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宗棠24字箴言,透出人生大智慧,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2-12

清代儒将左宗棠(1812-1885),曾为江苏无锡梅园题写了“24字箴言”,悬挂于诵豳[bīn]堂上,至今仍被人们传诵,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据说香港富豪李嘉诚先生非常喜欢左宗棠这24字,将其书写成幅悬挂于办公室,以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人处事。李嘉诚先生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人生修为的“大悟、大智”,不能不说是其成功“秘诀”之一,而在其人生修为中,左宗棠这“24字箴言”的养分自然份量不轻。

这“24字箴言”是: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这平平淡淡的24个字,浓缩了古代贤哲“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透出了人生大智慧,字字珠玑,句句精辟!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上等愿

愿,心愿、愿望也。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理想抱负。“发上等愿”,就是说人生要胸怀大志,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曾经说过:“自古及今,有志而无成者则有之,未有无志而能有成者也”,“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历览古今人和事,凡成大事者必是立大志之人。人生须立志,立志当高远。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说,“志当存高远”。所以,我们要学“鸿鹄举千里,鸾凤翔九霄”,立志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和社会有用的人。

结中等缘

缘,缘分、人缘也。从字面理解,“结中等缘”,就是结中等的缘份,“中等缘”是与“上等缘”相对而言的。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个与什么样的人“结缘”的问题。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与比自己高阶层、高社会地位的人交往,或只与自己同阶层、同社会地位的人交往,不想与自己低阶层、低社会地位的人交往。“结中等缘”,就是要求人们不应局限于高于或同于自己一样的阶层和社会地位的人交往,要“广结善缘”。同时还警醒我们:结缘,不一定是“上等”最好,能做到“中等”就很不错,因为“中等”比“上等”多且广,能与多数人结缘,能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和帮助,这就很好。我们还可以把这个“缘”理解为发生联系的机会,这样我们又悟出另一层意思:就是要善于把握每一个“中等”的机会,取得每一个阶段性的“胜利”,以一个又一个阶段性(中等)“小胜利”,累积成终极(上等)的“大成功”。

享下等福

从字面理解,“享下等福”就是享受“下等人”的福。封建社会把人分为三六九等,今天我们不能把人分为三六九等,所以应理解为“享普通人的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过普通人的生活”。所谓过普通人的生活,就是实实在在、平平淡淡,不挥霍浪费,不追求“奢华”和“纸醉金迷”。“享下等福”就是提醒人们,即使大富大贵,生活也不宜高调,更不能肆无忌惮,要像普通人一样,简简单单、平平淡淡,以朴素、勤俭、安康为福,毕竟“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这个道理不难懂。

择高处立

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一个人要尽可能择高处立足(工作或学习),“居高”就会有区位优势,至少起点高、机会多;二是一个人看问题、处事要从高处着眼,所谓高瞻远瞩也。唐代诗人王维说,“眼界广者其成就必大,眼界狭者其作为必小。”站在高山之巅,则“一览众山小”;“站得高”自然“看得远”。这是自然法则,也是人生法则。“择高处立”,就是要善于选择人生的“高处”,尽可能使自己的“起点高”、“目光远”,人生观、价值观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合乎时代潮流。

就平处坐

这句话,当然不是说要找个平滑舒坦的地方坐下来,而是说,一个人要平等待人、平易近人,要放低姿态、放平心态。不要孤高自傲,目中无人;不要只看上不看下,只看领导不看群众。在社会交往中更不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盛气凌人。做事求平稳,一步一个脚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容易的事、每一件简单的事。

向宽处行

这里的“宽”,我们可以理解为“宽容、宽厚、留有余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为人处事能够做到“宽容、宽厚、留有余地”,道路就自然越走越宽广。“留有余地”是大智慧,能做到、做好、做精准,当然需要大胸怀、大智慧。因其“难”才显其“贵”,能做到已不易!“向宽处行”或许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凡事“不钻牛角尖”,要适时调整思路、方向,路才可能越走越宽,事才可能越做越顺畅。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结: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做人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广结善缘,把握机会,生活上不能追求奢华,过普通人的生活。

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做事要高瞻远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放平心态,平等、宽厚待人,注意留有余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