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水与龙形——听几版《苏格兰幻想曲》

 NLMU 2019-02-12

刊载于2017 年 7 月 22日 《新民晚报》

如同柯达伊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音乐界一度被认为是斯塔克的专利一样,布鲁赫的《苏格兰幻想曲》( Scottish Fantasia ,Op. 46 ),一向被认定是小提琴家海菲茨的独门绝学, 就说头几小节的渐强吧,好像无论是谁也都学不到家了。他那抚四海於一瞬、笼天地于形内的长运弓,伴着不著刻求的滑指与换把,龙形飘飘,大约就是陆机所最赞许的那句境界:“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诚然,布鲁赫的笔下,《苏格兰幻想曲》被赋予了某种极少在以往小提琴与乐队作品里出现过的、冷峻峭拔的仙意 ,而海菲兹向来被指责琴音偏冷,一端起琴便睥睨周匝的气度未必契合每一部协奏曲,可是,用到这首幻想曲里我想恰是极合适与无可辩驳的吧。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我们发觉愈来愈多不一样的“苏格兰”在聆听范围内冒了出来,好在由于曲子本身不长,如果您有兴趣,一个上午便可以历数一遍。其实海菲茨第一个1947年的录音,或许无法与后来由萨金特协奏的那一RCA立体声版相媲美,紧张度稍逊,但颇有静水流深的意思在;1962年,大卫.奥伊斯特拉赫与霍伦斯坦的合作,是海菲兹外又一个出名的版本(收录在Decca传奇系列的小双张),奇峻幻变的程度与细微处的音准纵然弱于海菲兹少许,整体风格却相对浑厚,无时无刻不流露着仁者的气息。

格吕米奥是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单声道好版本,不赶速度,用力点是从浑厚走向虚静,饱含橄榄之回甘;帕尔曼在DG的演奏一如既往地柔绵有余,而沉淀与内思的欠缺毕竟让人着急;郑京和(肯佩伴奏)开场时的个性色彩并不很突出,倒有因沉着而逐步取妍的情貌,故而在2009版企鹅唱片手册里获评极高,认为是“准确传递了曲子间插性很强的本质,并将其引入到恰如其分的深度与聚焦,慢板特别好,弓法幻变几乎是神一级别的——尤其显出作曲家的那种反复无常的、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全然有异的心态波动。”

此外,宓多里、 林昭亮、阿卡多、埃涅斯和罗桑等一众名家也都录过此曲, 恕不一一详述了....... 不可忽视的一版可能是我国小提琴家宁峰的录音。除了在环球发行的那枚SACD, 他在网上还有过一段视频(虽音质不佳)。通过这两份录音判断,宁峰处理这首幻想曲时的立场是沧桑而邈然的,需要悲而稳健时是沉沉如墨的夜幕,维持着浅浅的弓压和小小的沙哑,像第三乐章“谐谑曲与快板”需要灵活洒脱时,又好比风里的扁舟,一片欸乃桨声宛然飘散;到了终曲里,大线条的圆融处理与强壮的和弦雕塑感,可以说在诸多老版本面前更无怯色之理由了。

黑胶版封面。

纵然有海菲兹这样的里程碑在前,不过我思忖,奥古斯托·蒙特罗索的话无疑是对的,“一个作家应该永远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作。因为那样非常不好。在艺术中,知晓往往意味着僵化。艺术的美存在于感知、冒险和寻找。”你想吧,书法审美上尚且有肥瘦筋骨的分流,何况对于形态格外不定的音乐作品,说实话并无定则可言了。

海菲兹苦心孤诣的“诗性祷告”,固然是《苏格兰幻想曲》某种难以超越的“深度模式”,但谁能说又一定是该曲唯一的解读方案? 假如后辈执持这一范本寻逐迁就,心既凛凛,难免对其精神失之愈远。 对这些不畏前人,而勇于开拓新路,反成大备的艺术家们,我向来是格外钦佩的。还想补充一句题外话:除了协奏曲和幻想曲,布鲁赫另有一首格外不错的、由小提琴主奏的《小夜曲》(Serenade,Op.75),激烈程度自然不比《苏格兰幻想曲》,在独奏声部的很多细节上却有着近于布鲁赫小提琴协奏曲的肌理,只是略存燥润缓急的差别。

附注近年来几个《苏格兰幻想曲》的较新录音,备查。

2002: Ehnes / Bernardi / MSO
2004: Elizabeth Pitcairn / Sofi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07: Maxim Fedotov
2011: Ulf Hoelscher
2014: Jack Liebeck
2014: Nicola Benedetti / Rory Macdonald
2014: Ning Fen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