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很多年前,人们发现有一些胃病很难治愈,即使治愈了又很容易复发,令人束手无策。 1983年,澳大利亚科学家沃伦从胃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细菌,并最终研究证实,这就是导致胃病难愈的罪魁祸首。而这个“80后”的细菌就是——幽门螺杆菌。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期的胡吃海喝以及熬夜,导致很多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患有胃病。 季节变换转冷的时候,也是消化性溃疡病的高发期,而大约95%的消化性溃疡病和慢性活动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小小病菌,竟是胃癌元凶! 幽门螺杆菌(简称Hp),菌如其名,它是一种呈螺旋形弯曲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如:鞭毛、黏附因子、酯多糖、尿素酶、空泡细胞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尤以后两种危害最大。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会造成慢性活动性胃炎,并导致胃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发生异型增生和癌变的机会也增多。感染时年龄越小,以后发生的可能性会越大。 据报道: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都和幽门螺杆菌有关。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健康的知识) 人体胃部的ph值可低至1~2左右,属于强酸性。胃壁为了防止被胃酸“消化掉”,会由胃细胞分泌黏液形成一道保护层。 但幽门螺杆菌具有耐酸性,它能释放出“尿毒酶”,毒化胃上皮细胞。此外,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胞毒素会损害胃黏膜,造成胃部炎症和溃疡。 若胃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反酸、剧烈腹痛、饱胀或不适,以及嗳气、食欲减退等不良症状,甚至有特殊的口腔异味。 据统计:我国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达40%-60%,其中有1/3需要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早期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而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4倍。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病率有所下降。 幽门螺杆菌 这样被你吃下肚! 幽门螺杆菌是个喜欢在胃里捣蛋的病菌,它主要通过各种途径,被你“吃”进肚子里: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健康的知识) 1、常吃生菜或未洗净的瓜果 吃下蔬果上被污染的水,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途径之一。 2、嘴对嘴喂养小孩 家里有年纪大的人,会将食物嚼碎了给小孩吃;或者有些大人会将试吸过的奶嘴,直接给婴幼儿使用。这些行为,都很容易导致幽门螺杆菌感染。 3、共用碗筷、水杯等 有些人跟家人亲密无间,连碗筷、水杯、牙具等都一起使用,这也会导致幽门螺杆菌传染。 4、情侣间接吻 如果情侣之间有一方是细菌携带者,也有可能感染上幽门螺杆菌。 5、环境、体质有关 有些家庭居住在拥挤的环境里,尤其是有大人、小孩共床者,小孩感染率较高。 有慢性腹泻、免疫功能比较低的人,以及10岁以下的儿童,更容易受到感染。 有没有感染,仅需吹口气! 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有些人表现明显,如:腹胀、上腹隐痛、恶心、口臭等,而有些人却没有什么症状。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健康的知识) 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是公认的幽门螺旋杆菌检查“金标准”。检查时,只需服用特定药物,简单吹一口气,便能在半小时后快速检测出是否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这种呼气试验有两种: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要做呼气试验,检测前须禁食4小时,并确认已停用抗生素类药物4周或以上。 感染幽门螺杆菌, 这7类人必须治! 一般来说,如果有以下情况,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胃癌家族史等胃癌高危人群; 心理负担大的人; 容易消化不良的人(例如:有反酸、嗳气等); 患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消化道溃疡疾病; 胃黏膜病变严重(例如:有糜烂、肠化生等); 长期服抑酸药、非甾体消炎药等; 患有残胃、胃MALT淋巴瘤等其他胃部疾病。 如果不在上述范围,即使查出幽门螺杆菌是阳性,也可以不必赶尽杀绝,定期做胃镜观察即可。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健康的知识) 此外,如果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遵循医嘱、规范治疗的同时,可以用下面这些行为,保护好家人和朋友。
1. 不要口嚼食物喂养幼儿,不要给婴幼儿使用成人试吸过的奶嘴,最好跟家人分餐。 2. 家有感染者,不要交叉使用碗筷水杯。还要注意餐具消毒,比如远红外线、臭氧、高温等方式均可杀灭Hp。 3. 在外聚餐时,一定要使用公筷把菜夹到碗里在食用。 4. 如果伴侣一方有感染,最好避免互相接吻。 5.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蔬菜、瓜果要洗净或削皮,不吃半生不熟的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