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黄氏家族的历史渊源

 广东黄汉光 2019-02-13

苍天华盖地灵闾, 江夏宗支世泽长;

  问祖寻根欲何往, 翻阅此章便略详。

  考我黄氏,系出轩辕。递传昌意一颛顼(读作专须)一称一卷章一吴回一陆终诸氏,继至南陆)又名惠连、参胡)食邑于黄,遂因地授姓,受封于黄国、黄氏纪元,从此掀开。属早期授姓的姓氏之一,历居大姓之列。

 

 一、得姓由来

据多种史料记载:黄氏家族,乃因黄国而得姓,黄国则因潢川(在河南省)而得名,潢川,又与黄国人之肤色、气质相吻合,似有开赋之缘,亦为黄姓独特之所。

 黄氏的远祖生息地,最早在内蒙古的西拉木伦河流域燕山以南。不知是水土关系还是天然巧合,那里,水为黄色,土为黄色,树叶为黄色。而这支先民,皮肤为黄色,喜爱也是黄色,故而把黄鹂鸟作为图腾(象征),自称为黄人。这支人的适应性很强,尽管那里大雪封天,洪兽横害,却能长期生息繁衍。

 远古先民,群居洞穴,吃生冷、穿树皮,过的是群体生活。无固定婚配,各人只知其母,而不详其父,有名无姓,只是到了伏羲氏,方始置婚娶而初有姓氏,但姓氏分开,男人称氏,女人称姓,姓氏也不是以血缘而定,而是按贵贱和婚姻而分。贵者有氏,贱者只有名。

 随着燧人氏发明火,伏羲氏置婚娶,神农氏教人种五谷,人类才逐渐改无婚为有婚,改生食为熟食,改穿树皮为穿布衣,黄人的习俗也逐渐脱落,思想随之升华。

 社会进入了石器时代,黄人生活气息愈来愈活跃。外界信息日渐沟通。为了开创新的人生。他们一齐离开故巢,向东南游移。经河北的黄山,东漉、进入山东半岛,来到东鲁(曲阜)。觉得这是美丽的新天,于是,定居下来。

其时的东鲁,人烟较多也较开化,是部落斗争的中心。结有东夷和西夷两大系。东夷里头又复分畎夷、子夷、方夷、黄夷、白夷、阳夷、风夷、赤夷、玄夷九个支族,东夷的部族盟主叫太白皋(太吴)即伏羲氏,西夷部族盟主为少拮(少吴)即庖羲氏。两大部族常常互相侵犯,斗争激烈。黄人来到东鲁后,审时度势,加入了东夷部族,属黄夷支族。归属赢姓,年长日久,与各支族联成一体,并与风夷族结成婚联,来往密切。还学会了不少创造新生活的知识,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子孙的发展也相当快。

 随着社会的进化,黄人在各方面拥有了一定的势力,为了摆脱部族之间的争斗,他们大多数人又结队向黄河流域一带转移,散居于河南潢川、黄沟、黄池、黄亭、内黄,外黄等地。

 虽然新来乍到,可是黄人却发现,这新天地依然象故居之地那样,山是黄色,水是黄色,叶是黄色,草是黄色,他们透过大自然的神奇巧合,神悟到自己就是黄色大地的儿子,应当用自己的双手,把这片片土地变成人间的天堂,大伙便停下脚步,在这一带安家落户。

  光阴易逝,斗转星移。一晃,社会又进入了新的时代,各个部落归拢到炎黄两大帝系来,帝制开始出现,人类步入了文明。各种新工具,应运而生,种植业蓬勃发展,黄人乘驾如此大好时机,凭借这里的秀山丽水,垦荒种地,同时,逐步规范生活。社会的不断进化,为黄人不断丰富了生活内容,逐步摆脱身上昧气,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潢川的名气越传越广,潢川人的物质辈比辈强,时代意识不断浓厚,人生意志不断增强,就这样,他们敢为人行,建立了黄国。

