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穷婆婆

 城北十五里666 2019-02-11

文/李列荣

我见过穷人,但没有见过这么穷的人--------她就是我的婆婆。我出生在农村,家里很穷,父亲早逝,母亲常年有病,姊妹又多,祖母年迈,是我们村最穷的人家。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的婆家比我家还穷!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

一九九一年秋,我第一次去婆家。早在去婆家之前,我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媒人早就说过,他家穷得可怕!以至于媒人到中途不敢为我们牵这根红线了。

我怎么也想像不出他家能穷成什么样,顶多穷成我家这样么,这样想着,就越发想知道其真实情况。于是答应去他家看看,看看他家到底穷到了什么程度,以至于让我们这里赫赫有名的“月下老人”望而生畏了。难道真的是“苦瓜掉进了黄连汤”?

怀着一颗极强的好奇心,我和我现在的丈夫-------那时还算比较稀缺的大学生-------踏上了去他家的“征程”。说实话,如今姑娘找婆家,一开口就要“有车有房的”,要是放到今天,我连这桩婚事考虑都不用考虑!谁教那时的女孩儿都那么纯真呢!那时候,人们不知道“家属楼”、“宝马”、“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是什么玩意儿,婚姻还没有夹杂过于现实的物质欲望。

我一路上猜想他家到底有多穷,仿佛我和他的结合,憧憬的不是幸福美好的生活,而是要体验一场贫困和苦难似的。

看什么呢?有什么好看的呢?看年过六旬的婆婆?看年近七旬的公公?还是一头羊、一口猪、一只兔子、或许是看他-----我的未来的丈夫?可他就走在我的旁边----由于从小少吃缺穿,到如今还面带菜色、骨瘦如柴、经济无基础,说话没底气,从小缺钙,长大势必缺爱!

我能嫁给他吗?

一路上我竭力想着他家的贫困。

我问:“你们村里谁家最穷?”

“我家”

他说的是真话。

“这家伙还算老实!”

我心里想。

走了一会儿,看到路边一辆破手扶车,我说:“你家的车也这么破吗?”“没有。”没有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他家的车新特高档吗?

忽然,又听他补充道:“我家买不起手扶,只有一辆破架子车,是我妈年轻时拉过的,现在已经破烂不堪,有时偶尔还用一用。”

更老实!

我又指着路边一座小小的年久失修的苹果树地旁的小庵房问:“看那房门,已经朽了一半,你家的门也是这样吗?”

“我家院门还不如这个!”

这一次,我认为他在骗我了,谁家会有腐破了的院门!我心里骂道:“死鬼,装穷!骗我!”

及至到了他家门前,我整个人崩溃了,要是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我相信我一定会昏过去,两堵五六十年代用木椽夹着黄土铸起的土墙,已经倒塌了多一半,那倒塌的土墙的夹缝,竟然就是他家通往院内的大门!连个门洞也没有,可以说上无门楼,下无门槛,中无门栓了!那种残缺破败的景象简直令人难以用语言形容!

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进入“院门”,底矮破旧的小青瓦房上,为防止屋漏,用断砖破瓦压着一层一层的塑料薄膜迎风飞舞,破烂的瓦盆也被挡做摭雨的砖瓦赫然摆放在屋顶上!

低矮的屋檐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正在那里做针线。

她面前放着一个椭园形的针线箩筐,箩筐里面放着许多许多的花花绿绿的彩色绒线,在夹着鞋样的《三国演义》一书的旁边还有一本折着一角的《两晋演义》。

“妈!”

老人抬起头来,摘下了老花镜。我清清楚楚地看到,这是一副精致的老花镜,可惜年代久远,一只镜腿坏了,用根白线牵着。

她首先注意到了我,也明白了我的到来意味着什么,脸上满是幸福的微笑,赶忙立起身来,一边笑着让我到屋里坐,一边就要给我做饭去。

我听见她对儿子说:“快,快到对门你二姨家去借两个鸡蛋去!”又悄悄说道:“顺便也借些盐。”听到这里,我的脑子”轰“的一下,那种惊讶不亚于发现“新大陆”和听到“原子弹”的爆炸!

在他们做饭的时候,我坐在炕沿上,仔细观察着这个清贫简陃的小土屋。

用白土漫过的墙壁,散发着泥土的清香,一只被锯掉靠背的古典式杌子,纯厚而方正地摆放在炕沿下,最让我惊讶的是房们的背面,用粉笔秘秘麻麻地记录着好多账务:x年x月借麦,xxx麦粉20斤,x年x月借xx食盐二两……笔笔都是上乘的书法作品!

借面,倒能想得通,我诧异他家竟然借盐!可见他家穷困潦倒的程度了!

