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治疗痹证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及其制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它们包括了现代医学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风湿性骨关节炎及肩周炎等,本病遍布我国各地,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尤多见于青少年及中年人,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市面上有关治疗痹证的药物不多,且疗效不显著,因而,研制出有效的治疗痹证的药物势在必行。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一种配制简单、使用方便、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效的治疗痹证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治疗痹证的中药,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方的原料生姜30-90份、樟脑6-18份,经常规工艺加工成搽剂、气雾剂、喷雾剂、软膏剂、霜剂。 本发明的治疗痹证的中药的制备方法,是将生姜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合并姜汁得含60~75%乙醇的浸提液,过滤除杂,合并姜汁与醇浸液得姜醇液,加入樟脑、甘油配液得搽剂产品。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发明人本着“服务于社会,造福子人类”的宗旨,根据祖国医学传统理论,精心配制出来的。本发明的配方中以辛温的姜汁发汗解表,祛风散寒、温经通络,针对痹证的病因病机而发挥祛风散寒、除温通络的作用,以樟脑除湿、消肿、止痛的作用,配合生姜以增强除湿止痛的作用,两药均为温性药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通经络。共同针对痹证的病机,组成了具有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散寒止痛作用的姜脑止痛搽剂,本方外用、直达病所,见效迅速,对痹证有很好疗效。 本方是由生姜、樟脑组成,其功能主治为祛风散寒,除湿通络。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周炎,风湿性肌炎,骨性关节炎等。 本方的剂型为搽剂。本发明的名称可为姜脑止痛搽剂。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发明,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实施例。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取生姜60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得含70%乙醇的浸提液,过滤除杂,合并姜汁与醇浸液得姜醇液,加入樟脑10份、加入占物料总重量7%的甘油配液得搽剂产品。 实施例二取生姜45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合并姜汁得含65%乙醇的浸提液,200目筛过滤除杂、得姜醇液,加入樟脑8份、加入占物料总重量5.5%的甘油配液得搽剂产品。 实施例三取生姜80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合并姜汁得含60%乙醇的浸提液,200目筛过滤除杂、得姜醇液,加入樟脑16份、加入占物料总重量4.5%的甘油配液得搽剂产品。 实施例四取生姜45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浸渍液与姜汁合并,静置,滤过,加入樟脑8份,加入占物料总重量5%的甘油制成喷雾剂产品。 实施例五取生姜35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浸渍液与姜汁合并,静置,滤过,加入樟脑6.2份,加入占物料总重量3%的甘油制成喷雾剂产品。 本发明还可以按常规方法制得气雾剂、软膏剂、霜剂。 下面通过临床试验情况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姜脑止痛搽剂临床试验情况本发明姜脑止痛搽剂,根据四川省卫生厅卫药发(1994)第0849号文的要求,于1994年3月至6月,由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成都中医医院共同对该药进行了III期临床验证,验证该药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对照药品采用市售麝香舒活灵,随机分试验组150例,对照组90例。验证结果为试验组姜脑止痛搽剂显效率76.0%,对照组麝香舒活灵显效率56.5%,P<0.01,差别在统计学上有极其显著意义。有效率为试验组95.3%,对照组90.0%,P>0.05,差别无显著性。现将治疗观察结果总结如下一般资料一、病例来源、职业构成及对比本验证共治疗观察病人260例,门诊病人居多数。随机分试验组(简称试)150例,其中风湿性关节炎104例,肩关节周围炎19例,风湿性肌炎14例,骨性关节炎13例;对照组90例,风湿性关节炎54例,肩关节周围炎11例,风湿性肌炎15例,骨性关节炎10例。病原来源及职业分布情况列表分析如表1。 由表1可见,病例来源两组无显著差异(X2=2.70,P>0.05);表1 病例来源、职业构成对比组别例门诊 住院 工人 农民 干部 其它n %n %n %n % n %n %试验组 150 100 66.7 50 33.3 54 36.0 3 2.0 72 48.0 21 14.0 对照组 90 69 76.7 21 23.3 27 30.0 7 7.8 43 47.8 13 14.4职业分布两组无显著差异(X2=6.56,P>0.05);二、性别、年龄构成及对比列表分析如表2。 表2 性别、年龄构成对比组别 例性别年龄(岁)平均年龄男 %女 % 18-33 % 34-49 % 50-65 %X±SD(岁)试验组 150 57 38.0 93 62.0 27 18.0 44 29.3 79 52.7 47.81±13.68对照组 90 32 35.6 58 64.4 20 22.2 31 34.4 39 43.3 47.12±13.99由表2,两组患者性别结构无显著差异(X2=0.144,P>0.05);两组患者年龄结构无显著差异(X2=1.968,P>0.05);平均年龄、试验组47.81±13.68岁,对照组47.12±13.99岁,统计学处理,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U=0.373,P>0.05)。 