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撒胡荽

 芸芸斋 2019-02-12
​撒胡荽
徐 侠
  胡荽,是古代的一种菜名,又称胡菜、芸苔、园荽、荽、蔓菁、菁等等,地方不同、时代不同,名称也不同,实际就是大头菜。
  东汉服虔《通俗文》曰:“芸苔谓之胡菜”,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曰:“胡菜,羌陇氐胡多种此菜”,可知它是从西域传进来的。文莹《湘山野录》云:园荽“即《博物志》张骞西域所得胡荽是也”,然张华《博物志》并无此记载,使者带回了胡桃种,而《尚书》、《吕氏春秋》上都有蔓菁之“菁”,看来胡荽是在西汉之前早就输入了。这种菜,无论古今,松江本地人大多很喜欢吃,李延昰《南吴旧话录》云:“松俗好食胡荽”,近现代农村里有些人家常年吃这个。
  明万历年间松江有个贵族叫李绍文,因为特别爱吃胡荽,就在自家的菜园里种满了。《南吴旧话录》载:一天,他去看看园中的胡荽长得怎么样了,吓了一跳,满园的胡荽都枯萎了!他快气炸,立即把那几个偷懒的仆人叫来,正要痛责一顿。这时,朋友林有麟正好来访,看了看他生气的样子,便笑曰:“足下满口名理,何缘此蔬得茂?”这是善意的讽刺,箇中有个俗传,说要胡荽长得茂盛,必须在布种的时候大声说污秽的话,所以林的意思是,你老兄平时满嘴名教天理,语言文明,胡荽怎能长得好?李听了心里不舒服,就拍拍他的肩膀,反唇相讥道:“即借兄口,撒种可也”,这么说就是骂他有张臭嘴,善于讲污言秽语。这些话传到了李母的耳朵里,李母很不高兴,就叫儿子跪下来,训斥曰:“吾见汝父与朋友往来,一举动咸有规摩。林犹不失为善谑,尔奈何遽作酺糟啜醨!”这位母亲真严厉高贵呵,其意朋友交往都有规矩、器量,一般开开玩笑无伤大雅,你怎么突然变得那么低俗!李绍
  文很害怕母亲生气,数日不敢出户”。“
  李绍文,秀才,在科举道路上很失败,曾为了应试而进入林有麟父亲举办的学社,眼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考上去,飞黄腾达,只剩他一人不出山,脱不了蓝衫,但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独以著述之才名世,著有《皇明世说新语》、《云间人物志》、《云间杂识》、《云间著述考》、《艺林累百》等书,乾隆《娄县志》评曰:“皆系吾郡文献”。他家自曾祖李霆以来,诗书传芳,人才蔚起。张弼赠李霆联曰:“今日云间人第一,他年天下士无双”。祖李日章,嘉靖二年中进士,官至山东按察副使,正直廉能,曾于同乡后辈徐阶遭祸时,不畏强权而加以保护。父亲李豫亨,为名儒,学问渊懿,兼通释道医卜星相堪舆兵农经济,著述丰硕,居乡有气节,喜与周思兼切磋理学,晚官鸿胪寺序班,因献三条治国策略,被首辅高拱器重,然他薄于宦情,未逾年即辞官,至杭州讲学,筑室西子湖畔,遇王阳明最得意门徒王畿,辩论学术,使之欽服而成为朋友,学生众多。长兄李绍箕,由鸿胪寺出仕广西按察使幕府,工诗画,无不精湛铭心。他们兄弟相互师友,都有造就,崇祯《松江府志》称赞云:不愧清白吏子孙”。“
  这样的家族真是朴厚高雅,严于自律,充满儒学精神,古代松江之所以成为人文渊薮,岂非与士风不替相关?防微杜渐,此撒胡荽即是一个负面典型,贤母如此生气,她的这位爱吃胡荽的儿子怎敢再轻薄。
  按,北宋文莹《湘山野录》曰:“俗传撒此物,须主人口诵猥语播之则茂”,明慎懋官《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云:“园荽即胡荽,世传有布种口诵亵词则滋茂,故士大夫以秽言为撒园荽”。为什么有此俗传呢?我推测,胡荽最适合生长在肥沃的土壤中,种子需要粪土壅培,而“撒胡荽”较之于今人赤裸裸的口头禅,可谓隐晦,因而不流传,我拿一下来讲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