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就算证监会来了也揪不出毛病!

 李廷rw768l9mqz 2019-02-13

优叔说

穿越资本迷雾,让投资回归常识

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总有些事情游离在灰色地带。


在财务老司机的会计魔法里,有一个魔术手法,让人又爱又恨,那就是“研发费用资本化”。


研发是企业差异化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多做研发自然是有好处。只是,自从2007年,新的会计准则允许了“研发费用资本化”这一操作,很多魔术师便抓住机会,在其中施展调节利润的才华。


所谓研发费用资本化,指的是,不将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而是直接计入“开发支出”(资产类科目),若研发顺利,最终会被计入“无形资产”。


这样的处理方法,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减少计入当期损益对当期利润的冲击,短期内美化利润报表。


关于此种操作方法,会计准则是这么规定的: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8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9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5个条件时,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


作为资深吃瓜群众,我们翻译一下,大致是这样的:


我是卖瓜的,每年我都要研究新的吃瓜方法,用来满足吃瓜群众日益增长的吃瓜需求,和落后吃瓜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我这笔吃瓜方法研发费用,以前必须计入当期损益,这样一来,我一年吃瓜收入10块钱,花1块钱去研发吃瓜方法,利润就是9块钱。


现在,我可以把吃瓜方法研发费用,计入资产。


这样一来,我的吃瓜方法变成了资产类科目“开发支出”,或者“无形资产”。我的利润,就变成了10块钱。


这玩法,在吃瓜领域是1块钱的利润,可在体量巨大的上市公司身上,那可就是上亿、十亿量级的利润调节空间。


是不是挺神奇?


而且,要想将吃瓜研发费用资本化,我必须使出吃奶的劲,将吃瓜研发项目阶段认定为“开发阶段”。


而恰好,会计准则对于“研发阶段”与“开发阶段”的规定,又非常不具体、不量化,过于主观化。因此,一个吃瓜项目到底是“研发阶段”还是“开发阶段”,就成了财务魔术的施展空间。

优塾原创,转载请后台回复“白名单”


— 1 —

超大体量营收背后

3年开发支出增长近10倍


我们随便抓一个案例,来感受下:


海正药业,1956年成立,是一家做原料药、制剂研发、生产、销售的制药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抗肿瘤药、抗感染药、心血管药等原料药。


2014-2016年,海正实现营收100亿、87亿、97亿,净利润5亿、1亿、6185万,归母净利润为3亿、1357万、-9443万。


注意,2015年,营收、净利润都出现了断崖式暴跌。


海正解释称,2015年,部分产品遭受FDA进口警示、产品销量减少,导致业绩断崖式下跌。2015年归母净利润只有1357万,2016年则亏损了近1亿。


如此惨不忍睹的业绩背后,却还隐藏着很大的秘密,医药行业的重灾区:研发费用资本化。


2013年-2016年,海正药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4.8亿、5.5亿、8.3亿、7.7亿。其中,资本化研发投入分别为8330万、1.4亿、3.8亿、3.6亿。资本化研发投入的占比逐年增长,从2013年的17.36%增至2016年的46.97%。


同时,“开发支出”科目也异常暴增。2013年-2016年,海正的开发支出分别为0元、6049万、3.34亿、6.48亿。


其中,2015年和2016年,开发支出分别同比增长了2.74亿(增幅452%)和3.14亿(增幅94%),三年累计增幅近10倍!


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海正药业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越来越激进,从当初的“0资本化”向“50%资本化”转变。


并且,这个转变来的十分突然,集中在2015年爆发。


大家回想一下,海正药业在2015年的业绩情况,产品销售遇阻,收入、净利润断崖式暴跌。此时,若再将研发支出费用化,那净利润就更惨不忍睹了。


同时,作为数据控,必须要找同行业公司做做对比。


我们对比A股120家医药企业,2016年,海正药业的营收规模97亿,行业排名第9,仅次于恒瑞医药(110亿)。然而,净利润只有6185万,行业排名第31,被恒瑞医药(26亿)甩出了N条街。


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海正药业在2016年的开发支出排名中,位居医药行业第一。试想,如果再不进行研发费用资本化,其净利润还能有多少?



