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时期,英国人给中国军队挖了多少坑?

 L君说 2019-02-12


NO.682 - 英国坑中国

作者:潘前芝

编辑:冷小军  /  出品:冷热军事史


二战时期,意大利以专坑队友闻名于世。在东南亚战场,中国军队也被自己的一个盟友坑过,这个盟国就是英国。


只不过,作为战败国,意大利很多缺点被放大了。而英国作为胜利国,这些坑人的举动后来被有意无意的淡化了。


关闭滇缅公路


1940年,中国沿海地区基本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成为中国西南方向唯一一条进出口物资的通道。此前不久,法国政府已经应日方要求,关闭了滇越铁路。


▲ 缅甸


6月,日军参谋部情报部向英驻日武官提出关闭滇缅公路、封锁香港和广东边界等三项要求,之后又通过外交途径向英国施压。


作为老牌帝国,英国人面对这一赤裸裸的威胁,尽管很不爽,但此时它正处于德国战争威胁下,不愿在亚洲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在求助于美国无果的情形下,只好牺牲中国,与日方签订了关闭了滇缅公路的协定。


这就意味着中国实际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将给中国抗战造成巨大困难尽管此时中英严格意义上还不算盟友,但日本已与德国结盟,英国与德国正处于交战状态,而且中英之前关于滇缅路还有过约定,所以英国此举很不地道


▲ 在缅甸作战的英军


好在,不久英国政府就认识到了中国的重要性,三个月后,重新开放了滇缅公路。这笔账,日本人自然记在心里。很快就把战火烧到了东南亚的英军头上,这一次,英国人挖的坑实在太多了。


置中国远征军于险地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日正式撕破脸,日军向英国东南亚的殖民地发动进攻,中英成为盟友。就是这位盟友,在缅甸接连给中国军队挖坑,让数万名中国官兵牺牲性命。


首先是错判日军进攻时间。英国人认为,日军至少要等马来西亚战役结束后才会考虑进攻缅甸,所以在缅的防御力量薄弱,总共不过三万人。

其次错判日军进攻方向。英国人认为日军将从泰国北部进攻缅东地区,所以否定了中方关于「中英联军缅南会战」的建议。最终,日军的进攻恰恰选择英军防守薄弱的缅南。


第三坑,私自撤退。1942年3月,应英方吁请,国民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为司令,杜聿明为副司令,下辖第5军、第200师、第22师等当时的国军精锐,总兵力约10万人。如果英军重整旗鼓,中英在缅甸或可与日一战。


▲ 杜聿明


不过,此时的英军考虑的是怎么跑,而不是怎么打。它让中国军队入缅的目的不是进攻,而是掩护他们撤退。为此,英方拒绝中方派联络参谋到他们军中,就是不想让中方了解其行动,以便达到自由撤退的目的。这种名为协防,实质暗藏私心的举动,也为之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3月25日,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飞抵重庆,当面向蒋介石保证,英军一定会坚守卑谬,待阵线稳定过后以克复仰光为目标,立即准备反攻。1个月后,这句话就被证明是最大的忽悠。


▲ 亚历山大


4月初,中方部队在曼德勒附近与日军激战正酣。担任西路防御任务的英军却违背中英共同防御计划,决定放弃缅甸,退守印度。他们一路撤退,先放弃卑谬,后放弃亚兰缪,而且他们撤退的同时,还要求中国远征军前来接防。


英军的撤退打乱了中英防御计划,也让战场上的中国军队陷入被动,加上指挥上的失误,导致后路被断,数万名远征军官兵命丧缅北,第200师师长戴安澜也重伤不治


▲ 中国远征军


反攻缅甸出尔反尔


缅甸被日军占领后,中国同欧美的海陆交通被切断。中方一直谋求反攻缅甸,恢复滇缅路。


对这件事,美国人自然是积极支持。中日打的越激烈,太平洋上美军的压力就越小。英国人虽然也同意,不过并不热心,在美国的再三要求下,最后答应在1943年雨季后,从海、陆、空三面集中兵力实施攻缅作战。


不过,正如丘吉尔自己后来说,一切都在文件上有记录,不过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行动


▲ 丘吉尔


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中、美、英三国继续讨论缅甸对日作战计划。中方的想法是夺回缅甸全境,恢复滇缅路。中方建议,在陆军反攻缅甸的同时,英国向孟加拉湾出动海军,夺取制海权,南北夹攻实行海陆协同作战。


丘吉尔表面上对此计划持积极态度,不过他表示英国海军集中时间还不能确定。就这个问题,蒋介石私下里与丘吉尔先后谈了三回。


据蒋日记所述,丘吉尔请他吃晚饭,晚饭前带着他到地图室,展示英军海陆空联合作战的现况,告诉他攻缅时海军出动的大概舰艇数。当蒋问到具体登陆日期时,丘吉尔就顾左右而言他。


▲ 蒋介石


最后,罗斯福私下里向中国保证,英美将在几个月后,在孟加拉湾实施两栖登陆作战,以配合中国军队陆上进攻。


然而,几天后的德黑兰会议,美、英就把中国给卖了。罗斯福给蒋介石发电,说对不起,我们要在欧洲干一票大的,孟加拉湾登陆作战的事先放一放。开罗的约定最终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反攻缅甸的战斗打响,之后几乎以一己之力将日军赶出缅甸。


▲ 罗斯福


原因分析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表现,据笔者分析,大概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对中国提防大于合作。英国人在缅甸遇难,首先想到的是向澳大利亚求援。当时正好又一支澳军从中东回国,不过这一请求被它的英联邦成员无情拒绝了。之后,才向中方求援。


不过,它又害怕中国军队入缅有损大英帝国的威信,扩大中国在缅甸的影响,助长缅甸人的反英情绪,所以拒绝让中国军队入缅。直到仰光将被日军占领,他们才同意中国军队入缅。此时,先机尽失,中国军队仓促入缅。

其次,傲慢自大的心态。英国人的概念里,连自己都打不过日军,何况是一直被他们瞧不起的中国军队。所以即使仁安羌一战,孙立人将军拯救了他们,但并不足以改变他们对中国军队的印象。


所以,当中方在谋求继续进攻时,英军却已经认为战斗毫无希望,私自决定退往印度,并提前派人去探路了。更过分的是,孙立人的部队退到印度后,英国人要将他们缴械,以难民身份才能进入。


▲ 孙立人


反攻缅甸后,英国人一边跟在中国军队后面收获胜利果实,一边对中国军队指手画脚,意思是这是我的地盘,你们不能随便走动。


第三,欧洲战场的考量。在英国人看来,对德作战摆在第一位,东南亚战事处于次要。凭他们自己又打不赢德国,就一直拉着美国。


美国最初并没有欧洲优先的计划,对亚洲战场也很重视。英国人担心美国在亚洲这边的分心影响欧洲战场的投入,所以对中美关于缅甸作战的计划表面上点头同意,实际上消极应付。


▲ 二战美军


名义上为盟友,但英国人从未给予中国足够的尊重,更谈不上协作战斗了。中国政府虽然对英国人的背信弃义深恶痛绝,但国力和话语权都有限,也只能打掉牙咽肚子里,吃哑巴亏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