  又过很久皇朝开始授姓。皇朝授姓的原则,一地只授一人或若干姓氏是根据官衔,或先祖的  名号或谥号、国号或动物、植物或颜色等因人而定。当时的黄国人,数南陆兄弟等人声誉高,又因他  们兄弟辅佐夏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他们六兄弟皆得到授姓,南陆(又名惠连)授为黄姓,受  封为黄国诸侯’大哥樊人授为已姓,受封昆吾(今河南潜县),大弟会人授为邬姓,二弟钱坚,授为彭  姓,三弟曹安,(又叫子安)授为曹姓,四弟季连,授为芊姓。尔后,又从这六姓中产生出54个姓,其中,黄姓产生16个姓,即:丹、弦、况、春、危、洛、下、黄周、连、大连、气连、是连、出连、毕必、冯、褐、其

  他人则分别跟着南陆公六兄弟分享姓氏的荣誉,从此,黄姓问世,南陆公便成为黄氏的始姐,南陆公  之父陆终公即成为54个姓的系祖。黄国也就天经地义成为黄姓的发源地。

 

   二、黄国的浮沉

 黄国的建立,足以显示了黄人的胆识与智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以一个弹丸之地创立一 个国家’继而又凭一国之声威获得以国授姓;把黄国,黄氏合而为一,实在是个伟大的历史壮举令世 人盛赞和敬佩。

黄人不但有本事立国,更有本事兴国。据古史记载,黄国持续1400年,经历了夏、商、周三个朝 代,直到公元前648年,才被楚国并吞。

黄国的国都旧址今仍在。国界包括今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往南一直伸延到湖北省黄陵一带,今潢川城部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两岸的古隆集附近,存有黄国故城遗址,故城呈长方形、南北 1800米’东西宽1500米,城墙是夯土结构,高5米,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还有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陶片,铸铁残片甚多。城外有护城河,最能反映黄国文明进步的是在黄国出土 的黄国时代的青铜与玉器上铭之“刺对杨玉体、用作黄公尊将彝,,的字样。

多种史料皆称’黄国一建立,就在当初的先贤以及后辈世祖寿高公,滚模公,飞虎公、飞彪公、飞 明公、渊公、绮公、涿公、文公等等贤能统领下,一代又一代致力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黄国不但政治上建立了一整套治国兴邦的相应机构,建立了军队,特别是在经济上,既积极扩大农 业,又注意拓开工业,在经济文化上建立了学堂,使之黄国在政治上不断强大,在经济上不断富强, 在文化上不断开愚。在反夏王朝的斗争中,黄族一直加入了东夷集团,成为亲中原集团的淮水流域小国的总代表’商朝兴起时,大批黄国人参加了商朝灭夏队伍。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商朝的小盟 国’许多黄国人参加了商朝廷,任各种行政官吏。尔后,商王走向反面,黄国人又坚持正义,旗帜鲜明:后商、飞虎、飞彪、黄明、天祥、元济、黄直等一批将领,转向周朝,统率干名家将,举兵攻打商朝国都,逼得纣王自杀。商朝灭后,周朝为了嘉奖推翻纣王而建立功勋的12名黄国将领,还御封黄国为l4个大姓之一,列为当时周天子的诸侯国。

春秋时期,中国有100多个诸侯国,由于种种原因,相互间常常争夺霸主,攻城掠地,楚国扩张势力膨胀时'黄国还与国王在汉东的代表结盟,为了加强防御,又与邻邦各国参加齐侯主持的贯之盟会。后来’楚国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举兵人侵,遭到黄国人举国上下反抗,那时,由于各盟国违约'不发兵支援,终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为楚所灭。亡国时,大批族人战死疆场,惨遭屠杀。但是’铮铮铁骨的族人,不甘做亡国奴,更不甘任人宰杀,大家纷纷义无反顾,惜别故地,一部分投向湖北的黄冈、黄陵、黄安、黄梅、黄石等地,一部分奔越山西、山东、还有一部分远征辽宁,跨过绿江直至新罗国(朝鲜)等地。还有一部分,被楚王作为遗民被“浮诸江南,以实海滨,,流逐到长江以南地区,其中少部分迁至广西,黄洞蛮这支人就是那时迁来。

亡国,对黄国来说,是个悲剧,但大批族人逃离,反而成为黄氏向外扩展,开创更多新天带来了契机,从这一角度上观之,却又是一件好事。

黄国留下的光辉业绩,载人了史册,沁入人心,族人在代代相传。

 