— 2 —

研发费用资本化

一个牛逼魔术的前世今生


研发,是一家企业做高利润、实施差异化战略的核心。


企业研发必须要投入金钱、人力、技术、设备,由此产生的材料、燃料、动力费用,研发人员工资、奖金、津贴,研发仪器、设备等折旧费、维修费,通通叫做研发费用。


在2007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要求大多数情况下将研发费用确认为当期费用,直接影响利润。


可是,研发通常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研发未果时,企业承受研发费用带来的成本压力,成本极高;而一旦研发成功,给企业未来带来持续性的经济流入,收益极高。这一特点,典型代表就是医药行业。


此时,财务报表的反应就有点失真。为了解决成本与收益在时间上的匹配,研发费用资本化就诞生了。[2]


2007年以后,为了鼓励企业研发,中国对会计准则进行了改革,引入了“研发费用资本化”。其会计处理的逻辑发生了变化,允许:研发费用→计入“开发支出”(资产类科目)→转入“无形资产”。


这样,研发费用的资本化,便减轻了企业前期将研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所带来的利润压力。[1]


不过,正是由于研发费用资本化减少了对利润的冲击,这招式也越来越多的成为上市公司、拟IPO企业调节利润、美化财务报表的手段。


但是值得提醒的是,研发费用资本化是一把双刃剑。


短期来看,研发费用资本化可以少计费用,增厚利润,但是缴纳的税多了;


长期来看,研发费用计入“开发支出”,并最终转入无形资产后,未来仍然有无形资产摊销的问题,最终还是会对利润产生影响。


研发费用资本化,不仅会对利润产生影响,同时还会影响所得税、现金流分类。[4]


所得税方面,我国税法规定,研法费用计入当期损益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允许以其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所得税;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该无形资产成本的150%在税前摊销。


现金流方面,当开发支出资本化时,其现金流出应计入到投资性活动流出(用于构建无形资产支付的现金),而少记经营性现金流出,因此容易夸大经营性现金流。这对于投资者识别DCF模型估值的企业,容易产生迷惑。


综上来看,对于研发费用不同的会计处理,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大家可以各取所需,按需定制:想增厚利润,资本化最好;想避税,那就费用化吧。


除了研发费用资本化,优塾投研团队在《财务魔术》《IPO雷区》《财务炼金术》中,还对其他很多利润调节、甚至财务造假手法,做了系统分析。


(图片来源:申银万国,龚浩微博)


此外,不同国家对待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据资料显示:[2]


美国、德国较为保守,研发费用全部进当期损益,不予资本化;


荷兰、巴西较为激进,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


英国为首等国家,和中国一样,部分研发费用进损益,部分研发费用资本化。


— 3 —

以医药行业为例

研发费用如何处理?


上面我们说过,认定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首要条件是要处于开发阶段,那么,海正药业对开发阶段是怎么定义的呢?


据资料显示,海正药业在2015年和2016年,研发支出资本化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仿制药的增长上。


2015年,仿制药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较2014年增加了1.09亿;2016年,仿制药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较2015年增加了1.24亿。


而对于仿制药品项目,行业内一般认可的开发阶段的起点是拿到临床批件之后比如说:复星医药、天士力、白云山、沃森生物、步长制药、普利制药等。



恒瑞医药则更为保守,2012-2014年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5.35亿元、5.63亿元、6.52亿元,其所有的研发投入均已被确认为费用,没有任何的资本化。[2]


可见,行业大佬就是行业大佬。一家符合价值投资者筛选标准的好公司,不仅盈利前景确定,而且会计处理手法,往往会非常保守。


而风格激进、藏有分线的公司,往往在其会计处理细节中,能够洞察端倪。


相较于同行业兄弟,海正药业的开发阶段的起点是:进入临床试验或者进入申报期。那么,如若只是在申报期还未拿到临床批件就开始资本化,会计政策是不是不太谨慎?


不仅如此,类似的“猴急”表现,还体现在收入确认上。


海正药业曾于2016年12月19日至22日期间,与境外三个公司签署了四个产品的销售权协议,据此确认损益1.17亿。后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发现上述事项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暂不确认收入及收益。


被冷面审计这么一闹,海正药业2016年的收入业绩预告发生变脸,从同比增长260%-300%,变为亏损9400万了。


— 4 —

高阶财务魔术

三大步骤、N大重点


研发费用资本化,是高阶财务魔术,能够达到调增利润的效果。不过,这么好的手段,却不是想玩就能玩。


第一步,必须先定位,自己处于研发的什么阶段。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7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


研究阶段是指:为获取新的技术和知识等进行的有计划的调查,研究阶段的特点在于计划性和探索性。


开发阶段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这两个阶段的定义,在实务操作时,边际不够清晰,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这也给财务调节预留了空间。


