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电作业修路灯 四旬电工触电身亡

 zou.wei 2019-02-13

 昨日上午10点35分左右,福清市港头镇高东村内,一对父子在维修故障路灯过程中,儿子发生触电不幸身亡。事发时,父亲正站在地面指导,发现意外后,立即赶去位于村委会的总闸断电,当地多位村民随即主动上杆救人。

据了解,父子俩都是有20年以上经验的老电工,父亲为村聘电工,一个月前,儿子刚从外地返回,因父亲年近七旬,儿子怕父亲有危险,就给父亲做帮手,不料发生意外。目前,当地政府已经介入调查处理。

热心村民、电力工作人员及医护人员,营救悬在空中的小高

村民自发救援 可惜还是迟了

昨日下午,海都记者来到港头镇高东村北厝。事发地点位于通往高东村北厝的主路上,事发电杆为路灯杆。

现场仍聚集着不少村民。对这起意外,不少居民不时地惋惜。电杆旁的一位村民说,昨日上午10点35分左右,她突然听到有村民呼喊救援的声音,她急忙跑出家,看到正在维修路灯的一名人员的身子悬挂在半空中,斜倒在电线杆旁,一动不动。

“一点征兆都没有,也没有听到触电的声音。”该村民说,维修人员小高是一个很好的人,今年四十岁,他和父亲老高都是村里的电工,当天,他和父亲一起配合,维修村里的缺亮路灯。

事发后,老高关掉电杆电源,多位村民赶来一起救援。由于电杆太高,无法施救,他们拦下了一辆轻型小货车,并利用座椅将小高从电杆上救了下来。可惜还是迟了。

父子都是电工 儿子刚从外地回来

昨日下午,海都记者找到了69岁的老高。老高是村里的长期电工,从事该行业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儿子小高也是电工,两人曾经在十一万伏的高压下作业。不过,因薪水低,小高便到外地谋生。

老高说,电工的工作非常危险,平时要爬杆、带电作业,儿子多次劝“不要再干了”,但是村里实在找不出其他人接班。上个月,儿子从外地回来,陪着他工作,“过去是他给我打下手,现在是我给他打下手”。

对这起意外,老高有些哽咽。他说,最近,村里的路灯出现故障,一通电,电表就走得很快,根据经验,他判断应该是漏电了,需要一处处排查,找出漏电点。昨天上午9点开始,他们就开始排查,到事发的路灯杆时,儿子刚刚爬到灯杆上,就发现了异常。

“为排查故障,故带电作业”

老高说,这根杆上有多种线路,最下层的是闭路线路,往上是路灯,最高的是供电线缆,儿子触碰到闭路线路时,应该是被电击到,立即停下掏出电笔。随后,他告诉儿子,先把路灯的火线切断,儿子就切断路灯火线,重新接了一根,“整个工序几乎已经完成了,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儿子就发生了触电,我立即赶去村委会关闭总闸。”

据了解,当时,老高他们是带电作业。那么为何不断电呢?老高说,只有通电情况下,电路的故障才好排查,一断电,很多电路故障很难排查出,这几十年他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带电作业接线顺序,你有没有接错?

  正常情况下是不允许带电作业的,但有时某场合下我们又必须带电作业,火线,零线,地线,我们应该先接那条线呢?对于大部分电工来说这是最基本的电工知识,但对一些初学者或太过自信的老电工还是经常接错。我们一再强调不管什么情况下都要以安全为主,或许你电工技术熟练,随便接那条线都没有影响,但谁也会有不小心的时候,因此作为电工我们必须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在用电设备正常情况下地线是绝对没有电的,一般情况下三种电线中地线的电阻也是最小的,当电器因内部绝缘破坏外壳带电或火线不小心碰到配电柜金属带电时,因为地线电阻小,人体电阻大,大部分电流会通过地线流走从而减小电流对我们的身体的伤害,地线有时候我们也叫做生命线,所以我们必须先接好地线。
    当线路没带负荷时,人体没有和任何导体接触时,用手接触零线是不会感觉到有电的存在。因为零线正常情况等电位的,也就不带电。所以我们此时接完地线后再接零线,因为如果此时先接火线,火线就会经负荷回路在未接零线处带电,此时零线就相当于火线,再次接触带电的零线危险系数增大。

    当把地线和零线都接完了,也处理好了接口,这时我们就可以接火线了,此时那怕不小心触碰到火线接线口,也会因为有零线的作用带走大部分电流,减少对我们身体的伤害。从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接线的时候先接地线,然后接零线,最后再接危险性最大的火线,拆线的时候反过来。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带电作业还是不带电作业,都必须按上面顺序接线,不管接的线是否带电,我们最好以不要用手直接触碰,不管是什么线,都当带电来操作。有绝缘手套或绝缘鞋的穿好,不过低压电工特别是室内的相信没有多少个电工会戴,有些厂里连配都没有配有,都是赤手上阵的。

来源:海峡都市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