  三、颖川和江夏的崛起

颖川和江夏,都是地名,古为郡县。颖川属河南省,江夏属湖北省,今为武昌郊区。这两地,堪称黄氏发展历程的驿站,是继黄国之后的胜地。尤其江夏,自汉代以来,一直成为黄氏的谓称,或叫代名词。有“万派朝宗江夏黄”之盛名。民国之前,族人无论在龛棚上,门眉上,甚至笠帽上,都写上“江夏”作为姓号。凡见到写有“江夏”之物或者龛棚上,连外姓人也认出乃黄家人或黄家房。不敢藐视,更不敢侵犯。族人之间相见此名号,皆以兄弟相呼,即便原先争打,见到此名号时,也握手言和,互相致歉,陌生变亲人。

这两地盛名的勃起,功在霸公和香公。按兴起先后分,颖川先,江夏后。从持续时间分,江夏却长于颖川。

八十一世祖霸公,字次公,西汉武帝之世(公元前140 -87)生年无考,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霸公自幼学习法律之学,为人明察内敏。武帝末年,任河东均输(即黄河以东的运输官)。

因为官廉正,精明能干,升为河南太守丞(佐理太守治理地方行政事务的副官)。汉宣帝即位(公元前73年)闻霸公为官清廉,持法宽中,深得民心,召升为廷尉(主管皇廷刑狱、审判的长官)。后因夏候胜批评皇帝诏书,犯不敬罪,霸公同情夏候胜也被捕入狱。出狱后,被任为杨州剌史(汉帝为了对整个官僚机构的控制,建立监察制度,剌史是监察地方的官吏),三年后,升为颖川太守(汉沿袭秦实行郡、县制、太守是一郡的行政长官)。任颖川太守八年、霸公宽刑狱,重教化(西汉初年,萧何以《秦律>为基础,制成《汉律》九章,后又一再增补,至武帝时,增至三百五十九章,大辟(死刑)四百九条,一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严刑峻法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力劝农桑。远近百姓纷纷迁居颖川乐业,颖川户口频增。宣帝闻而喜,诏颁天下日:“颖川太守,天下第一。”

公元前56年,汉宣帝下诏封霸公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旋拜为太子大傅(黄帝长子的老师),迁御史大夫)副丞相之职。

汉宣帝五凤三年(公元前55年),霸公代丙吉为丞相改封建成侯(侯国在今河南永城县)食邑六百户。

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三月,霸公于任内去世,谥号定侯。敕葬于大陵山,御制碑文刻于墓,文日:

贵居极品    史颁天下

神明与国    力行教化

官清民乐    君曰贤臣

忠孝廉洁    万古芳名

《汉书》为公立传  

江夏本是黄国族人首开之分居地,其得以铭刻人心,荣耀至高的由来,则一为江夏是黄人在此地得复聚团圆,二是香公在江夏树起一支“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深为世人所赞的大旗。

据福建《乐坪黄氏重修大成宗增》称:南陆公之三子,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氏之郡川江夏名之,另一种传说,江夏黄氏的开基始祖为南陆公第十余代裔孙黄石世居江夏,《渠阳黄氏世谱、源流考》说,楚时黄歇公为江夏太守,其后裔多居江夏,因之而名为江夏堂,另一种说法,黄国中期,第23世祖渊公等族人,从黄国移居江夏之城西,黄国灭时,又有一部分人,投奔江夏附近黄冈、黄陂一带,逐步形成了江陵黄与江夏黄两大分支。黄国被灭300年后,战国时期,第74代世祖歇公,当上了楚宰相,初期辖12个县、封为春申群,总计任期30年之久,在任期间,才华显赫,政绩卓著所辖之地,农耕大发展,任至第四年时,歇公协助赵国,派兵相助,击退了秦军。第八年,为楚灭鲁,作出更大贡献,第22年,为了联合抗秦、楚、赵等6国相约成合纵,推歇公为纵长。合纵国联合部队于幽谷关(河南灵堂县)大败秦兵,歇公不但统兵有方,对经济工作也有术,在任期间,非常重视兴修水利,改善农耕、发展交通他食邑于输(即江苏一带),当时的吴地,河道淤塞、运输不畅,他根据群众的要求,大力治理河道,并用10年时间开通一条工程浩大的人工运河,后人为了纪念他,更将这条运河定名申江,上海市有“申”的简称,就是因申江而得名的。