我如坐针毡,想一走了之!

我真后悔不该来他家!一会儿,饭端上来了,是鼓鼓圆圆的两个荷包蛋,上面青白分明地飘着几个葱花。碗里的汤清彻见底,香气四溢。

她妈热情洋溢地邀请我吃饭,并亲切地和我交谈。

这一次,令我惊讶的不是他家的贫困了,而是我面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婆。她,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太婆,说话当中竞然用到了几个典故和成语!至今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她当时用了“耀武扬威”“严以律已”“兢兢业业”“孺子可教”等成语和典故,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媒人告诉我,她也可以算作一个大家闺秀,他家也可以算作一个书香门第了,至少是一个知书达礼的耕读之家!

就是这最后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心。

“穷而知礼”“耕读传家”,这就是他家的特色,而这正是如今浮躁的农村家庭里所缺失的!

我的心动摇了!不由得对这个家庭和他产生了一丝好感。

回到家里,我举棋不定,不知道自已应该作何选择。

俗语说:“长兄如父”。我的父亲已过世多年。在我国传统的婚嫁文化中,又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说法,在我举棋不定的时候,为我的婚姻把关的自然是我的大哥了。

我本就不同意这桩婚事,可首先倒戈的是我的妈妈。妈妈听了我的汇报,说“我也没主意了,他家穷是穷,可家教好,她母亲又识字,你将来会和婆婆好相处些”,又说:”以后有个孩子,她还能带好些。教个儿歌、字语啥的”妈妈的倒戈,使我动摇了,但这最后的定夺要等哥哥回来了。

我大哥是典型的书呆子,功名利禄全不在心上。虽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教授,却在人情世故上是个小学生。他千里迢迢回家,辛辛苦苦地为我“考察”了一翻,就轻而易举地做出了决定:“大学生,书香门第,挺好的,就定下来吧!”

我问:“为什么?”

大哥说:“这娃正直、脑子聪明,上过大学,品质好着呢。”

“脑子聪明!”在我理解,就是这娃不是傻子。大哥压根儿就没有考虑他家的经济状况!

“人家都住二层小洋房了,他家还是两间烂瓦房。”

“两个大学生,端着铁饭碗,还害怕啥呢?”

“他家太穷!”

“改革开放以前,谁家不穷?有几户人家不穷?现在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终有一日是会共同富裕的,以后国家还会出台许多扶贫政策,不久,全国都不会有贫困户了。”

……

就这样的决定了,我嫁到了权家。

结婚那天,所有的娘家亲戚心里都不舒服。

那个被称为院门的残缺的土墙上的破洞之上,钉上两根木桩,上面栓一根麻绳,搭了一块红布,那就是我们的彩门,年久失修的土木结构的,为防漏水扣着许多盆盆礶礶的小瓦房就是我们的新房!

结婚以后,我更深地了解了婆婆。

婆婆一生节俭,从不铺张浪费。她常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婆婆自己省吃俭用,可对别人却非常大方。婆婆虽然很穷,也常常向别人借货,可村子里不论谁家有事,不论是借,是捐,婆婆都会慷慨解囊,因此,婆婆一辈子没有什么积蓄。除两间破瓦房外,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物质财富。

婆婆常说:“有些人贪欲不足,把什么都想据为已有,什么钱财权力,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自己的,连命都是阎王的。”所以,婆婆在那样艰难的生活下,仍视钱财如粪土,婆婆依然生活得悠哉乐哉!

婆婆几乎没有穿过什么好衣服,春夏秋冬都穿着很合时宜的庄稼人常穿的衣裳,但干净得体。

婆婆长我娘一岁,两位老人家高低差不多。自从我订婚以来,每次给老人买鞋袜衣服,都是两套,一套给妈一套给婆婆,每次婆婆都会穿在身上,让左邻右舍看了又看,口里不停地说:“我这媳妇比女儿还好!”

婆婆说话从不啰里啰嗦,这是婆婆和许多乡村老人不同地方,婆婆常对我说:“人说话要出得己口,还要入得人耳,不要想到什么说什么。”

我是个有口无心的人,看不惯的事,看不惯的人,机关枪一般乱说一番,为此,婆婆常教育我话到口边留三分。我牢牢记着婆婆给我的告诫“会说话的人想着说,不会说话的人抢着说。”可婆婆和我却无话不谈,大到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小到一针一线,一粥一饭,都是我们谈论的话题。最令我佩服的是,婆婆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美丽故事,诸如《张肃打围》《百万老虎下江南》《人心不足蛇吞相》《红军船》《海棠河》等等好多故事,成了我今天创作的题材。

婆婆现在离我们而去了,她去逝时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分钱的物质财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