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或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 此篇作品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为追祭从侄颜季明而创作的行书,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卷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 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 作为一篇草稿,初看时只觉得通篇都是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实则在结体上,《祭侄文稿》打破了晋唐以来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结体宽博。 从线条方面看,《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遒劲而舒和。 章法方面,全篇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恣意灵动、浑然天成。 《祭侄文稿》的前几行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沉重但行笔克制而缓和,线条凝重。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渐趋豪放,章法开始左右飘忽不定,字距、行距变化较大,形成了一种跳跃性。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戛然收笔,书体也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 通篇可谓是将悲愤的情感渐渐发泄出来,越写越难以自已,从隐忍直到奔放。 颜真卿不顾笔墨之工拙,字随情绪起伏,纯是精神与功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并不多见,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假如说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表现的是“乐”,那么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就是“愤”,而第三行书《寒食帖》则是“悲”。 |
|
来自: 昵称32229807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