歇公在任后期,封邑的地盘很大,如江苏内封有君山,也叫黄山、有江河叫申浦申港,上海有黄埔江,申江,中国第一家报纸在上海出版,报名为<</span>申报》。

由于歇公所辖之地,太平盛世,黄国被灭时逃向外地的族人,纷纷从各地,来到江夏黄人集中的地方,此时期,江夏黄已是苗裔森森之族了。为了纪念这具有历史意义的复聚,于是将黄氏堂号定为江夏堂,并把江夏称为第二故乡的金匾高高挂起,直到今天,海内外的黄氏子孙,仍然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传到东汉时,第88世祖香公把江夏盛名推向高峰。香公,字文强,江夏安陆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但到父辈时,家产破落,幼年就参加家务,从小养成劳动习惯,史书称之为“躬执勤苦”。九岁丧母时,伤心至极,终日哀啼泣,不思进食,凄楚感人,乡人称为至孝。母逝后,更爱父,极尽孝心,每当夏季、天气炎热,就替父亲扇帷帐,驱蚊虫,清凉枕席,寒冬时,又以身体温暖被褥及席枕,故而其事迹传闻远近,为时人所赞扬,江夏太守刘护得知,甚为感动,立即召见,并题词“门下孝子”金匾相赠,此后,他发奋读书,勤学苦练,广读经典,精研儒术,善写文章,其名声誉京师,“天下无双,江夏黄童”之荣誉,就是这样而来的。

香公从儒学开始入仕初任郎中,至元和元年,肃宗帝召见,知其好读书,便让其进入东观(国家图书馆),后来,香公读尽皇室藏书,刻苦钻研,精通百家,公元84年,皇室为干乘王刘伉举行弱冠大礼,汉章帝特约香公参加,当盛会开始时,令香公至殿前,对在场的王侯说,此“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者也。

汉章帝赏识香公才华,不久任命为尚书部,常参与国家政事,他理事如神,令同僚佩服,香公经常独止宿台上,日夜勤奋工作,政绩斐然,汉章帝闻之大喜,不久,又委以重任,授予管理国家机枢,屡获重奖。

延光元年,香公任魏郡太守,该郡原有内外园地,常与农民引起纠纷,香公任太守后,便以“商者不农、仕者不耕阀阅食禄之人,不与百姓相争”等善言,劝说各官。

在章帝、和帝两朝,香公备受器重,章帝以“江夏黄行,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黄氏家族,和帝逝世后,由安帝即位,香公任魏郡太守。

香公长子黄琼,在香公在世时,就被任为太子舍人,香公逝世后,汉顺帝永建(公元127 - 131年)受群众推荐,公车应召,人宦释义郎,后又升任尚书仆射,尚书,太守、太常等职,汉恒帝元嘉元年(151年)任司空,出任宰相,正待大展鸿图之时,因发生地震而被免职,改任太仆,桓帝永兴元年(153年)任司徒,再度出任宰相,翌年任太尉,158年,桓帝延熹又以“日食为由”而免其相,改任大司农,159因奸臣梁翼被诛,才有机会澄清“日食乃自然现象并非宰相之过失”,第三次出任宰相封阮乡侯(颖川县)食邑千户,至嘉四年(161年)又因地震再次罢去宰相。

还有黄琬,黄忠等人都是生于江夏,任职于江夏,还由于江夏黄族名多官从,族人皆以江夏为荣,就连在江夏以外的黄家人也以做江夏人为荣,江夏也就随之久传不衰了。

江夏郡的勃起,颖川郡即自然消失。江夏郡的声望高,又带来两大变化,一是外地黄姓人,慕名而来‘江夏定居,使江夏黄越来越庞大,二则江夏所在地族人却又带着荣耀另壁新天,有迁到婺州金华府开基的,有向东南浙江金华府迁居的,更多的经江西进入福建,或迁河南光州,再迁徒入闽。

