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影评,我只服这几位!

 梦在心中qp6z1w 2019-02-12

本文作者:求鲤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复调工作室(微信ID:ifudiao)欢迎关注说到读影评文章,一般我只读这几位的。第一位便是戴锦华老师,还记得大一刚入学时偶然看到戴锦华老师关于电影《青春之歌》的解读(唐小兵主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与戴锦华《镜与世俗神话》两书中均收录了这篇文章),惊为天人。文章自由出入于对影片细节、运镜、景别的把握与对整个历史背景和政治生产机制的分析之间,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一篇优质的电影解读真的可以让人对影片的理解上升不止一个层次,有一种切切实实看懂了电影的豁然开朗之感。第二位便是毛尖老师,喜欢毛尖老师的影评,不仅是因为她也喜欢王家卫多过李安,更是因为她的影评文字爽利、睿智、风趣,往往可以洞穿本质且饱含鲜猛热辣的生活气息。不信你可以去看看她的《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例外:毛尖电影随笔》或者新近出版的《一寸灰》。看完毛尖老师的影评文章,我总会有这么一种感受:觉得她的外婆比费里尼或者小津安二郎更有趣,而造成我这种感觉的原因之一,便是毛尖老师文字里透露出来的对于生活的非常机敏与无限热爱。第三位就是我今天重点想要介绍的影评人——梅雪风以及他的影评集《虚无的质感》。相比于戴锦华老师偏“论文化”与毛尖老师偏“酷评化”的影评文字及二人都身处高校的学者身份,梅雪风是一个更善于贴着电影来谈电影的职业影评人,他做过几家电影杂志的主编,也在一些电影微信公众号或网站上发表自己的文章,他的影评文字简洁、干脆,却常常能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梅雪风近几年所写的影评文字,主要收录于他新近出版的《虚无的质感》一书中,随便从书中选取几个段落,我们就能看出他谈论电影时眼光的独到和论说的精辟。比如他说到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时:

(《我不是潘金莲》)用了一个近乎于胡搅蛮缠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系统的紧张甚至慌乱……它通过这种荒诞,让我们前所未有地看到了一个惟上不惟下的体系如何无效却又“高效”地运转。……也正因此,最后李雪莲想死却被范伟饰演的果农劝导,又到对面果园死的戏,才显得那么辛辣且意蕴悠长。当各级官员用着各种托词表达对她的关注或关心时,果农的话显得异常直白毫无修饰:即使是李雪莲的死,与果园的生意相比,还是一钱不值。这种残酷让这位妇女瞬间开悟:这是一个彻底利己的世界,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永远不能得到真实答案,因为所有与此相关的人,根本不关心你的问题,他们所想的,只是将这些事对自己的影响降到最低。……冯小刚在这部电影里,用故事结构性的批判,代替了台词的批判,于是达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批判……

又如他批评内陆的青春片:

在我们的青春片里,透露出一种荷尔蒙过剩的气味,就像有人已经总结过的,泡妞、打架、堕胎成了必备元素……它剔除了青春的复杂多元,而只摘取那些耸人听闻的血色和桃色,这里面有一种坏孩子的洋洋自得,但更多的是一种商人急功近利的投机取巧。除了大发青春财的明显动机之外,这里面还有一种反向的“政治正确”:似乎普通的青春是不值得过的,能让青春有价值的只有那些离经叛道的疼痛和浪漫。这种思想大抵来源于贫乏和压抑,因为这种精神的贫乏,于是只会欣赏极端和浓烈,因为压抑,则更钟情于暴烈和爆发。这种没有真实生活根基的狗血泼多了,连生理刺激都变得疲沓,看到的更多是黔驴技穷的哗众取宠。……在内陆的青春片里,总是有一种明确的二元对立,即成人世界是污秽不堪的,体制是十恶不赦的,而青春于是也就成了一个滑向毁灭或平庸的过程。所以内陆的很多青春片从骨子里来说是厌世的,它们都或多或少含沙射影地将矛头指向了这个世界本身,以此来为现在这个成人世界的平庸自我辩护。

再如他认为《周星驰的超凡之处,在于他的残忍》:

(周星驰)他根本不吝惜展示痛感,或者说所有调笑都是在为这一刻蓄力。《大话西游》里那个越来越紧的紧箍咒,让至尊宝这个犬儒主义的倒霉蛋终于露出了他真正深情的那一面。《功夫》里被沙包大的拳头打到地下去的阿星的头颅,证明他唯唯诺诺的面相里,也有着一副从不屈服的铮铮铁骨。……

有时候梅雪风甚至只用一句话,就能点出某一部电影的不足,罩住脉门,直击要害。比如他评徐浩峰《师父》:“让扯淡变得有真实的质感,让日子过得有玄学的味道,让市井有贵族的气息。”他谈陈凯歌的《梅兰芳》:“这部电影注定只能塑造一个主旋律似的人物形象,辉煌的一生,再加上些无伤大雅的逸事,人们都把这种组合叫做人性。”他把郭敬明的《小时代》比作是“PS过度的梦幻写真集”,将《驴得水》里愤青周铁男前后的转变解读为“愤怒是恐惧的面具”,他说“姜文是崔健与王朔的结合体”……从这本《虚无的质感》中,我们能感受到梅雪风对于电影的熟稔与热爱:他对各位导演的风格、脉络、作品、逸事、八卦如数家珍;他对自己初遇《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时的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念念不忘;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库布里克、贝拉·塔尔、拉斯·冯·提尔、陈怀皑、杨德昌、王兵等电影人的由衷尊敬;他对那些一时间风评不错的影片,如《师父》《寻龙决》等也敢于毫不留情地指出其缺点且令人信服。他的影评从不视电影为阳春白雪或者高山仰止的对象,而是有戏谑、有讽刺、有批判,但他也从不肯付加上一点流俗而轻薄的文字。他的文章可以说句句剥皮见骨,但从不卖弄血腥,以博取眼球。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说:“所以电影于我,从来就不是教堂,它是跟你过命的兄弟。它不是用来崇拜的,它就是你的生活。”当然,这本《虚无的质感》中的文章也不仅仅是拘泥于电影,而是从电影谈到他对于当今社会乱象的批评,对于媚俗媚雅的嘲讽,对于心中美好过往的怀念,对于复杂人性的犀利与温情。而归根到底这本书其实还是在写电影,写关于电影的一切,写“给那些把电影当真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