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配乐散文】灵隐寺印象

 江山携手 2019-02-12

灵隐寺印象

作者:静水流深

朗诵:彩 衣

 

 

    到杭州第二天,就安排去了灵隐寺。

    灵隐寺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它端坐在西湖以西的灵隐山麓,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秀峰辉映,古木茂盛,古寺藏于深山,云烟飘渺其中,很是迷人。

    天气多云,微凉,忽然飘落几滴雨,江南的雨,这是我早就倾慕的雨啊。有人说:“游西湖,晴天不如雾天,雾天不如雨天,雨天不如雪天。”但是游灵隐寺,不知啥天气好,担心浪漫的江南细雨,湿润了拍照的光线。

    走近灵隐寺山门,回眸看见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导游提示,再走进一步,就是西天般的佛国世界了。

     从山门到灵隐寺,要走一小段路。沿途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灵隐山麓山峰奇秀,蕴藏灵气,误以为天竺国之岭飞来于此,曰:此乃飞来峰也。认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驻留此山,建立寺庙,取名“灵隐”。起初山门寺额,题名“绝胜觉场”,到了北宋景德四年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直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历朝以来,寺院屡毁屡建先后14次,现在的殿宇,是19世纪重建的。

     漫步于飞来峰,真的被陶醉。怪石奇异,犹如百兽栖息于此。如矫龙、奔象、卧虎、惊猿,仿佛走进一座石质动物园。古藤绕树,盘根错节;岩骨刚劲,峰筋突兀。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飞来峰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清澈明净,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天籁之音。置身如此仙境,所有疲惫都将烟消云散了。

    灵隐寺第一个寺院是天王殿。殿屋重檐下悬挂两块横匾,一块是“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的题字,

还有一块“云林禅寺”,是清 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灵隐寺”改为“云林寺”,还有段民间传说。传说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被景色陶醉,乘兴畅饮。不想竟然喝得酩酊大醉。寺庙住持很想借助皇帝御笔,振兴寺庙,想请康熙重题一块寺额,康熙乘着酒兴,满口答应。不料酒高误事,落笔太重,把“灵”字上半截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半截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去。康熙一急,酒醒了。正在为难之际,旁边有位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写了“雲林”二字,然后假装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机应变把“灵”字写作“雲”字,于是“灵隐寺”也就变成“云林寺”。

    走在缄默无语的石阶,触摸灵隐寺造园艺术的灵魂,叹服古人一个“隐”字,把灵隐寺概况的 静谧深沉。

一般寺院,前面往往张扬宽敞,炫耀法门的气派。而灵隐寺隐于群峰环抱的山谷之中,背靠雄伟的北高峰,面朝秀美的飞来峰,寺前一泓清泉流过,恍如置身于仙灵所隐之地。难怪苏东坡游灵隐,挥毫写出“最爱灵隐飞来孤”的诗句。漫步恬静的小路,参天古树弥漫着清幽古韵,身边清流潺潺,鲤鱼嬉戏,秀峰幽雅,尘意顿消,超凡脱俗了。

    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 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驻足溪流之上,遥望千年,文人墨客流连于此,赏景吟诗,仿佛看见白居易、苏东坡端坐亭上,饮酒赋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在亭里题联,妙句设问:“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引得无数文人在此冥思作答。自然有高手应对答联:“泉自冷时冷起,峰从飞处飞来。”亦有:“泉自禹时冷起,峰从项处飞来。”我亦仗胆应对:“泉自古时冷起,峰从天外飞来。”

    走完灵隐寺所有殿宇,已过中午。午餐就在寺庙内设的“十方苑”吃的素斋,一碗面,几碟小菜,都是豆制品和咸菜,出家人清淡素斋,品尝起来却别有风味。

 

 

【配乐散文】灵隐寺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