 郡望最初是门阀制度的产物,郡望者,豪族巨姓所在郡也。郡望兴起于汉魏之世,这个时期,黄姓的郡,除了颖川之外,还有会稽、零陵、巴东、江陵、洛阳、晋安等,但这些郡望都随之江夏的勃起而消失。

 

四、黄氏的发展流势

黄氏的发展史,犹如一张大网结构,从网蒂到网脚,网眼逐路扩增,呈宝塔形,从黄氏授姓到江夏堂的兴起,就象从网蒂到网的上半身。而秦汉后等于网的下半身。她又如一棵植根干巍峨山峰上的苍松、任凭风吹雨打,霜淋雪熬,始终年年发枝长叶,枝又生枝,果又结果,而且飞籽生秧,一籽成一林。也就是说,黄氏在秦汉以后,一代比一代支派多,派延到唐朝,不但遍布中国各省,而且扩大到海外的东南亚,乃至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可以说天下皆有黄姓人。

 黄氏的发展大体分五个时期。

 第一次大迁移,起自秦代,盛在汉时。迁移之初,有两种情况,一种自动迁居,另一种被王朝作为治罪,以遗民迫迁。被作为遗民迫迁的,多流于江南的湖南、广东、广西。主动移居的多向福建、广东、浙江、江西、江苏、安徽等地。

 据《黄氏族谱》记载,76世祖广公就是在这次大迁徒中带领一批族人沿长江而下,先定居浙江金华,然后向外迁移,其中一以进入浙江、江苏、安徽,广公本人亲自带一支到福建邵武平洒落居,其后裔发展为日益富有的大家族。

 到了汉时,居于各地的族人,大多家业得到发展,贤才辈出,许多黄人成为汉朝政治斗争的中枢,特别在大力协助刘邦打江山中,战功赫赫。

 歇公之第十三子灞公:此时当上了玉州元帅,跟随刘邦破项羽立下了大功,灞之子黄广也由于长期跟刘邦屡立战功,为平定北蕃有杰出的贡献。

居住于江陵的极忠公,也是在秦末揭竿而起,成为当地农民直义军的头人,随后,应顺历史潮流,反戈一击。

 东汉时期的黄氏,除江夏香公家族崛起,空前繁荣显贵之外黄氏分支、洱南镇阳黄氏家族也很兴隆,倾天下之才子黄宪,就是出自镇阳黄氏家族,是淮南黄霸第三子黄宏一支后裔。

东汉后期,由于政局腐败,灾荒连年,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诛之,在反王朝高潮中,族人也投身行列,在河南的黄龙,成为农民大军的领袖,他联络太平道(道教的一个支派)首领张角,以传教作掩护,进行宣传、组织群众。结果,组成了10万农民大军,拉开了农民暴动的序幕。因起义军以黄色毛巾裹头为号,故称黄巾军。经历几十年战斗直到东汉灭亡,其行动震动了半个中原。

 三国时期,随着黄氏人丁增多,开发西蜀成为黄氏族人一个主要目标。巴西黄氏的开基始祖黄权,就是东汉后期黄琬宰相之子,黄琬和王允合谋,杀董卓之后,董部郭李进行报复,为避暗算,黄权和胞弟黄保外潜到西巴,后来,黄保又奔向扶州定居,黄权在西巴,即四川省中县定居,其后裔成为著名的家族。

 第二次大迁移,从西晋即公元265年开始至南北朝。在此长达320多年的历程中,族人繁衍了10多代,历代人丁盛发,且人才济济。

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人口大变动时期,西方,北方的少数民族即凶奴、鲜卑、羯、氏、姜等也不断向中原内迁。内迁人数达几百万之多,内陆人民又大多向南迁移。当中,不少族人,也加入了南迁的行列。当时,族人向东南迁居的主要目标仍然是浙江、福建。迁移路线很多,主要有两条。一条由江夏迁河南光州固始,然后从固始下南跨武胜岭而入闽,二条是从江夏沿江而下至安徽等。

居住在河南江夏地区的族人,得知早期迁居闽、浙的族人在南方发达了,都纷纷前往寻找血缘关系,相继投亲靠友,举家南下,拥向闽、浙。在司马炎建立西晋小朝廷之后,人民生活得到了安定,尤其司马炎实行革新之后,经济出现了新的飞跃,人丁发展更快。

