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西湖——孤山随想

 欣阅图书馆2019 2019-02-11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杭州西湖,以其自然山水与人文历史的完美契合闻名于世。

    今天,西湖留给世人的遗迹其实已不多,更多的是伴随着历史与传说的神往,也就留给了我们更多的遐想空间。


 

    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造就了今天西湖山峦格局的雏形。宝石山、吴山便是南山与北山轮廓线上的代表,而附近的小岛——后人称之为孤山——则成了日后西湖中唯一的一座天然岛屿。

    遥远的星空下,大禹为治水患,乘方舟路过,余(禹)杭之名由此演变而来。秦代,始皇南巡船只在此停靠,将揽船绳系在了今宝石山脚下的一块岩石上,秦皇缆船石由此得名。那个时候,西湖还未形成,宝石山和吴山也只是海湾的一个岬角而已,但西湖故事却已有了铺垫。

    在随后的岁月里,海湾终因泥沙的沉积分隔出了一片水域。随着水质渐渐变淡,依水而生的人也越来越多。所谓江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斗转星移间,西湖早已不是“晴湖不如雨湖那样简单。尤其到了以杭州为国都的南宋,更是将西湖相得益彰的特质发挥到了极致。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清代正式定名的西湖十景便源自于此时,堪为当时西湖景致的典范。



    人们因西湖柔美娴雅将它比作西施,但往往忽略了这位古美人内心的执着与坚强。有着同样内心独白的,还有南齐名伎苏小小。这位才貌双全却身世坎坷的女子却是难得的伯乐,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以致今天的西泠桥泮,小小的墓亭成了西湖边楹联最多的一处景观,满载着世人的赞叹与惋惜。

    越过西泠桥,便进入了孤山景区。不爱人来熙往、水光潋滟的喧闹,正好路遇一庭院小门,悄然闪入,小池、假山、石几,花窗,喧嚣顿时无存。这里便是全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研究金石篆刻最为著名的民间学术团体——“西泠印社”所在。这个现今孤山景区的文化主角,自清末建社以来,吴昌硕、马衡、赵朴初、启功……一代一代,名家辈出,恍若隔世,又似近在眼前。印社背倚的那座小山便是孤山。唐代白居易称它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后来,有了西泠桥与白堤将其与大陆相连,摆渡就不再是登岛的唯一选择了,也逐渐形成了今日的便捷与宣盛。好在,还有这片清静。

    拾级而上,满是浓荫伴着湿润的空气,曲径通幽处有一石室,珍藏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是研究隶书发展的史碑性文物。旁有六一泉,记录着苏轼与友人的一段往事。那外形层叠错落的华严经幢,白色、纤巧,通体经文与祥云。不知是怎样的能工巧匠,一心将佛家的宇宙巧妙地映入了西湖的景中。几百年来,早已与湖山融为了一体。



    佛家也不都是清静的,南宋时的雷峰塔脚下就出了这么个颠颠倒倒的济颠和尚。灵隐寺待不下去,转赠了净慈寺,可依旧我行我素。都说他不靠谱,可人们却至今都喜爱他,以致神佛般供奉着。济颠和尚圆寂后,雷峰塔伴着净慈寺悠扬的南屏晚钟声在南山的小山头上继续屹立了七百多年。

    关于雷峰塔,传说很多,白蛇传就是其中之一。而事实上,雷峰塔是由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带的吴越国君主钱弘俶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吴越之名取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的合称,传说中沉鱼落雁的西施姑娘也因这两个国家的纷争而家喻户晓。

    所谓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与雷峰塔遥相呼应的是北山山脉中,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同为吴越时期的作品。相传,吴越国王为表示对北宋的诚服,入京朝圣,百姓为保佑他平安归来而建此塔。那位为了一方百姓安康而舍弃权利、甘当人质的国君,获得了人们的世代敬仰。