三、病性程度对比病情程度由初诊时病情积分多少分为三级,轻(≤50分)、中51-80分)、重(>80分)。列表分析如表3。 表3 病情程度对比组别例轻(≤50分) 中(51-80分) 重(>80分)病情积分n %n % n % X±SD(分)试验组 1504328.7 7046.7 3724.767.7±20.17对照组 90 25278 455002022.266.5±19.98由表3,两组病情轻、中、重构成无显著差异(X2=0.288,P>0.05);平均病情积分(初诊)试验组67.7±20.17分,对照组66.5±19.98分,统计学处理,两组病情积分无显著差异(U=0.45,P>0.05)。 四、主要症候对比,见表4. 表4 主要症候对比组别 例 疼痛 压痛 肿胀 功能障碍X±SD X±SD X±SD X±SD试验组 150 24.13±5.929 22.50±6.247 14.58±4.03920.00±0.000对照组 9022.67±5.767 22.44±5.866 14.38±3.93820.00±0.000由表4,疼痛、压痛、肿胀及功能障碍各主症积分均值,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五、病程分布对比见表5。 表5 病程分布对比组别 例 ≤半月 ≤3月≤6月 6月以上n %n % n % n%试验组 1509060.0 4832.03 2.096.0对照组 90 6673.3 1820.03 3.333.3由表5,两组患者病程分布情况相近,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X2=5.68,P>0.05)。 病例选择一、病例选择痹症是指因外邪侵袭肢体、皮肉、筋骨、脉及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的肢节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证,相似于现代医学自身免疫病的风湿范畴。因此,本验证拟观察病例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四种疾病。 二、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治疗痹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制订。 1、临床症状和体征肌肤或关节、筋骨疼痛、酸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肿胀或游走疼痛、肌萎缩等。 2、发病特点或与气候变化有关,或有链球菌感染病史。 3、性别年龄特点好发于青壮年,女多于男,但骨性关节炎及肩周炎好发于中老年。 4、中医辨证根据其证候分行痹(风)、痛痹(寒)、着痹(湿)。行痹肢体关节走窜痛,痛无定处,有时兼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 痛痹全身或局部关节疼痛,痛有定处,得热稍缓,遇冷则剧,舌苔白,脉弦浮。 着痹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酸痛,疼痛有定处,阴雨风冷可使其发作,苔白腻,脉濡缓。 5、理化检查血沉增快(男>15mm/h,女>20mm/h),抗“O”增高(500单位以上),免疫球蛋白增高1gA3.88以上,1gG1.60以上,1gM2.70以上,C反应蛋白10μg以上,抗链激酶↑>(80μ),抗透明质酸酶↑>(128μ)。要求都作检查,但并非阳性诊断才成立。 6、X光片检查骨性关节炎需拍片以确立诊断。 三、纳入标准1、年龄在18-65岁之间,符合以上治疗标准,中医辨证为风寒湿痹者。 2、住院或依从性好的门诊患者。 3、病程不限,均为此次症状持续时间,除去无症状时间间隔。 四、排除病例标准1、急性风湿伴关节红、肿、热、痛或结节、红斑;2、类风湿关节为及痛风性关节炎;3、长期服用中西药而不愿停药者;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5、对本药严重过敏者;6、合并心、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病者;7、关节畸形、残废、丧失劳动力者;8、不能按规定用药,有能完成疗程及资料不全者。 治疗方法及观察内容一、治疗方法试验组用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外搽患部,每日3次,每次5-10毫升,或浸于棉花或纱布上敷帖,每日一次。对照组用麝香舒活灵[四川省中药厂生产,川卫药准字(82-2335号)],主治关节痹病,肌肤麻木等病,按照舒活灵用法使用。 二、观察内容1、全身症状寒热喜恶,周身困倦,饮食;2、局部症状肌肉、关节筋骨的疼痛、肿胀、压痛及功能活动(按其程度采用分级积分法记分); 3、理化指标血沉、抗“O”、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抗链激酶、抗透明质酸酶;4、止痛起效时间,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如皮肤发红、灼痛、皮疹、水疱、溃疡等。 每次观察均在同部位用相同方法进行,隔天或每两天观察记录一次,观察时间为两周。 三、总疗效评定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除,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主要参考指标均正常,总积分下降80%以上。 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消除,功能活动明显进步能参加工作或劳动,主要参考指标基本正常,总积分下降60%以上。 有效主要症状及功能活动改善,生活由不能自理转为能够自理,或工作或劳动力有所恢复,主要参考指标有改善,总积分下降30%以上。 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较,各方面均无进步,总积分下降30%以下。 治疗结果一、总疗效试验组150例,痊愈51例,显效65例,有效28例,无效6例,有效率96.0%,显效率77.3%。对照组90例,痊愈9例,显效44例,有效33例,无效和4例,有效率95.6%,显效率58.9%,如表6示。 表6 总疗效评定组别 例 痊愈 显效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有效率 积分下降n% n%n% n %n % n %X±SD试验组 150 45 30.0 69 46.0 29 19.3 7 4.7 114 76.0 143 95.3 46.23±18.78对照组 90 10 11.1 41 45.6 30 33.3 9 10.0 5156.6 81 90.0 38.78±15.02由表6,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效率无显著差异(X2=0.01,P>0.05);两组显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9.78,P<0.01)。 