 从一些<</span>黄氏族谱>的记载史料看,族人在西晋和南北朝时期,南迁的人数较多,分布的地区较广。选期南迁的族人,经过艰辛的耕耘,改善了生活,有的甚至成为贵族,就是后来从北方流入的子孙也逐渐安定下来,特别是到福建的族人,逐步财丁两旺,乃至成为中原“林、黄、陈、郑”四大家族之一。那时期,分布在湖南、浙江、江西等地的族人也日趋兴旺,从此,开创了黄氏开发江南地区的新纪元。

从唐至元朝,是族人第三次大迁移的时期。

唐宪宗李纯登基后,朋党之争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地农民纷纷暴动,其中黄巢和王仙芝率领这支人数最多,在这支冲击李家皇朝的队伍中,族人加入不少。这支起义军由山东荷泽起义,向全国发出文告,开始南征,连克申、光、卢、舒、通等大别山吉围州县,接着攻下湖北。然后破南昌,入湖南,一路沿长江东下,攻入安徽、江苏,直下吉安、赣县,转战赣东,取都阳、上饶,西入浙江,直达福州,继而攻下广州,以广州为全国农民军大本营,建立了中央政权,后由于水土不服,加上瘟疫流行,不得不回师北上,结果,虽然告败,但在回师时,许多族人兵士留在广东、广西和海南落籍,同时,这次起义行动,也大大增强了黄族声望,鼓舞着族人立志做人的信心。

  五代之后,中原地区由于长时期的割据混战,生产倒退,人烟大减,而南方则是生产发展、六畜兴旺景象,尤其浙江一带,成了“地上天堂”,闽粤进入“偏安盛世”,四川仍是“天府之国”,因此,早期居落河南和江西等地的族人,引起了一次迁移。

这次迁移,已不再是以江夏族人为主移点,而是以第二次迁移的族人中再一次迁居为主要特征。迁移的行动形式,有单枪匹马、一家一户或一户一人的,有的结伙同行的,移居目标仍然是面向南方,初时以福建居多,仅从河南省固始迁去的便有三支人,一支人以黄膺公为首的,一支以黄裳公为首的,再一支以黄璞公为首的。

还有,从江西迁到邵武的也有几支人。一支以黄志为首,从信州(今上饶)启迁,黄志是苏州总兵大元帅黄舜之孙。他带领家室和一些族人,辞别信州,越过乌夷山到福建邵武三都禾坪鹳薮,后成为邵武黄氏中又一个支派。从盱江迁居邵武的黄琬,后也成为邵武一个支派。

还有以黄汝忠为首的一支人,从河南南阳迁到广西武宣县。

至于零零星星、单人单户迁居各地的,因无史料记载,无法调查,也就无须叙述。

 经过三次大迁之后,进入了宋元时代的黄氏,开始急剧发展,从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而在这个阶段又以金华和邵武两宗最为显赫。金华氏是江夏的一个分支,经历了五代十国和两宋时期,发展甚为迅速。新的分支旁系,丛生竞发,其中有五大分支最为著名,这五大分支又经过宋元后,由一而二、由二而四,以前所未有的度开始宗族的连锁大裂变、大分析,分衍出浦阳黄氏、丰城黄氏、弋阳黄氏、祁阳黄氏、乔坑黄氏、铜坑黄氏、监利黄氏、平和黄氏、杭州黄氏、浦城黄氏、崇德黄氏、湖州黄氏、分宁黄氏、、浦江黄氏、合溪黄氏、花桥黄氏、洞门黄氏、塘上黄氏、塘下黄氏、剡县双井黄氏、东隅黄氏、杜幕黄氏、画岭黄氏、源潭黄氏、新昌黄氏、慈溪黄氏、独山黄氏、姚江黄氏、新昌黄氏、慈溪立田黄氏、考义黄氏等70个金华黄氏分支,金华因此成为江夏之后最大的黄姓发源地。

