破解不了。结果有一天在一个江心的小岛上,看到一片平净的沙地,突然让人心里很愉悦,有强烈的书写欲望,于是,随手找了一个锋利的物件在沙地上书写,笔画显得很劲险,明利媚好,从此悟道了书法用笔如锥画沙。”如锥画沙到底什么意思呢?这就需要有同样的生活经验方能明晓其中的实事。如果你生活在农村,或者并不发达的小县城,门前的道路尚不是水泥路,下雨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走出家门,在门口蹲在地上,此时的地面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而且很平整,看上去的确让人有书写的欲望,所以,这个时候,母亲们总会在地上教孩子们写字。这个“写字”有个窍门,就是如果不是利器,你随便写就行了,但如果手中拿的是利器,比如一个刀片,则书写时手劲是提着的,而且一定要用力很均匀,否则利器一陷进去就写不成字。一旦你掌握了这个诀窍,写出的笔画当真是既干净又爽利。这样再回到黄宾虹先生所言的“平”,要求用力均匀就明白了。由此可知,“锥画沙”的诀窍在于两点:一是用笔书写时须提得笔起,手要微微上扬,使得利器不至于陷下去而难以运动;二是行笔过程中要用力均匀,不能忽高忽低,否则你的书写会非常痛苦,当然这要以提笔为前提。


“如锥画沙”是神用笔,站在今天的角度,断难理解。但如果明白“神”是什么意思,或许就会推倒一座大墙,使我们直入堂奥。“神”的本意其实在于“申”字,其本意是草木从地中生长出来,后引申为“伸”,就是前后伸延,进一步引申为“通”,上海的简称为“申”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能够通行无障碍,我们称这个人有神通就是这个意思,倘若这个人能够上天入地,那真可以让我们顶礼膜拜,因为他是“神”了。所以神的意思在于通达,而不是后世人们认为的那个神秘的存在者。由此可知,“如锥画沙”中的“如”字,并非是我们今天所解释的“像”的意思,“如”字所要说明的不是外形和表象层面的东西,其本意是真如,也就是天地之间那个恒定的不增不减的通达万物的“道通为一”的那个“一”,“如来”的“如”就是这个意思,是“真如”来了,到了。“如锥画沙”中的“如”是指书写事件和锥画沙事件中能够相通的那个点,这个点又不是静止的、片面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一个实事。书写事件对于书写者而言,相对比较难以理解,而且书写有着一定的层面,不能妄相传授,所以就把它引入到日常生活经验之中,你若是有缘人、有心人,自会心领神会,一通百通。明乎此,便明晓这是晋唐时期书诀的表述方式,稍加留心,会发现,整个晋唐书论几乎就是一部“如”字诀。

这里需要延伸一步说明的是“如锥画沙”中还包含有重要的审美信息,它几乎规定了一千多年“二王”一系帖学的审美——媚。“媚”的意思在《说文解字》中为“说也。”段玉裁注为:“说今悦字也。”并引证《大雅毛传》中的意思:“媚,爱也。”这还不太好理解。我们回到“媚”字本身,“女”字加上一个“眉”字,显然,是指女性的眉毛,女性的眉毛有什么好看的?唐人窦蒙在《<述书赋>语例字格》中将此字在审美上面说得比较明确:“意居形外曰媚”,综合起来,我们大体可以明白“媚”指的是女性眉毛之间的那个“意”,什么意?这又需要生活经验。女性眉毛中间的那个意就是那种清新的,一尘不染的清新的气息。我们现在说某一女生的感觉时经常使用“小清新”就是这个意思,一种气息在眉宇之间。这样的美在自然界就是春天刚刚发出的一片小树叶,一瓣小花瓣,干净、明媚,这就是“媚”。任何人看到这种美,都会心生愉悦,产生由衷的爱怜,进一步都会爱上“她”,当然,这些都是后起的派生意。

让你伸手去触摸女生清新的眉目或者朝发的嫩叶,我相信你的手绝对不会狠命的用力,而会轻轻地提着劲摸一下,这个时候,你便会豁然开朗:“如锥画沙”,原来如此!这就通了,通在书写时的提得笔起,通在行笔时的用力均匀,通在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清新自然,“明利媚好”。


换句话说,“永字八法”的内秘包含的就是“如锥画沙”,它保证的是你能够顺畅的书写,而不是毛笔赖在纸面打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同时,只有这样的书写你才能写出符合中国人审美的笔迹。你一旦打开了“永字八法”的这一内秘,你便开始真正的上路了,所谓的“得法”,就在这一环。历史上真正得法的书写者并不多,包括我们当代名声卓著的沈尹默先生,看看他的笔迹,以及他对于“如锥画沙”的解说,真是隔靴搔痒,并未触到实处。

但这些尚只是“永字八法”内秘的一个环节,也即是说内秘之中还有其它环节,是的,接下去我们会继续前行,探寻其中的隐微奥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