治疗后,试验组积分下降平均46.23±18.78分,对照组积分下降平均38.78±15.02分,统计学处理,两组积分下降有高度显著性差异(U=3.38,P<0.01);二、各主病疗效试验组各主病疗效如表7。 表7 试验组各主病疗效疾病名称例痊愈显效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有效率n n nn n %n%风湿性关节炎104 41 43 15 5 8480.8 99 95.2风湿性肌炎 143 9 20 1285.7 14 100.0肩关节周围炎194 8 70 1263.2 19 100.0骨性关节炎 133 4 51 7 53.8 12 92.3由表7可见,试验药品对所观察的四个病种均有较好疗效,显效率在50%以上,有效率在90%以上。经统计学分析,各病种治愈显效率间的差别无显著性(X2=7.81,P>0.05);各病种有效率的差别亦无显著性(X2=2.01,P>0.05)。 表8 对照组各主病疗效疾病名称 例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显效率 有效率nnnnn% n%风湿性关节炎 54 428 19 332 59.3 51 94.4风湿性肌炎15 211 2013 86.7 15 100.0肩关节周围炎 11 1280327.3 11 100.0骨性关节炎10 2251440.0 990.0各主病疗效的对比由表7、表8可见风湿性关节炎显效率在试验组80.8%,对照组59.3%,两组疗效有高度显著性差异(X2=8.43,P<0.01);有效率试验组95.2%,对照组94.4%,两组无显著差异(X2=0.04,P>0.05);风湿性肌炎显效率在试验组85.7%,对照组86.7%,两组无显著性差异(X2=0.005,P>0.05);有效率两组均为100%,无差异。肩关节周围炎试验组显效率63.2%,对照组显效率27.3%,两组差异无显著性。骨性关节炎试验组显效率53.8%,对照组显效率40.0%,两差异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X2=0.434,P>0.05);试验组有效率92.3%,对照组有效率90.0%,统计学处理,两组无显著差异(X2=0.038,P>0.05);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试验药对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较为突出,较对照药为佳。 四、副作用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均无全身毒副作用反应,仅少数患者局部有轻度发红过敏,试验组3例,占总数2%,对照组2例,占总数2%。 讨论一、本试验按方案要求进行,采用单盲随机分组,从分组实际情况看,两组患者基本条件(来源及职业分布、年龄、性别结构)和病情轻重程度(病情积分、主症积分、病程分布)均衡对等,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证实分组合理。 二、验证结果,总有效率试验组95.3%,对照组90.0%,差异无显著性(P>0.05),显效率试验组76.0%,对照组56.6%,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疗效优于麝香舒活灵。 三、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对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表7、8)。与对照药相比,对该病的治疗显效率为80.8%,对照组为59.3%,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四、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外用无毒、安全可靠,使用宜以涂擦为主,每日3次,每次5-10ml,重症可湿敷,每日1次,时间不宜过长,约10小时即可。 结论一、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治疗风湿痹证疗效确切,对于肌肉、关节疼痛、肿胀、重着、屈伸不利诸症的减轻或消除,效果优于对照药物麝香舒活灵。 二、本发明的姜脑止痛搽剂有明显的驱风散寒,温经通络,除湿止痛作用,符合中医的寒湿入络,气血闭阻,“不通则通”、“痛则不通”的辨证观点。 三、该药安全、使用简便,无明显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是一种较好的治疗风湿痹症的外用新药。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其特征在于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方的原料生姜30-90份、樟脑6-18份,经常规工艺加工成搽剂、气雾剂、喷雾剂、软膏剂、霜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痹证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生姜30-90份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合并姜汁得含60~75%乙醇的浸提液,过滤除杂、得姜醇液,加入樟脑6-18份和占物料总量3-7%的甘油配液得搽剂、气雾剂、喷雾剂、软膏剂、霜剂。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痹证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主要由下述重量配方的原料生姜30-90份、樟脑6-18份加工制成,制备方法是将生姜压榨取汁,姜渣用乙醇冷浸,浸渍液与姜汁合并,过滤除杂、得姜醇液,加入樟脑、甘油适量配液得搽剂产品,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产品使用方便、具有祛风散寒,除湿通络之功效,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周炎,风湿性肌炎,骨性关节炎等,亦可加工制成气雾剂、喷雾剂、软膏剂、霜剂。 文档编号A61P19/02GK1565557SQ0313523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8日 发明者薛永新 申请人:薛永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