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 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春节,在许多家庭院落的门窗上,往往会看到一些倒贴着的大红“福”字,这可算得上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传统习俗了。据《梦粱录》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过年时,用大红的纸写一个“福”字倒贴在门上,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的解释是幸福,福气、福运。这是借“福倒了”的谐音说“福到了”,是民间一种最显著、最普遍的讨口彩说法。它图的是一种吉利,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那么,倒贴“福”字的习俗到底源于何时呢? 据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一年春节前夕,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多亏大管家能言善辩,跪在地上奴颜婢膝地说:“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高兴, 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人。 事后,倒贴“福”字之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传说,民间贴“福”之风开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时。各路神仙分派妥当,姜太公那丑陋、粗俗的老婆也伸手来讨神位。姜太公无奈,便把她封为“穷神”,并规定凡是贴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贴“福”、燃放鞭炮,驱赶这位不受欢迎的“穷神”。 据《梦梁录》卷六“除夜”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这里说的“贴春牌”就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但是不是倒贴,我们无从考证。有关倒贴“福”字的习俗,源于明清时期,主要有两种版本的传说。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福字为什么不能倒贴?倒贴福字的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是清朝恭亲王福晋之说。话说有一年的春节前夕,恭亲王府的大管家为讨主人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一个下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没想到的是,这个下人目不识丁,他把所有的福字全给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福晋知道后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这大管家是个能说善变之辈,他把福晋怪罪下来殃及自己,慌忙下跪称述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倒)了,乃吉庆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倒也合乎情理,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到(倒)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没学问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种招式呢!”于是对大管家和下人家丁各赏银子50两。从此,倒贴福字的习俗就传入了民间,人们都理解为“福到了”的意思。 二是纪念马皇后之说。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除了贴福字祈福纳祥之外,过年时家家户户贴春联也必不可少。傅功振表示,春联的张贴要得法,应按照传统张贴对联的“人朝门立,右手为上,左手为下”的口诀,即对联的出句应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对句应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春联的上下联张贴的地儿不应太高或太低,一般应以门楣的高低为准。不管是什么内容的联语,其上下联的词性要一致,平仄应相称,“横批”所选用的四个字词语应有总结或补充联语的作用,要使整个春联烘托出岁时年节的喜庆气氛,体现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景。 ————————————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 意。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熬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有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因此,守岁是春节的习俗之一。 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也与“年”这种怪兽有关。人们谈“年”色变。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熬夜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吃过年夜饭以后,家里的长辈照例要给儿女派发压岁钱,谓之“压岁”,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是我国最普遍流行的一种节俗。压岁钱代表长辈对晚辈健康成长的美好祝愿,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能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幸福,健康顺利。压岁钱又称“压胜钱”“押岁钱”“守岁钱”“厌胜钱”等,是年俗的节物之一。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直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这种现象逐渐蔚成了绵绵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拜年”的风俗内容丰富,通常的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宗,再拜高堂,然后出门去拜亲朋友好,亦有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等各种讲究,直至拜到正月十五,所谓拜个晚年。” 此外,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东北人把过春节称为过大年,东北民间的春节有很多的习俗,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甚至谚语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年'。 每逢春节,家里的长辈总会拿着小酒,讲起曾经东北民间的过年习俗,尽管现在年味已经淡了,但回忆里的那个东北大年永远是那么的热闹、喜庆。 “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杀猪在东北农家算是一件大事,也是东北人迎接新年的一种重要方式。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每到年关将近,家家户户开始把饲养了一整年的肥猪杀了,邀来亲朋乡邻一起热闹一番,从开始准备到请乡里乡亲大吃一顿,最后收拾结束,前前后后要忙活三四天时间。 到最后,一只大肥猪也差不多被消灭了一半。就是这样的你来我往,使得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年猪杀完了,乡亲邻里也停不下来,家家户户又开始忙着包粘豆包、蒸粘豆包,年长的老人儿孙,亲亲友友、街坊四邻围坐在炕上,有说有笑的互相帮忙,一边忙活着,一边唠起了家常,有一种其乐融融一家亲的大家庭氛围。 蒸好的粘豆包要放到室外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冷冻,然后储藏到大缸里,第一锅热乎乎的粘豆包出锅以后,大伙都要尝一尝,评论谁家的豆包更粘更好吃,一般家里都会冻上一大缸的,吃的时候放在菜锅里面热一下,沾着白糖吃,是老东北独有的味道。 到了腊月二十五,乡邻早晨就开始行动起来,用凉水和面搅拌均匀,放在大锅里烧开做成浆糊,用刷子涂抹在春联的福字的背面,将五彩斑斓的春联、福字、窗花一贴,装扮一个热闹的大年。在糊窗户时要把旧的窗户纸全部撕掉,即使没坏,也要撕掉,讲究辞旧迎新,寄托对新的一年的希望。 孩子们数着手指头,期盼已久的大年三十终于到来,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被红彤彤的灯笼妆点灯火通明,格外喜庆,孩子们也带上新置办的大棉袄,二棉裤,以及棉手闷子,拎着灯笼,兜里揣着摔炮,开始在大街上齐聚,赶着过年,父母也会对孩子放宽政策,这也是孩子最期盼的时刻。 玩到十点多,孩子们各自回家,到了重头戏的时候了,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因为饺子的样子像元宝,所以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大人小孩围着桌子,你擀皮,我包馅,新年饺子要皮薄、馅多,捏得严实,并且用来包饺子和的面不能全都用光,要剩点,寓意年年有余粮。 把饺子下入锅中,红红的火苗滚开的水,越煮越有滋味,伴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端出热气腾腾的饺子,铺在桌子上,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看着一年一次的春节联欢晚会。 吃着自己家腌制的酸菜馅饺子,运气好还能在饺子里吃出惊喜,这也是老东北的春节习俗,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谁吃到了放着硬币的饺子,预示着他在新一年中会取得财源广进的好运,但是一定要轻咬饺子,不然是容易硌到牙的。 吃完了年夜饭,父亲会说给孩子们化冻秋梨吃吧。这时母亲会把硬邦邦的冻秋梨放入凉水中,不一会,会发现冻秋梨外层裹着一层薄薄的冰,待冰化掉,就可以吃了,坐在炕上拿着冻秋梨咬上一口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吃过年夜饭后,再吃一些冻秋梨,解酒又解油腻,东北的年味儿更加圆满了。 “大年初一头一天,早起挨家去拜年',到了大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到长辈亲戚家里拜新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小孩们会给年长的长辈磕上三个响头,并高声喊道“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头一磕,长辈的脸上就笑开了花,将准备好的压岁钱放到孩子的手中。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包含着长辈对晚辈的关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初一和初二是不可以动扫帚的,会扫走运气,破财。到了年初三,这天可以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把初一初二积攒的垃圾倒掉,在打扫院落的时候,要从外面往里面扫,这样可以把财气聚到家里来,寓意新的一年日进斗金,财源广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