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如约而至,在节目里,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 没错,康震老师正在给选手作画,他将诗意融入到绘画中,为绘画增添了别样的美感。 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节目开始,康震老师就通过现场作画为选手出题,而且还都是最紧张激烈的抢答题。 四年来,“康氏图画线索题”已经成为了诗词大会上的标志性题型。今天,就让我们去揭开康震老师现场绘画背后的故事~ 《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 《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 怎样让诗词更接地气?如何让大家感受诗词之美?在《中国诗词大会》诞生前,很多人都问过类似的问题。 而当学识渊博、能写会画的康震老师走上舞台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中国诗词大会》也因此变得更加精彩纷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四年间,康震老师都给选手们出过哪些题? 第一季: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第三季: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三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第三季: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第四季: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这,就是康震老师,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大学教授。 流传千年的古诗词在他的讲述中,顿时变得无比生动、跃然纸上;他还能寥寥几笔,就让诗词化作一幅丹青!看康震老师现场作画,每次都是一气呵成。 他是怎么做到如此游刃有余的呢? 原来,早在小学、初中时期,康震老师就对小人书上的插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爸爸妈妈买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故事》《岳飞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多套连环画,并时常临摹连环画中的插图。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有绘画能让我忘了整个世界。”由于那时候的连环画大多是黑白插图,小康震觉得不过瘾,就用小楷毛笔蘸着水彩,一笔一笔地给这些插图上了色。 康震老师说:“大概在初中时期,我开始给《三国演义》《岳母刺字》等连环画的插图填充水彩色。我当时觉得,这些白描插图似乎就是为了让我上水彩色的。果然,上了水彩,好看多了,生动多了!但因为功课紧张,没有那么多时间,常常只能渲染一个人物或一两页。这个爱好训练了我对色彩的感觉,对后来的绘画帮助非常大。” 在当时,一批大画家绘制了很多经典连环画, 如王叔晖的《西厢记》《杨门女将》、刘继卣的《鸡毛信》《东郭先生》、赵三岛等人的《三国演义》、董洪元的《童年》《在人间》、毅进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这些连环画构图巧妙、绘制精美、细节生动,深深地吸引着康震老师,让他疯狂地迷上了绘画。 这些插图中灵动、古朴的线条、鲜活生动的画面,让小康震深切地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无穷魅力。 在连环画的影响下他又迷上了《芥子园画谱》,在这些迷人的线条背后,似乎蕴藏着无限的宝藏,吸引着他去追寻。 只要有机会他就会画上两笔,课本边角处、作业本空白页、不用的信笺、笔记本的插页、书籍的扉页、包括桌面等等,到处都是小康震的画——为这个,他没少挨老师和爸妈的训斥。 虽然没有走上专业美术的道路,但康震始终对绘画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愿意用绘画来表达,绘画成为他生活中最长久、最长情的表达方式,也成为他享受生活美好的重要方式。 台上随意的几笔,幕后有多少草稿? 看康震老师现场作画,会不会感觉很简单?但你可知道这几笔背后,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早已经历过无数次的演练,才会如此收放自如,举重若轻。 比如说康震老师的这幅画, 在台上是这个样子的: 在这平淡无奇的几笔背后, 你会发现在草稿纸上,这幅画其实是如此细致入微、毫末毕现: 再比如这幅画, 在草稿纸上是这样的: 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个道理在康震老师的画作中被无比清晰地诠释了出来。 同时,为参赛选手现场出题不光要有对绘画的热爱和功力,当康震老师走上舞台、拿起画笔时,他画出的每一根线条、每一个笔触,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使画中的各类线索逐一展开,力求使诗词大会的比赛呈现出更加精彩的瞬间。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下,在绘制王昌龄的《出塞》这道图片线索题的时候,康震老师是如何给参赛选手们“挖坑”的: 康震老师: 现在我们来画一个飞将军李广。首先他应该穿着铠甲,手上拿着弓箭,骑着一匹高头大马。 康震老师: 这个时候画面上只有一名武将,所以还是很难猜到是哪首诗。 康震老师: 把背景一画,场面感就出来了。秦时明月汉时关,需要画上城楼和明月;不教胡马度阴山,所以还要画上山。最后在战旗上写一个“李”,这个时候大家就都知道是哪首诗了。 于是,在《中国诗词大会》现场,我们看到康震老师唰唰几笔,就画成了这幅王昌龄的《出塞》: 现场没看够的“康乃馨”们,这回可以大饱眼福了~ 有人是这样评价康震老师的:不爱画画的大学教授不是好嘉宾。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爱画画的康震老师用自己的画笔掀起了一股“手绘诗词”热潮,唤醒了亿万国人的诗心,让中国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