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最初的功能是保护身体,进而发展为遮羞。随着人类社会出现了剩余产品,产生了私有制,形成了阶级。于是服装功能的主体性体现为:阶级性。 流民可能衣不蔽体,草民穿的“布衣”,而有钱人穿“丝帛”,官员就穿“乌衣”,皇帝、诸侯就穿“朱绂”,“朱”指红色,“绂”指蔽膝,缝于长衣之前。这些服装的差异就是阶级性的体现。 统治阶级内部亦有高低贵贱之分,诸如皇帝专用黄色和龙袍,宰相用蟒袍,之下官员袍外加“补”以示等级,文官用飞禽补服,武官用走兽补服,不同的数量和不同的品种寓意不同的等级。 由此可见,“衣冠禽兽”当时曾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词语,本为褒义。“衣冠禽兽”演变成贬义词是在明朝中晚期,那时由于官场腐败,统治阶级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如同牲畜,老百姓就渐渐地将“衣冠禽兽”这个成语作为贬义词来用了。 另外一个重要的服装是“黄马褂”,是皇帝封赏给下属的,穿上它,拥有特殊权利,即使犯了罪也不用杖刑,因为打黄马褂等于打皇帝。 体现服饰的阶级性的例子不胜枚举,随便找一个,大家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吧,短衣帮到咸亨酒店,靠柜外站着,花十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孔乙己的长裳再破也不愿意穿短裳的原因了。 有人说,我举的例子都是旧社会的,当今社会服装就是审美品好,哪有什么阶级性。 公开讨论阶级是一件十分不愉快的事情,就好像期末考试对答案、逢年过节被人问是否谈对象一样会让人产生心理不适,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不管你承认不承认,阶级就是存在。 而穿衣打扮足以暴露一个人的社会阶级。理解这一点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和特别敏锐的洞察力,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几个简单的问题: 我们谈到“工人阶级”时,浮现在脑海里的形象是什么呢?是喷着香水、踩着恨天高,恨不得把胸挤到脸上的样子嘛?富人阶级永远也不会允许自己穿着蓝色牛仔裤搭配一件白色T恤就出门见人。 其实,富人阶级追求的不在于服饰的朴实属性,也不在乎衣服材质的耐磨性,恰恰是穿一次就扔的、不用洗的衣服最能显示他们的阶级身份。 大家可以看这段视频:富家女的内衣穿一次就扔了,挑衅同学一身衣服都没她一件内衣贵↓↓↓ 果真是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和认知: 一瞬间网友们都炸了! 什么!奢侈品的设计竟然不考虑洗涤? 没错!他们的真不考虑 你以为穿奢侈品外套的人会和你一样去劳动搬砖吗? 不能水洗 不能干洗 不防水 不耐磨 鞋子为什么不耐磨? 人家都是走红毯的不需要耐磨! 这款鞋子怎么保养? 不好意思,我们的客户一双鞋不穿第二次 这款包包防水吗? 买得起这个包的人都专车接送不可能淋到雨! 所以有钱人的衣服都扔哪了? 不要以为你能像《蓝色大海的传说》里 全智贤去富人区的垃圾桶 随便一捡就是大牌 毕竟有钱人的房子 也是超乎想象的多超乎想象的大 想怎么塞就怎么塞 不够放了就再买套房 上述富人阶级的审美都是带有寄生性、腐朽性的,而美,恰恰是可以改变的观念。 美国大学教授保罗·福塞尔提出的最有意思的一条原则叫做易读性原则。他指出,在所谓的自由社会中,阶级越高,穿印有文字衣服的人越少,因为他们的衣服的材质、做工已经展示了他么你的财富。相反,穷人更愿意(理论上)穿这种衣服来表达他们的选择和意愿,其实这恰恰是不自由的,因为资本社会并没有留有多少剩余给他们用在服饰上,恰恰是富人的奢侈品来源于穷人的劳动,富人的购买力来源于穷人的剩余价值。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在中国农村最流行的就是耐克和阿迪等国际运动品牌的粗糙仿品,大大的LOGO总是不遗余力地出现在每一个毛线帽和老头衫上,曾经一度有人吐槽,每一年新款的耐克、阿迪的帽子总是最先出现在楼下施工队的农民工兄弟身上。 底层劳动人民在丧失政权后并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一盘散沙的底层群众于是把自己与某个全球资本认为成功企业联系起来,于是在那一段时间里获得了一种重要性......一旦穿上可读衣饰,你就将自己的私人身份和外部的商业成功地认同在一起,弥补了自身地位的无足轻重,并在那一刻成为一个人物。 |
|
来自: GGd2q5xckii2s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