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四首:首句的一个“惊”字真是出彩至极

 昵称32937624 2019-02-12

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二

唐 ·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十四首:首句的一个“惊”字真是出彩至极

唐朝的边塞诗有几个比较大的题目《塞上曲》《塞下曲》《出塞》《凉州词》,过了盛唐的王昌龄、王之涣、李白、杜甫、岑参、高适等,很少有在这方面特别出彩的诗和诗人了。

可是这并不妨碍这些题目的再创作,盛唐之后依然很多人写。到了中唐,卢纶同学就脱颖而出了,六首《塞下曲》,都是五言绝句,首首精悍,读起来飒飒生风。

本来是时任左仆射(pú yè)的张廷赏写了几首《塞下曲》,卢纶为座上宾,自然少不了和上几首。这一和就是六首,而且首首经典,其艺术水准远超张仆射的那几首,朝野一时传唱。

于是仆射的诗没多久就失传了,卢纶的诗却从此流传千古。要感谢张仆射,没有他的《塞下曲》,就可能没有卢纶的,没有卢纶的《塞下曲》,那中唐的诗中边塞一定很寂寞了。

仆射在唐朝分左仆射和右仆射,职权相当于丞相。卢纶当时就是京城的小官,大概五六品的样子。

他没有考中进士,只是因为太有才了,被宰相元载和王缙举荐为官,后来那俩人犯了错误,被开罪,于是他也受了牵连。再度启用后,也不过是七八品的地方小官。真是文章憎命达。

下面看这首诗:

首句的一个“惊”字真是出彩至极,诗词炼字可见一斑。一个“惊”,顿时身边的紧张感就出来了,深林暗夜,草惊风响,处处逼出杀气,不可知的黑暗与危险仿佛正在逼近,十面埋伏,杀气腾腾。

次句,那个将军在这种紧张肃杀的气氛中,竟然镇定自若地引弓搭箭。越是情境危险,越是冷静非常,越是情况紧张,越是能沉着面对,他考虑的只有一条,有危险就射杀,而且不存在你死我亡的拼杀,只有对方会被射杀这一种可能。

英雄气概仿佛弹开了周围的一切,黑暗、冷风、飒飒林响,全被弹开了,威风凛凛,眼中如有精光爆射,秒杀对方。

天亮了,去寻找昨天射杀的猛兽,没有找到,只看见箭头已经完全没入了石头里。

这首诗写的是西汉大将李广将军射虎的事,出自《史记》。大意是说,李广出去打猎,在深林里,看到前面草丛中有只猛虎,想都没想就引弓搭箭射去了,走过去一看竟然是形似老虎的石头。

真正的穿石裂树啊,这原本只有武侠小说里才有。他自己都惊讶自己的射箭技术和力道,等再试的时候,不是箭头折了,就是被石头崩开了,一箭也没射进去。

这个故事也能解释为什么是“草惊风”,因为老虎藏在草丛中,过去说大老虎出现在深林里就会有狂风刮起,可以参考《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所以“惊”是老虎造成的,那“风”更像是老虎的杀气。

卢纶把这个故事进行了再创作,增减一番后,更显得惊险刺激。

首先,他把时间改到了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通过环境渲染出紧张危险的肃杀感,以此更衬托出了次句中将军毫不害怕和解决危险的镇定和英武。

第二,他让将军到天明时再去找寻猎物。有人问,将军那么厉害为什么当时不去找?有人回答说这样更能体现将军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哈哈哈,开玩笑,如果那么自信,晚上去找又怎么了?我认为这里之所以到天亮才去找,是因为这位将军很谨慎,一位训练有素的将军绝对不是只有勇武就行了,还需要智慧,谨慎最能体现这一点,对危险的估计不足,是要死人的。

如果因为射杀了一只猛虎就洋洋自得,万一再来一只两只三四只呢?孤军深入,并不明智,所以不如选择战略撤退。仍然可以参考《武松打虎》。所以这里放到天亮后再寻找,是极为合适的。

没人不害怕,只是他害怕的同时很镇定,想出了解决办法就实行。冷静射杀是解决眼前危险,战略撤退是规避潜在危险。这两个行为是统一的。虽然只有五个字,却特别能体现出这个人心理的转变和智慧的运用,不仅很有张力,更让人物更丰富了。

最后一个就是裁掉了李广后来再试射的片段,只留下前面精彩的片段。这不是《史记》,而是艺术,围绕一个主题打透就好了,如果再加上后面的,就会削减这种临危不惧谨慎智慧的形象。

李广当时是直接查看的,这里是白天查看的,当他们看到自己射中的是石头时。李广的反应是觉得很惊讶,再试几次自己的箭法。这位将军呢?

所以这里的将军已经不再是《史记》里的李广了,而是卢纶根据自己艺术加工后出来的一位智勇兼备的唐朝守边将军。所以这首诗虽然以西汉大将为原型,但刻画的其实还是大唐的将士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