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华烈士纪念馆:清晰勾勒城市文脉的红色基因

 Locily 2019-02-12

  记者 张祯希

  一道闪电劈开阴云密布的天空,降下一阵花瓣雨,几座英雄雕塑渐渐彼此靠近,庄严肃穆,凝聚着人们的目光,沉淀着观众的心灵……走进改造后龙华烈士纪念馆,映入眼帘的是这一动态雕塑多媒体音乐展项,这也是陈列改造后纪念馆多媒体技术的最新应用。

  建成于1997年的龙华烈士纪念馆,今年2月以来正式闭馆,启动了20年来的首次陈列改造。改造后的两层展厅,面积增加到6000平方米。改陈后,馆内的展示方式、配套设施和公共空间更新换代———256位陈展人物,1500余张照片、400余件文物、史料以及百余件艺术品,交织共谱一首具有时代精神和上海精神的“英雄赞歌”。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英雄人物的生平资料在书籍中、网络上都能查到,如何让观众在展览中得到其他文艺形式难以替代的体验,让龙华英烈们的精神力量真正感染他们?以往‘展品 解说式’的布展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龙华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峰说。记者昨日提前“探营”发现,龙华烈士纪念馆通过划分主题展区,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多种艺术表达手法巧妙结合等手段,更清晰地勾勒出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从历史深处走来,上海英雄故事链仍在延续

  龙华烈士纪念馆展现了诸多英烈人物,如何把握广度与深度的平衡,在有限的空间内让英雄人物身上的精神力量拧成一股绳,洗礼观众的内心? 这是纪念馆改陈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此,纪念馆采取了编年体和专题体相结合的手法———6000平方米的展馆被分为“序厅”“信仰的召唤”“使命的执着”“信念的坚守”“民族的脊梁”“胜利的奋争”“时代的先锋”和“尾厅”等八个部分。一个个主题合理布局了人物的陈展位置,也描画出了上海这座孕育英雄之城的革命故事链。

  “故事链”以1911年的辛亥革命为开端,前五个主题展馆皆采用了编年体,用清晰的时间线串联起了革命英烈们的生平与事迹。第六部分时代的先锋则改用专题体,提炼总结出“祖国至上、无私奉献、锐意创新”的龙华精神。在这个展区中,集中展现的是钱学森、周小燕、邹碧华等十几位时代英模人物,这打破了不少人对龙华烈士纪念馆的定式思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雄,和平时代依旧需要为祖国、为人民燃烧自己的英雄人物”,薛峰说,虽然我们远离了抛头颅洒热血的战争年代,但上海这座城市的英雄历史仍在不断延续。

技术和艺术让纪念馆灵动起来

  细看龙华烈士纪念馆,大量英雄格言浮雕、英雄人物画像、革命烈士雕像让空间充满艺术氛围。全息成像等新技术的引入,更让各种艺术门类得到了有机结合,部分展品也能说会动起来,把自己的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在纪念馆中,“二十四烈士雕塑多媒体剧场”是高科技与艺术表现相结合的产物。龙华二十四烈士的故事被通过全息成像、现代舞、朗诵以及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来———专业舞蹈演员的全息等身投影在雕塑群像前翩翩起舞,演绎英烈们由生而死,死而永生的故事,背后是壮美的音乐与深情的朗诵。其中一位舞者身上的那件带着弹痕的马甲,正是纪念馆的展品之一,艺术和历史在此交汇,震撼人心。

  同样“活”起来的还有著名的“俞秀松日记”。这本记录了第一篇中文版《共产党宣言》 诞生历程的国家一级文物,过去一直被放在通柜中,与其他文物一并展出。如今,这本日记被单独放在一个小柜中,点击柜面一幅幅老照片动态场景跃然显示,还能一页页“翻开”日记中的文字。

传播历史精神,创造无限未来

  随着科技发展,青少年观众对参观展览的“参与感”越来越强烈。改陈后的龙华烈士纪念馆,除了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之外,增加了大量互动环节,让展览的体验更加丰富,各种科技产品和元素的引入创造着无限未来。

  记者在英烈人物展台前体验了全新的触屏陈列。身着军装的卡通形象“小安安”时不时出现在屏幕中与观众互动,点击人物“生平大事”选项,人生年表会逐页显现,大大减少了基础知识普及的空间限制压力。“安安问答”选项,关于人物与历史事件互动答题环节,尤其适合中小学生的参与。事实上,这种多媒体体验几乎渗透到了每一个展台,有些互动甚至可以让观众有置身历史事件现场之感。

  科技不断拓展着展览的空间边界,令人关注的是,龙华烈士纪念馆的观众休憩区域,一面墙体上竖起一整面的多媒体屏幕。上海15085位烈士的英名录、龙华馆藏以及上海重要革命遗址纷纷在其中滚动,这些信息点都可以被点开观看详情。也就是说,仅仅这座屏幕墙所包含的信息量就已超过一个纪念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