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质 宇宙中只存在一种基本物质,就是以太。物质到能量只是以太的不同形态,当以太振动波长接近零的时候,频率达到最大值,以太做的是圆周运动,这时表现出来的是粒子状态,命名为粒子太;当频率接近零的时候,波长达到最大值,以太不振动,表现为平滑的无能量状态,命名为平滑太;在两者中间的部分为振动太(电磁波),振动太没有静止的,只有在能量传播中才存在。 频率和波长变化示意图 二、能量 宇宙中只存在一种能量,就是以太的振动,能量的传播就是以太的变形和恢复的过程。 三、空间 宇宙真空并不是绝对真空的,在宇宙中填满了以太。 四、原子模型 不存在电子,也不存在质子和中子。粒子太使其周围的平滑太发生形变,形成一团围绕粒子太旋转的动态的以太团,以太团将粒子太的能量锁在中间,两者达到平衡稳定状态,形成最小的粒子,外形类似甜甜圈。周围的以太团就是之前科学界命名的电子或电子云。中间的粒子太就是之前科学界命名的原子核。 五、能量传递 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并不是电磁波从A地跑到了B地,只是以太的振动从A地传到了B地,传递的只是振动,是能量。 六、电流,光束,射线 电,光,射线都是电磁波,是以太震动,只是波长和频率不一样,电流,光束,射线流都是以太振动的传播,是能量流,不是物质流。 七、力 先讨论一个问题:什么是力?最早以为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如推力,拉力,磨擦力等,这些最早被提出来的是接触力,后来牛顿被萍果砸到提出万有引力,引力说明物体不接触也有力的作用,再接着就是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力,强相互作用力,这些都是隐形力,那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力是物质之间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能量可以是电磁能、动能、势能(引力)、热能,核能,如果转化成动能则物体速度发生变化,如果转化为热能则温度发生变化,如果转化成电磁能则电量发生变化,如果转化成势能则位置发生变化。 既然力的本质是能量的传递,只需要找出力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了,我们知道牛顿发现了动能守恒,根据这个关系我们可以推演出力与能量的关系,F=E/S,F是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E是力作用时物体获得的能量,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的距离,从公式可以看出力与接收到的能量成正比,与运动距离成反比,而且力是单程的。以引力打比方,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在同一时刻不等于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但如果不是时刻而取时间段则结果相等,也就是说力不相等而力的叠加相等。 八、引力 地球在太空运动会搅动宇宙中的以太,引起以太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引力波。地球受到以太波的阻力,地球的速度变慢,动能减少,减少的动能去哪了?减少的动能就是通过周围以太的波动向外释放出去,地球周围以太产生形变(波动)反过来对地球有压力(就是这种压力能让宇宙天体保持球型)。 当有物体靠近地球时会吸收此处辐射的能量(地球损失的动能),使此处以太对地球的压力减小,地球受到的压力失去平衡,开始朝着物体的方向移动,同理,物体也朝着地球方向移动,这就是我们看到的万有引力。 因为地球每秒损失的动能非常少,而且要360度分配,分到每个点上的力就更少,所以引力是非常小的,只有天体之间才能表现出来。 九、强、弱相互作用力 原子外层的弦团之间产生的弦张力是弱相互作用力,强互相作用力是原子内粒子弦之间产生的作用力。 十、电磁力 电磁场对其范围内运动的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力就是电磁力,电磁场是一种弦振动(详情请看十八节)。 十一、物质的稳定性和量子的不稳定性 (1)宏观物质的稳定性 当振动太的波长被压缩接近零的时候,以太做圆周自转运动,并捕获周围的平滑太形成旋转以太团,两者达到动态平衡状态,能量被锁在中间,就是能量的物质态,由于能量被包裹在中间不能向外传递,能量达到稳定状态,表现为物质的稳定性。 (2)量子的不稳定性 量子研究的是振动太,是能量传递状态,是以太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过程,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能量在平滑的空间传递时是直线传递,而在扭曲空间(场)里传递走的是曲线,所以波动的不是能量(光、电磁波、射线),而是其所在的场。能量传到终点时才体现出粒子的性质,这就是量子的波粒二象性。由于能量在传递时其所在的场在波动导致能量传递途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量子的不确定性。 十二、宇宙速度 光,电磁波,射线都是动态能量,能量传播是需要介质的,介质就是以太,以太传递能量的速度是三十万公里/秒,所以光,电磁波,射线的速度都是三十万公里/秒,能量传播并没有物质移动,速度没有改变,所以不需要力和加速度,也不可能对光,电磁波和射线加速。 物质在空间运动是物质与以太之间产生了位移,会受到以太的阻力,所以天体在太空中不可能在惯性下永远运动下去,而是越来越慢。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速度会发生改变,天体运动速度越快受到的以太阻力越大,当速度达到光速时物质会被分解成以太,物质结构崩溃。 十三、氢分子与化学反应 氢分子是两个粒子太共用了部份外围以太团。化学反应是粒子外围以太团发生作用,中间的粒子太不参与反应。宇宙中的一切分子都是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按这种作用的组合而成。 十四、氘原子与核反应 两个粒子太在强大的外力作用下重叠运动轨道就生成氘原子,三个粒子弦重叠即生成氚原子,四个就是氦,以此类推下去就是宇宙各元素。由于粒子太的叠加对其周边的以太的束缚力产生阶层变化,其体现出来的就是原子半径的外观变化。 十五、重建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平面示意图 十六、黑洞 黑洞是所有粒子太按同一方向旋转形成,黑洞只是一个大型的原子。我们周围物质的每个原子都是小黑洞,它的能量被周围包裹的平滑太束缚着,两者保持平衡,非常稳定,黑洞也是一样的非常稳定,原子与黑洞的区别在于氢原子是一个人围着操场跑,氘原子是两个人围着操场跑,氚原子是三个人围着操场跑,黑洞是一群人围着操场跑。 力是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引力也不例外,黑洞依靠向外辐射能量来束缚其他星球,所以黑洞一直在不停地向外辐射能量,由于黑洞能量的损耗导致黑洞能量减少,释放的能量也越来越少,引力越来越小,所以星球会渐渐远离黑洞,星系直径只会越来越大。 十七、引力场 引力场是物质在空间运动产生的。当物质在空间运动时,搅动周围的以太,使之产生波动,这种波动就是引力波。以太是能量传播的介质,以太波动就是我们认为的空间扭曲,能量在扭曲的空间按曲线传递,但速度不会改变,这就是光线弯曲的道理。 空间弯曲除了对光、电磁波、射线这类运动中的能量传播产生影响,而对其周围运动的物质也有影响,空间的波动对物体产生的压力就是引力。 十八、电磁场 电磁场是能量在空间传递产生的。如果把引力波比作声波中的纵波,那么电磁波就是横波,电磁场是能量在传递时对周围以太横向推力或拉力产生的空间振动,这种振动就是电磁场,电磁场对其范围内的物质或能量所产生的作用力就是电磁力。 十九、实验验证 根据大一统理论畅想,真空中充满以太,引力波是物质运动引起的以太波动,电磁场是能量传递引起的以太振动,力是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通过以太传递,光、电磁波、射线都是能量的传递,是以太的振动传递,不是物质。光的波粒二象性是因为传递能量的以太(场)发生波动而非光子有波动性。 下面实验可以证明黑盒子实验 做一个能挡住以太的黑盒子,在里面放上光源和感光底片,抽走盒子里的以太,如果底片不会爆光则证明: 1、光是能量,不是物质; 2、以太是存在的; 3、光是通过以太传播的。 实验关健点是做盒子的材料,因为以太是普朗克数量级,几乎能穿透所有物质,可以用纳米材料试试。 缘通教练提示:宇宙是全息的,我个人完全支持关于物质世界大一统理论的畅想,无论其是否客观世界的真实,但我们人类应该有此勇气去探索。欢迎圈友反馈真知灼见,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