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暮云深 2019-02-11
清韵逸品 2018-10-13 16:11:51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传唐 杨升 画山水卷 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本幅所用绢地甚粗,山石的造型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张僧繇〈雪山红树图〉相似,都作对称的圆弧形或古拙的锥形。兼用勾勒与青绿重设色法,树石、屋宇格式化,富于装饰性。卷后题跋将此归为唐代画家杨昇的「抹(没)骨法」的表现。在晚明以前画史记载中,唐代画家杨昇与南朝梁画家张僧繇一样,都是擅长人物或肖像的画家,直到晚明才出现「没骨山水」的记载,为晚明画家对早期山水的揣摩之作。

杨升

杨升,不知何许人也。开元中为史馆画真,有《明皇》与《肃宗》像,深得王者气度。后世模仿多矣,画明皇者,不知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但止于秀目长须之态而已。又恐览者不能辨,则制衣服冠巾以别之,此众人所能者,不足道也。升以写照专门,又当时亲见奇表,宜乎传之甚精。郭若虚《见闻志》谓:“升尝作《禄山像》,今亡矣。宜若不足取。”诚使其人尚在,众必脔食而粪弃,虽有遗像亦唾秽不顾,升独为之者,岂非着戒于往昔欤?今御府所藏四: 唐明皇真一,唐肃宗真一,望贤宫图一,髙士图一。(《宣和画谱》)

杨升的作品已失传,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传杨升《画山水》和《翠岫飞泉》和古今名家《仿唐杨升峒关蒲雪图》作品可窥其一斑。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唐 杨升 蓬莱飞雪图页传故宫博物院藏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传唐 杨升 翠岫飞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石渠宝笈录为唐画实为宋以后摹本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杨升 秋山红树图轴弗利尔美术馆 伪 明人画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唐 杨昇 秋山红树图卷

没骨画的源流与创新

“没骨图”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郭若虚所著《图画见闻志》。书中记载,徐崇嗣有一幅花卉作品,中有芍药五本,其画皆无笔墨,惟用五彩布成,画旁题“翰林待诏臣黄居采等定到上品徐崇嗣画没骨图”。与郭若虚同时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徐崇嗣“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笔墨,直以彩色图之,谓之“没骨图”。稍后,文学家苏辙也在《栾城集》中提到徐崇嗣的画“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由此可见,“没骨图”就是不同墨线勾勒,直接用色点、色线和晕染去塑造画面形象。

根据记载,没骨画法在徐崇嗣之前早就有了,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张僧繇在健康一乘寺用朱及青绿画凹凸花,传其作《观碑图》亦俱色彩画成,故历来被视为没骨法的开创者。宋人楼观在一幅山水画题识中说:“梁天监中张僧繇每于缣素上不用笔墨独以青绿重色图成峰岚泉石谓之抹(没)骨法,驰誉一时,后唯杨昇学之,能得其秘”。

唐代画家杨昇的作品也已失传,我们可以从明董其昌的《仿唐杨昇峒关蒲雪图》想见其面貌。宋代既有象《雪山行骑图》这样的没骨山水,也有以徐崇嗣、赵昌为代表的没骨花卉。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传为模仿徐崇嗣没骨法的北宋花鸟画家赵昌的《杏花图》。

到了明代,没骨画技法有了新的发展,从接近双勾填彩的渲染画法发展为放笔点染的画法。花鸟画家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册》,郭诩的《青蛙草蝶图》十分讲究用色的干湿浓淡,水色交融,色彩有冷暖变化,形象生动,用笔挥洒自如,是没骨画技法臻于成熟的标志。清代画家恽寿平,高其佩、李鱓、罗聘、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都有没骨花卉作品,齐白石以及现代许多花鸟画家也都用没骨法作画。

而没骨山水,自唐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流传甚少,我们尚能见到的有明董其昌的《仿唐杨昇峒关蒲雪图》,蓝瑛的《白云红树图》,清查士标的《张僧繇没骨法》册页,恽寿平的《春山暖翠》,王时敏的《青溪泛艇》,王翚的《柳岸晓风》,王原祁的《青山白云》,张赐宁的《清溪放牧》,王宸的《秋山红树》等。

现代画家也有以没骨法作山水人物的,但难以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历代关于没骨画的论述及流传的作品可以看出,没骨画最根本的特点是“直以彩色图之”。宋郭若虚在论述没骨画时曾说徐崇嗣的画“无笔墨骨气”,赵昌的画“笔气赢懦”,可见当时的没骨图确有重渲染、尚博彩、轻用笔的情况,但从明董其昌以来的没骨画看,崇尚用笔与水墨并无二致。许多没骨画上均题“仿张僧繇没骨法”而张僧繇的画被李嗣真评为“骨气奇伟”,可见也是十分讲究用笔的。

没骨画是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一股涓涓细流,时至今日,应该得到更大的发展。与水墨、工笔重彩并列成为中国画的三大表现技法体系之一。今日的没骨画应该在传统的基础上高举“讲究笔色”的旗帜,以色代墨,在保持对笔墨的审美要求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容量,增强表现力。水墨画讲究笔墨的干湿,焦浓重淡清的变化,没骨画在用笔用色保持这些要求的同时还应具有色彩的冷暖和纯度的变化,每幅画具有不同的色调。讲究画面的色调,是中国画迫切需要重视解决的问题。

没骨画由于不以墨色为基调,所以它更易于拉开每幅画色调的距离,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色调。有志于没骨画的作者,首先应具有中国画的传统功力,同时也应具备色彩的科学知识,学一点西方绘画(油画、水彩)技法,在继承、交融中发展。没骨画既然是中国画的一部分,因此它必须保持中国画的鲜明特色,同时,由于中西绘画的交融具有比过去任何时代更有利的条件,因而它必将呈现出与传统没骨画不同的面貌。没骨画这个古老的画种必将焕发出诱人的青春。

古今名家仿杨升 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陈子清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吴湖帆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祁昆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俞子才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谢临风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张大千 仿杨升峒关蒲雪图

古今名家仿唐代杨升 峒关蒲雪图

董其昌 峒关蒲雪图 设色绢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