    雷峰塔终究还是倒了,因常年风化。在轰然倒塌的那瞬间,一位妇人,正在倚着孤山的自家庭院的阳台上小憩,就是那么地碰巧,可见当时的错愕。这位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妇人与其说是见证了雷峰塔的倒掉而浮现于历史,不如说她是晚清国学大师俞樾的孙媳。那幢有着阳台的小楼就是俞楼,原名诂经精舍,本是一个小巧典雅的庄园,由俞樾的弟子们出资兴建,供俞樾居住兼讲学之用。有了这层渊源,人们茶余饭后聊起当年雷峰塔的倒塌,偶尔也会闪现她的身影。



    白娘子到底是解脱了,回到了她日思夜想的断桥,只可惜了南山山脉,在此后的百年间少了一道古朴浑厚的轮廓线。2002年,雷峰塔得以重建,塔身为铜制,透射出盛世的华丽与恢弘之气。

    同样透射着恢弘之气的是南山东麓,吴山上的城隍阁。古时候,每个城市都有护城的城隍,而护杭的重任则是由明代按察使周新担当的。吴山供奉着城隍庙,自然就成了杭州的城隍山。山脚下的河坊街是清代以来的闹市所在。四拐角曾经营着担当进贡重任的孔凤春,杭州城知名的衣帽店、酱园店均云集于此。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在这里制药济世。胡雪岩住在这一带,胡庆余堂就在家附近。胡雪岩产业众多,药铺无非冰山一角,据说当时还是为了和同在一条街上的回春堂置气才开设的。但褪去繁华后,最为世人牢记并传承的,还是这间救人济世的胡庆余堂。

    收回远眺的目光,继续沿山路向东走,在枝叶与山石掩映间,飞檐亭、太湖石,还有精巧的小舍地基,零零碎碎,似乎曾有一番匠心独具于此。原来,这里曾是清代帝王南巡的行宫所在。当年御驾泛舟湖面,便是在现在孤山公园正门处登岸入行宫的。至今,园门与大院还隐约保留了当年的风范,与那几件古雅的碎片一起,淡淡地向有心人叙述着往昔。


    钟情于这方宝地的当然不止帝王家,民间更是颇具慧眼。孤山这边,清代绍兴人鸿瑞堂正请俞樾为自家新开张的餐馆起个响亮的名号,俞樾当即提楼外楼三字,一来取山外青山楼外楼的繁华兴隆之意,二来也因酒楼就在当时俞楼的外面,俞樾摆了个噱头,听着倒还挺大气的。不曾想,从此这三个字伴着杭州独有的传统佳肴简直成了西湖的代名词,来杭州怎能不去西湖,去西湖怎能不品尝楼外楼;民国上海警备司令杨虎因蒋介石游西湖时冒出一句这谁的别墅如此奢华,吓得一天都没敢入住过他那所位于孤山半山腰的豪华别院。消息传开,人们戏谑地称这所别院为清白山庄。如今,孤山行宫旁的文澜阁因木质结构无法继续完好地储存四库全书,清白山庄总算有了实实在在的用途。

    与孤山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湖西侧的苏堤、杨公堤一带,那里是清静野趣的代表,自然而然地成了历代,尤其是清代私家园林的聚集地。杨公堤以西,伴着芦苇、白鹭的是杭州丝织业巨匠都锦生的故居;郭世林从丝绸商人宋端普手里买下端友别墅。郭世林自诩是唐代大将、汾阳郡王郭子仪的后人,以祖先为傲的他得意地将大门匾额换作了汾阳别墅”;广东富商刘学询则将岭南园林风格嵌入了西湖山水,使得刘庄的庄舍布局在西湖众多园林中别具特色;而蒋国榜则拥花港观鱼旁的小片湖域,恭恭敬敬地邀请恩师马一浮先生入住蒋庄,和着夕阳或细雨,谈古论今,好不畅快。

