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乌鞘岭隧道,总投资78亿元
乌鞘岭
“地扼东西孔道,势控河西咽喉”
远望乌鞘岭,像极了一条蜿蜒盘旋的乌龙,山岭及岭上的树木植被一律呈墨绿色,没有植被的山石及裸露的土坡也呈现灰黑色,给人留下乌黑厚重的印象,谓之“乌鞘岭”名至实归。素以山势险峻、地势险要而驰名于世,乌鞘岭为丝绸之路的东大门,扼守要冲。

乌鞘岭位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的中部,属于祁连山的东南端,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亦是河西走廊之门户,古丝绸之路之要道,系历史军事要冲。岭上主峰海拔4326米,年平均气温零下2点2摄氏度,清代诗人称“一峰红日一峰雪,半岭黄昏半岭明”故有“盛夏飞雪、寒气砭骨”的记述,尽言乌鞘岭的气候多变。

乌鞘岭隧道
乌鞘岭隧道是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20.05公里,乌鞘岭隧道位于兰新线兰武段打柴沟车站和龙沟车站之间,设计为两座单线隧道,隧道长20050米,隧道左右线均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先期开通。隧道辅助坑道共计15座,其中斜井13座,竖井1座,横洞1座。

地质条件复杂
乌鞘岭,祁连山支脉,海拔3650米,一年中冬季长达7个月,东西长17公里,南北宽10公里,四季雨水丰沛、山顶积雪终年不化,为坐落在东西两面的天祝和古浪两县人民提供了醇美不竭的水源和辽阔肥美的草场,作为河西走廊的天然屏障,自古以来就是连接中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古丝绸陆上的咽喉要道。

乌鞘岭隧道处于“山腰”,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且以沉积岩为主,其分布主要受区域断裂构造控制,不可预见的地质灾害多,施工中可能出现围岩失稳、突泥、突水及软岩流变、瓦斯等地质灾害,因此被隧道建设工程专家称为兰武二线的咽喉工程。
施工困难
乌鞘岭双线铁路建设在地势险峻、地质断层多变,工程技术负责,任务艰巨,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的乌鞘岭区。施工区内海波高、气候寒冷、日温差大,阴雨风雪气候多变、冰冻时间长,对冬季混凝土作业带来困难。

F7断层是一处最复杂的地质结构,全长817米,主要由碎裂岩及断层泥砾组成,地下水丰富,是控制整个乌鞘岭隧道工期的关键性工程,施工难度相当大。
施工方案/方法
本隧道全部采用钻爆法施工,右线隧道一次建成。左线隧道先按平导施工,平导超前辅助右线施工。右线贯通后,再将平导扩挖成左线隧道。

为确保施工中“不坍不塌”,主洞、平导、斜井、竖井在施工时均要遵循“先探测、管超前、预注浆、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紧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并提前做好施工预案。
开挖及支护方法,应根据围岩情况合理选用。采用小导管预注浆、管棚、管棚注浆、帷幕注浆等超前支护措施,开挖采用台阶法或全断面法,开挖后及时施作钢架及锚喷网支护结构。
建设意义
兰武二线及乌鞘岭隧道的建设,对提高路桥通道客货运输能力、加快西部开发、促进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物资交流以及沿线经济发展、名族安定团结都将起到重要作用,是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通往内陆的主要铁路通道和西北铁路网发展的主骨架,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轴和依托。

乌鞘岭隧道双线工程的完成,彻底消除了亚欧大陆桥的运输瓶颈,使打柴沟至龙沟区间线路缩短了30.4公里,运行时间缩短了101分钟,运行速度提高了100公里,牵引量提高了2000吨。隧道全长20.05公里,列车以140公里的速度行驶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