在金华黄氏大裂变的同时,作为金华所派延的新安黄氏也在迅速裂变和分析。新安黄氏家族,由隋唐时期江夏的一个分支发展成为拥有40余个各级分支的黄姓大宗族,散布在江西、安徽、浙江各地,后来分裂出新安黄氏、黄屯黄氏、谭渡黄氏、下市黄氏、潭东黄氏、小路黄氏、左田黄氏、古城黄氏、盱胎黄氏、西城黄氏、鲍汀黄氏、横冈黄氏、横槎黄氏、石门黄氏、茗园黄氏、蓝溪黄氏、勒功黄氏、

石斛黄氏、彭德黄氏、西涌黄氏、五城黄氏、溪江黄氏、星洲黄氏等。17个省。后来形成了宁化客家黄氏、嘉应、双井黄氏、黄井黄氏,其后子孙遍布天下。故而,内陆和海外的黄氏裔孙都称峭山公为鼻祖称自己为峭山公后代。

 宋朝时,随军流入广西的黄族士兵、武官不少。宋皇右五年,广州进士黄玮、黄师密率黄族人参加侬智高起义军,起义受挫后,他们散居桂西各地。

 随宋将狄青入广西征剿侬智高有功的黄姓部将,宋仁宗封他们到桂西各地世袭土官,其中有黄隍城,(山东青州入)授归德州(今平果县地)知州,黄志威,授奉义州(今田阳县地)知,黄胜奇,授任江州知州,(今崇左)世袭,黄东堂(山东益都人)授罗阳县(今扶绥)知县,黄善璋(山东安乐县人)授思州知州,(今宁明县)黄嵩,任上林世袭知县。

 宋朝以后,到广西任职的黄姓官员,在广西繁衍后代,成为黄姓族人在广西的原因之一。

 清嘉庆<</span>广西通志>官表记载:从宋朝开始有41名黄姓官员到广西任职,他们分别从福建、江西等地到广西各州府、县任知州、教官,通判、教授、县令等职。明、清有福建、广东、云南、湖北、山东、贵州、湖南等地的黄姓官员319人到广西各府、州、县任职。

明朝时代,为黄氏第四次迁移时期。在这次大迁移中,江苏、浙江、江西三省的黄氏迁出的人数最多,他们中的大部分迁入福建、广东广西三省。这个时期,族人南迁,一是因官职调动关系,家属、亲属和部属随从人员随着迁入,二是富有开拓精神,主动地、有计划进行南迁,原因在于,黄氏世代儒家,读书人较多,知书识礼,有广阔的胸怀,且有中原遗风,另一种是由于历史原因,子孙发展过快,人口膨胀,原居地发展潜力不大,极需分地而聚,分头发展,再有一种是身居高官,任职他乡,巡察地域宽,见识广,了解待开发处女地的简况,对迁往的目的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他们看到沿海浙江、福建、广西、广东等地,地多人少,土质肥沃,气候温和,盛产作物,很有发展前途,便动员、组织子孙迁移。还有一条,黄氏先民受过严格的家族教育,牢记“郢州江夏递移乡”、“千年翰苑擅文章”的传统,不墨守陈规,不固步自封,而是富有敢闯的开拓精神,决心“创业兴家离祖地,不授官爵出朝堂”,愿于“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胜地立纲常”,坚信“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只有“当自强”,才能“总炽昌”。因此,这个时期黄氏出现了展的大突破,居地大扩展。

  明朝嘉靖年间,随从王守仁到广西征讨有功的黄姓武官和归队明朝的黄姓官员,授予世袭土官的有:

 旧城(今平果县地)黄氏土司,黄集绩,嘉靖七年随王守仁征讨,以功授巡检。子孙世袭至清。

 那马司(今马山县地)黄氏,其先黄理(定远人),嘉靖初带儿子,侄儿21人随王守仁征讨有功。世袭巡检。

迁隆垌(今上思县地)黄氏土司,黄胜奇之后裔,世袭巡检司。

都阳(今大化)黄氏土司,其先黄留,湖广灌阳人,明嘉靖初,以武生从王守仁征剿,功授巡检,子孙世袭至清。

石西州(今宁明县地)黄氏土司,思明知府黄钢弟黄容摄之。

陀陵县(今扶绥县地)黄氏,明洪武初,土官黄富归附明朝,授知州世袭。

左州(今崇左县)黄氏土司,明洪武初,土官黄胜爵归附明朝,授知县世袭。

思州(今上思县地)黄氏土司,明洪武初,土官黄中荣归附,授知州世袭。

向武州(今天等县地)黄氏土司,明洪武初,土官黄志威归附,授向武州知州。

思明州(宁明县地)黄氏土司,洪武初,黄钧寿归附,授知州,世袭。(以上自嘉庆《广西通志>卷五九土司(1731- 1765页)