第二步,处于哪个阶段,决定了你能不能研发费用资本化。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8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只有当研发处于开发阶段,才有可能资本化。


所以,真正的吃瓜大师,要把吃瓜研发费用资本化,必须要不择手段的保证吃瓜项目处于开发阶段


第三步,即使混入了开发阶段,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不能满足以下5个条件,最终还是要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9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同时满足以下条件的,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1)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具有可行性;(吃瓜技术可行性)


2)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吃瓜研发方法是拿来用的或者卖的,具有商品属性)


3)无形资产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时,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吃瓜方法是有市场的)


4)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吃瓜方法是可持续的)


5)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研发够可靠地计量。(吃瓜方法是成本有限的)


仔细看这五条,其实基本上没有量化的指标。笼统来讲,要想最终转入无形资产,一定要证明你这种新式吃瓜方法可商业化生产,有市场进行交易。


以上三步,就是研发费用资本化的玩法套路。


所以,对于一个短期想增厚利润的企业来说,只要使出吃奶的劲混入“开发阶段”,将研发费用计入“开发支出”(这是资本类科目),就可以暂时安全,后面能不能计入无形资产再说,至少可以调节当期利润,解决燃眉之急之用。


另外还要提个醒,如果研究费用在前期已经做了费用化处理的,此后就不能调整为资本化了。所以,财务魔术师们如果要下手,操作之前一定要考虑周全、想好再行动。


— 5 —

研发费用资本化

也是IPO审核要点


研发费用,一直都是IPO的审核重点,尤其是对于医药、汽车、软件、游戏行业的企业来说。


要声明的是,研发费用资本化问题,合理、合法、合规,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而且选择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各自有利有弊。


不过,对于价值投资者、机构投资人来说,你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1)如果一家公司在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手法上,非常激进,那么,投,还是不投?

2)你在为它估值、做现金流贴现模型时,是否需要剔除研发费用的水分,来衡量利润?


研发费用资本化,往往能反映出企业的性格,有人性格激进、有人性格温吞。


激进性格的有如:乐视(60%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科大讯飞(55%的研发费用资本化)……


温吞性格的有如:格力电器(40亿研发费用,0资本化)、恒生电子(13亿研发费用,0资本化)、恒瑞医药(6亿研发费用,0资本化),包括最近借壳上市的360也一样(22亿研发费用,0资本化)……


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仔细想想,确实不假。


在之前我们研究过的拟IPO企业中,有一些案例在研发费用的处理上太过激进,最终被无情否决;有些案例则比较稳健,得到了监管层的认可。比如:[3]


同济同捷——2009年09月22日,被否


同济同捷,是做汽车及相关零部件设计开发为主,兼机械及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CAX / KBE / PDM及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应用。2009年9月22日,因其研发费用不当资本化,且依据不足,合理性存疑,上会被否。


佳创视讯——2011年07月12日二次上会,过会


2010年1月,佳创视讯第一次申报IPO,研发费用做了资本化处理,被否;


2011年7月,佳创视讯对原先资本化的研发费用做了当期损益处理,顺利过会。


其在招股书中是这样披露的:“报告期内,公司基于谨慎性原则将研发支出全部计入管理费用,未进行资本化。2008年至2010年分别达到1073.5万元、1162.8万元和1329.2万元,占公司管理费用的比重分别为67.53%、55.21%和62.59%。”


冠昊生物——2011年05月10日二次上会,过会


2010年04月,冠昊生物的研发费用资本化时点为产品注册检验阶段的产品标准制定阶段,被否;2011年05月,冠昊生物将资本化时点后移,报告期内开发支出大幅锐减,但最终过会。


综上来看,拟IPO企业在研发费用的处理上,最好谨慎为佳,或者有足够的依据证明资本化的合理性,否则,这一定是个雷区。


关于IPO中的各种雷区,优塾投研团队在《IPO雷区》《财务炼金术》中,都做过系统分析。


—6 —

尾声

中国资本市场历史上

最经典的财务魔术


案例已经看完,但更深入的研究还在继续。


我们认为,公司研究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行业研判能力,是每一个金融人都必须终生研究的技艺,没有之一。无论你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这几大技能,都必须掌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


我们站在投资机构角度,像医生一样,解剖IPO、并购的每一个细节,将所有要点系统梳理,形成系统的研究框架。


我们是一群研究控,专注于极致的公司研究。


这四套攻略,浓缩了我们的研究精华,是优塾用户人手必备的指南,推荐给你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