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中语文,古诗鉴赏题想拿高分这样学,比大家努力一点点就成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中考古诗词如何拿分? 
古诗词曲鉴赏能力,《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各地中考,虽然题型和难度不大相同,至少都有。考虑到备考当中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就举中考真题的例子,来给大家讲一讲如何备考。
关于古诗词,好多同学或家长认为主要是背下来,背诵是必须的,但是绝不仅仅只有背诵默写,能分析欣赏是更重要的能力,这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我们适应未来高考所必须培养的能力。在学习的路上快人一步,将来会受用无穷。
可以说学习语文,绝对是慢功夫。人生底色看语文提醒大家,只要方向正确,目标明确,确实不需要多花功夫,就能把古诗词学得透,学得深,为我们高考的胜利埋下伏笔,何乐而不为?
中考真题分析
下面看中考真题。题干呢,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一首诗,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文如下:
中考真的会这样考? 
没错的,这就是中考真题的题干——一首选自课内的古诗。话说回来,题干虽然相同,题目却各不相同,而且近两年,至少可以举出两个地区考到了这首诗。
题目一、2018年四川的内江是这样考的:
1.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为什么?
2.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题。这首诗和大多数送别诗在情感基调上有何不同?
题目二、再往前 一年,2017的广州是这样考的: 
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这样考法,或许让大家觉得无所适从。记忆中以填空题的形式,给上句写下句,或者给下句写上句,那多好!
确实多年以前,当在座的家长还读初中的时候,确实有这样的考法。现在的要求越来越高,背下来不算什么事儿,理解了会分析,才真正符合时代的需要。
关键是分析的好,才能够在奔向理想的征途,乘风破浪,成为佼佼者,完胜中考,实现梦想。 
下面,人生底色看语文来带领大家看相关的答案以及分析:
答案一:
第1题,考对诗句的理解。从题目出发,既要考虑到“五津”代表友人远去的地点,还要理解“风烟”是想象之景,以此来对友人想象的旅途。通过“风烟”“五津”,表达出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意和关怀、牵挂之情。
第2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把握。要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务必结合意象、事物、人物、事件等因素,来进行综合的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确实和其他的送别诗不同,它没有表现出一般诗歌的依依不舍和悲苦缠绵。那就是从乐观方面考虑。
答案二:
第1题考词语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以及写作背景理解来答。客中送客,“同是宦游人”杜少府将到四川就任,王勃于长安相送,临别赠诗,故“宦游”当是“出外做官”。“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劝慰不必伤感,不要学儿女啼哭之态,“无为”就是“无须、不必”之意思。
第2题呢,也是考查关键诗句的,重在分析理解。先理解再结合主旨及作者情感,分析自然不难。
备考方法指导
现在总结一下:古诗词曲鉴赏题目,要想答得好,必须理解。背诵仅仅是起点。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来告诉大家理解古诗的方法。也是以这首诗比例子来讲的。如果你有耐心读到这里,那么人生底色看语文的老师恭喜你,至少,你已经找到了一半的方法。以下的思路更重要,却终是被忽略。
要把握是写作思路。和写作文一样,古人写诗也要讲究扣题和行文的结构,不要看五言律诗的结构短小,只有40个字,结构却是毫不含糊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人物事件都提到了。“之”,是去往之意。开篇从离别的地点,引到了去做官的地点。
首联,第一句写长安,第二句写蜀川。尺幅千里,境界豪迈,一开篇就不同凡响。
第二联,三句先写别离之时,四句再写同在他乡。虽然是客中送客,情悲却语壮。 
第三联分析原因:只要海内有知己的朋友,天涯也好像比邻,这是想到离别后的情形。
最后两联顺承这个意思,提到了不要悲伤哭泣。
以上是这首古诗的内容和结构分析。
希望大家读古代诗歌的时候,要用心去想,四行八句,一行行一句句去分析,看看是怎么表达思想的?是如何写景状物的?是如何组织结构的?是如何扣题的?
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那么古诗鉴赏的考题,便容易解决了。
初中英语,成绩一直上不去,学地不开心,试试这些方法!
中考语文,作文要想分数高,恰当抒情少不了,注意这几条就够了
初中语文,点点滴滴的生活,都可以凝成精彩文章得高分
怎样学好语文,除了应试技巧,人文素养更是必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