 明朝,还在迁江、来宾、柳江、忻城一带设置千户所、百户所、清嘉庆年间《广西通志》卷五九、土 司节记载:“惟迁江千户一年并指挥,百户之裔,分为十七,世守其地,比于土司”。其中有。二所干户 黄氏、三所百户黄氏、四所干户黄氏、七所千户黄氏、八所指挥黄氏、九所百户黄氏、十六所黄氏。

以上宋、明、清设置的黄氏土司,在广西各地繁衍后代,成为黄姓家族在广西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明朝还在广西各地屯兵,且耕且守,清朝末期把田佃给守兵,一批黄姓官兵后来成为当地农民。

 黄氏的第五次迁移,是在清代。构成这次大迁移的历史背景,一是四川地多人少,政府招募劳力去开发,二是清朝廷为了加强统治,防止沿海闹事,实施迁界政策,三是因广东西路事件和太平天国失败影响。

明末清初,四川由于农民起义惨遭杀害,加上天灾人祸,人口锐减,经济崩溃。清朝廷平定后,为了巩固政权,必须给产夫人民休养生息,恢复元气,因而制订出鼓励移民的政策,凡应迁往四川者,一律给予“路条”,指令沿途地方当局给予.方便,到达四川后,新乐居点的所在政府统一发给路费。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原来住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的族人,大量迁入四川定居,有的支派多至几百人,少则几十人。他们迁入四川后,分布较广多集中在洛陵、重庆、荣昌、隆昌、泸县、内江、资中、成都、华阳、新都、广汉、新繁、灌县等地,也有分散别地的。

 这个时期,居住赣、闽、粤三省的族人,特别是在福建西南部、江西南部和广东东部的裔孙,正值人口膨胀时期,急于寻找出路,听到准许迁到沿海去的信息,非常高兴,纷纷向新宁、肇庆、鹤山、高州、开平、恩平、阳春、阳江以及香港、九龙、新界、新安等地迁移。

 在大迁移过后,更多是通过一村带一村,一户拉一户,或者以经商的形式分散移居。但这种形式的移居比之大迁移人数还要多得多,因而发展到今天,无处不有黄氏子孙居住。就广西而言,陆川、博白、灵山、宾阳、来宾、邕宁、桂平、武鸣、巴马、贺县、藤县、合浦、东兰、横县、贵港、崇左、武宣等县尤多。陆川就有“除了黄陆彭,大路少人行”之传,灵山县也有“东灵和西灵,住满黄家人”之说。

黄氏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既重视丁口的发展,也注重思想素质的提高。历代先祖均坚持孝悌传家。十分讲究家教。尤其香公获得王朝授予“天下无双,江夏黄童”荣誉,其事迹传开之岳,族人更以香公为榜样,以“孝敬道,重德行”为家训,教育子孙行孝的规矩,教育子孙勿号他人相斗,不要做有辱父母之事,做堂堂正正的公民。到了明清以后,各地族人建起了宗祠,各个宗祠又利用族人相聚的机会,明确提出了“敦亲睦邻。孝友家风”为家族教育的宗旨。每次集会拜祭祖先时,都进行孝悌宣传,教育子孙在家敬父母,爱兄弟,出外要以礼待人,要遵纪守法,有些宗祠,还定出几条族规’作为家族教育的行动指南。使“孝悌”成为做人的精神支柱,文明礼貌成为族人的立身处世的准绳,因此,族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比较讲礼貌,重德行,道守国家法律也比较好。

回眸黄氏的历史,黄氏确属源远流长、根深茎粗、支繁叶茂、覆盖四方,不仅是个伟大的家族,文明的家族,而且也是个血缘比较纯正的家族。

 统而观之,正是:

正正堂堂江夏黄,开花结果满园香;

虎琚龙盘代胜代,天下裔孙总炽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