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春版豫剧《红楼梦》全剧

 香树园 2019-02-13

江苏梆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豫剧在江苏徐州一带的称呼,是豫剧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俗称大戏,亦名梆子戏、徐州梆子,而后来由于清朝时期在沛县与其他剧种的交融汇合,故以沛县为主流,又称沛县梆子。

      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多数人都认为其前身就是豫剧,后来又受到当地剧种的影响逐渐发展和融合,遂有了当地的一些戏曲音乐风格。解放后,江苏省政府把在江苏的各地豫剧团融合,正式定名为江苏梆子,从此,江苏一带的豫剧又有了另外一个名字----江苏梆子。


早期的豫剧分'蒋门'和'许门','蒋门'在开封的朱仙镇,'许门'在清河集,清中后期,黄河泛滥,朱仙镇被冲垮,'蒋门艺人'四散,流到商丘一带的就形成了豫东调,有的则流落到安徽江苏等地。蒋门艺人和当地剧种曲调相结合,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些风格,但大体风格和豫东调、山东梆子一样,多粗犷高亢激烈。60年代豫剧老艺人座谈会,大部分江苏梆子艺人均说承认是蒋门后人。

清末,山东梆子艺人殷凤哲避水灾流落在沛县,后被庙道口寨主马克端请去办戏班,办了几期戏班,虽规模不大,但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也使得当地梆子也融入了山东梆子的一些风格。

       约到了辛亥革命后,江苏梆子艺人张士善、满天吃曾到河南东部的永城、夏邑演出,从而将豫剧的豫东调艺术养分吸收到了江苏梆子当中,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江苏的梆子。1932年,豫剧'仙海班'到徐州演出,这使得江苏的梆子吸收了真正豫剧的养分,江苏的梆子更加接近豫剧了。 在此期间,亦有河南知名演员组班来沛演戏或传艺 ,戏班逐年扩大,犹雨后春笋遍布沛县,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原来具有山东梆子特点的本地梆子也逐渐豫剧化。因此,江苏梆子戏的演唱风格既有豫剧豫东调的刚烈粗犷,又有豫剧祥符调的细柔雅致,融合了豫东调和祥符调的长处。音乐唱腔既雄健高亢,又清爽温柔,旋律跳跃性大,舒缓时如行云流水,侃侃而来;剧情激烈时,文武场丝弦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在表演形式上,规范严谨,技巧性高。除'四功五法外',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杂耍特技,如滚棚、爬杆、吊辫子、倒骑驴、高台簸米等,形成了江苏梆子戏独特的表演形式,也造就了众多群众喜爱的演员,如殷二娃(殷其昌)、玉仙(董传胜)、罗桂成、谢文启、李效成等。他们舞台上灵活鲜明的形象,丰富多彩的唱腔,长期沉淀在群众的记忆中,由于江苏徐州与安徽相邻,江苏梆子吸收了安徽沙河调的艺术养分,与其在表演、唱腔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也有语言上的区别。
       由于徐州群众对豫剧的异常喜爱,邀请了许多豫剧艺人定居徐州受徒传艺,久而形成具有徐州本地特色的'徐州梆子',比如江苏的徐艳琴、田美兰、赵金声均是豫剧表演艺术家,其中徐艳琴更是出名,她在解放前和豫剧的马金凤、毛兰花阎立品并称安徽界首豫剧四大名旦,也称'四好名旦'。建国后徐州地区有江苏省豫剧团、徐州豫剧团、徐州专区实验豫剧团,60年代三个豫剧团合并,统称江苏省豫剧团,1962年江苏省政府把江苏省豫剧团正式定名为'江苏省梆子剧团'。至今江苏省梆子剧团的大部分演员,仍然是豫剧戏校或者豫剧剧团过去的,比如江苏梆子梅花奖获得者张虹、燕凌均是如此。


江苏梆子的演唱风格,既硬重又轻柔,既刚烈又不失妩媚。

乡下和地方上的江苏梆子,多有早期的豫东调特点,男腔多用真假嗓结合,花腔多,袭用豫东调唱法演唱,也兼有祥符调、沙河调的风格,听起来非常的过瘾,像摇滚乐一样。特别是生角戏,多是'黑脸红脸'戏。其代表剧目为'四大征'(《薛礼征东》、《樊梨花征西》、《姚刚征南》、《燕王征北》)、'四大铡'(《铡赵王》、《铡美案》、《铡郭嵩》、《铡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这些剧目多采用'武戏文唱'的形式,以大段唱腔来塑造人物,推进剧情。而省级的江苏梆子剧团多有不同,由于徐艳琴、赵金声、田美兰等她们都是祥符调出身,省级的江苏梆子则多有祥符调的特点,多唱才子佳人和现代戏,比如《胭脂》、《红楼梦》、《朝阳沟》等均是代表剧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