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知晓顺逆的问题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2-13

8.知晓顺逆的问题

【原文】故曰:刺不知逆顺,真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月真)1,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23,皮肤薄着,毛腠4夭膲5,予之死期。

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6脉,下工绝气危生。

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之实虚,皮之柔粗,而后取之也。

【译文】所以说,在运用针刺时若不知道逆顺的道理,补泻反用,必然导致正气邪气相搏争。如实症反用补法,就会使阴阳都太盛了,胃肠邪气充满,肝肺内胀,阴阳之气互相错乱。如虚症反用泻法,就会使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胃肠恐惧邪僻,皮肤涩薄干瘦着骨,毛腠也因而焦枯,这就可断定接近死期了。

因此说用针的关键,在于知晓调和阴阳的道理。调合了阴阳,精气就可以充沛,形气合一,使神气内藏。

所以说高明的医工能够平气,一般的医工能够治脉,拙劣的医工则耗气危害生命。

所以说用针不可不慎重啊!一定要审察五脏的变化,五脏之脉与病的相应情况,经络的虚实情况,皮肤的柔粗情况,然后取用适当经穴针刺就可以了。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知晓顺逆的问题,刺者,所以取其气也,故阴阳气俱不足者,不可刺之。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者,溢于外也;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澹渗皮肤,生毫毛。经脉空虚,血气竭枯,是以肠胃恐惧邪僻。故能调阴阳,精气乃光,谓阴阳精气可相合,则精神形气外华而内藏也。夫三阴三阳之经气,有因于外邪所伤者,有因于五脏之病而变应于脉者,故当审其外内虚实而调之,斯可为良医也。

本篇《根结》,主要论述的是根源和归结问题,三阴三阳之气,合于六经,而复出入脉外,五十二篇论荣气,七十一篇论宗气,盖三阴三阳营气宗气,相将而行于经脉、皮肤、形身、五脏六腑,外内出入,环转无端,是以数篇词句相同,而所论者不一样,学者应分而论之,合而参之。人之阴阳气血,有形无形,应天地之五运六气,寒暑往来,如桴鼓形响之相合也。故知晓经脉之根源和归结的问题,乃学者之必知也。

——————————————————

【注释】1.月真:(chēn衬)腹中胀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chēn)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腹满(月真)胀,支鬲胠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

2.慑:(shè摄)《管子·戒》:“是故身在草茅之中,而无慑意。”《荀子·不苟》:“喜则轻而翾,忧则挫而慑。”《列子·黄帝》:“是故忤物而不慑。”《礼记·乐记》:“柔气不慑。”《礼记·曲礼》:“则志不慑。”《说文》:“慑,失气也。”这里用为恐惧之意。

3.辟:(bì毕)古通“僻”。《管子·法禁》:“行辟而坚,言诡而辩。”《管子·参患》:“故诛暴国必以兵,禁辟民必以刑。”《左传·昭公六年》:“楚辟我衷。”《商君书·弱民》:“境内之民无辟滛之心。”这里用为邪僻之意。

4.腠:(còu凑)中医指皮肤的纹理和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韩非子·喻老》:“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留于节腠,必将为败。”《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5.膲:(jiāo焦)肉不满状。《黄帝内经·灵枢·根结》:“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

6.乱:(luàn娈)《书·禹贡》:“乱于河。”《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诗·大雅·公刘》:“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尔雅·释诂下》:“乱,治也。”《论语·泰伯》:“予有乱臣十人。”这里用为治理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