    说到花港观鱼,南宋时期曾是官员卢允升的家。卢允升喜爱锦鲤,庭院里蓄养着各色珍奇鱼类,客来客往,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景。令这位原创者想不到的是,昔日的庄园早已没了踪影,这雅致的玩法却长久地在此地留存了下来,甚至成了西湖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除了园林,这一带也是寻幽觅古的佳境。湖山此地不仅埋,也埋忠骨。岳飞、于谦、张苍水被誉为西湖三杰,辛亥革命烈士长眠于南天竺与孤山,另有章太炎、俞樾、盖叫天、李叔同等。众多名人志士为柔媚的西湖平添了一份厚重。西湖更像西施了——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故事随着时空的变换而变换着,而因那些故事实实在在留存在我们眼前的,就有那些横亘湖面的湖堤。湖堤是古人对应自然的智慧结晶。疏浚湖道、便捷交通、增添景致,一举三得。西湖中最古老的堤可以追溯到西湖形成之初,人们为了阻挡钱塘江潮筑起的拦江大堤。堤身由白色砂石铺成,故名白沙堤。白居易曾悠然漫步堤上,即兴抒怀: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随着环境的不断变迁,堤身屡建屡毁,堤址一再迁移,直至形成了现在白堤的模样——桃红柳绿,一头连着孤山,一头是闻名遐迩的断桥,因残雪,更因白蛇传。


    与白堤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苏堤、杨公堤与金沙堤等,堤上都设有桥,方便船只通行,至今仍是游人穿梭于西湖景区的重要通道,而其本身,草木葱茏,湖光山色近在眼前,苏堤春晓、玉带晴虹,自己也成了不可或缺的风景。

    湖堤筑得多了,换个花样吧。用疏浚的淤泥堆岛,就是另一种别致的创意。西湖外湖中的三个岛屿就是这样被创作出来的。古人好雅兴,这不,除了传统的平湖秋月,夜游又多了一处月光印潭,分塔为三的奇丽景色——三潭印月——背倚三岛中最大的小瀛洲,赏完月,还能登岛小憩。也难怪纪晓岚在清风圆月之夜登上另一座湖心亭岛时,不由发出风月无边的赞叹。


    西湖的水域面积并不大,但这统共也就不足七平方公里的水体竟也有着曼妙而应景的变化——这又是湖堤的功劳。在白堤与苏堤之间的外湖波光粼粼,应和着人来熙往的喧闹,而两堤之侧的里湖则平如明镜。苏堤一边的称西里湖,其中又分出了三块水域,但都平和淡泊,枝叶间掩映着古人的庄园与野趣。白堤一侧的则称北里湖,同样的静雅,但却开阔空旷,应和着宝石山的雄浑。隐约望见山腰处蜿蜒的黄色墙体,那是东晋道人葛洪结庐炼丹的抱朴道院。

    有着同样隐居心境的还有北宋那位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他选了孤山,与葛洪的道院隔湖相对。每当家人放出仙鹤翩翩盘旋于湖面,林和靖便知有客来访,优哉游哉地收了鱼竿,回家会友去了。只是在他之后不多久,孤山也为外湖的粼粼波光所动,性子也不再如前那样地寡淡,隐居,更是不可能的了。


    宝石山脚下也是如此,在这条被称为北山街的依山小路上,史量才与秋水山庄、刘墉与孤云草舍,何宝林与新新饭店……以及属于那个年代独有的中西合璧的建筑与园林,无不闪耀着活力、创新与传奇的光彩。时任浙江省主席的张静江先生还在这里主持了历史上首届西湖国际博览会。就是那次盛况空前的大会展,让世界第一次瞩目西湖,也见证了属于中国的那个摩登时代……

    西湖,山并不高,水也不深,但就因有那么多说不完的故事——或前生、或今世——而有了别样的灵魂。今天的西湖予我们的是一幅有着完美留白的山水画卷,留待我们细细探寻,慢慢品味。

感谢北山提供摄影图片

 本文同步于“欣悦舍”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