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Wallpaper卷宗(ID:wallpaper_china) 当提到包豪斯,可能每个人的联想都不尽相同。也许有人会首先想到“强调功能导向”的设计理念,想到“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想到 Wassily Kandinsky 的画作,想到现代城市充斥着玻璃幕墙的天际线……也有人会认为包豪斯是一种能概括现代主义风格的审美。 Stan Hema 为 2019 包豪斯 100 年设计的 logo 确实,它们都多少带有着包豪斯的影子,“包豪斯”本身从不只是一个物件或某种风格所能完整形容的,它有着多种维度、多种身份——它是一所学校,一种哲学,甚至是一个时代。即使在当代,我们的设计和生活方式都深受其影响。而“包豪斯学院“——这个传奇,却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仅仅“生存”了 14 年。1919 年 Walter Gropius 在 Weimar 建立了包豪斯学院后,几经波折,先后碾转迁址至 Dessau(1925 年)和 Berlin(1932 年),1933 年最终在纳粹的压力下关闭了学院。但“包豪斯”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并不随着学院的关闭而止步。一个世纪以后,它仍是很多艺术家,设计师和建筑师的精神向导。 Walter Gropius (1883-1969) 德国建筑师,建筑教育学家,现代设计学校先驱包豪斯的创办人。德绍包豪斯学院(Dessau Bauhaus)、德国法古斯工厂(Fagus-Werk)、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 (Harvard Graduate Center) 设计者。 左上顺时针起:包豪斯校舍在 Weimar、Dessau、Berlin 在 Gropius 的《包豪斯宣言》(Bauhaus manifesto)中,他认为“一切创造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筑,各种艺术最高尚的呈现形式便是成为建筑物的装饰“(The complete building is the final aim of the visual arts. Their noblest function was once the decoration of buildings.)。在 Gropius 看来,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虽然艺术无法习得,但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够传授的。而在由 Wilhelm Richard Wagner 提出的“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的思潮的影响下,包豪斯学院不断引导着不同的领域之间彼此借鉴,从而淡化了艺术与工业之间的隔阂。在以上这些艺术观念的指导下,各学科和工作坊围绕,但各个课题又有着自身蓬勃发展的轨迹,显示出别样的生机。回溯包豪斯学院的设计文档,它除了在我们所熟知的建筑和产品工业设计史上留下了无法取代的印记,在平面、字体、摄影、甚至音乐和舞蹈领域也颇有建树。 左上顺时针起: 1:Laszlo Moholy Nagy 摄影字体(typophoto)海报 2:包豪斯成员 Xanti Schawinsky 设计字体 3:“三位一体芭蕾”(Triadisches Ballett)历史图片。 4:包豪斯 Metallic Festival 1929 戏服资料 Adobe 在百年包豪斯的纪念活动“被遗忘的财富——德绍包豪斯“(Adobe,Hidden Treasures Bauhaus Dessau)中发布了五款包豪斯大师设计的字体。Joost Schmidt 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设计了包豪斯的标志,更推动了“国际主义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 Style)的形成和发展。而他最富盛名的作品可能就是为 Bauhaus 1923 年展览所设计的海报,这款海报曾在伦敦佳士得拍出史上海报的最高价,据媒体报道,以 313,000 美元成交(下方海报作品中左上图片)。在包豪斯的预科课程设置中,Schmidt 的字体设计是必修课之一。课程中,他带领学生去探索字母的图形结构和其呈现的几何造型,研究字母整体视觉效果在形状和色彩的丰富变化下所呈现的灵活性。在他的教学与实践下,字体发生了国际性且全面的标准化改革。 ![]() Joost Schmidt (1893–1948) 德国教育家,包豪斯的字体设计教师。为平面设计和字体的标准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Joost Schmidt 的平面海报作品 ![]() ![]() 而如若说到色彩领域,另一位包豪斯早期核心成员 Johannes Itten 更是认为应该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色彩构成,并发明了“十二色相环“(Farbkreis)。而 Kandinsky 作为壁画导师,除了研究色彩外更是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形体和线条来表达所见所思,以心理学理论中的元素完善他的色彩理论。此外,他也持续关注着图形元素本身,特别是关于点和线图形的研究,于 1926 年出版了他的第二本理论著作《点、线和面》(Point and Line to Plane)。他对直线在视觉上的力量进行了探索,详尽地比较了曲线与斜线在视觉效果上的差异,与“格式塔理论“(Gestalt theory)的研究成果相吻合。格式塔理论源于心理学研究领域,包豪斯学院从预科课程开始便持续地对它进行着讨论。格式塔研究人的心理认知和图形之间的关系,受到 Kandinsky,Paul Klee 等包豪斯内部大师的推崇,并在作品和教学中以抽象图像组合形式来解释视觉感受和对学生进行基础训练。Hannes Beckmann 也由此总结道:“虽然艺术不可教授,但视觉理论却是可以通过此方法来进行教授的。” ![]() 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 出生于俄罗斯的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与 Piet Cornelies Mondrian 和 Kazimir Malevich 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蓝骑士”。 ![]() ![]() ![]() Kandinsky 作品左上顺时针起: 1:绘画作品“Taut at an Angle” 2:绘画作品“Small Worlds” 3:理论书籍《点、线和面》 Laszlo Moholy Nagy 也是推动包豪斯视觉传达领域创作的主力之一。在任教期间,Moholy Nagy 曾为包豪斯策划设计过 14 本丛书。他热衷于印刷设计和摄影,自己还曾出版过《绘画,摄影,电影》(Malerei, Photographie, Film)一书。对应包豪斯实用主义的态度,Moholy Nagy 认为文字排版最重要的是要“有效地”传达讯息,不应有无关紧要且繁复的装饰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与此同时,他又积极尝试结合各种媒介与新的手法来进行艺术表达。例如摒弃传统的直接摄影,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如虫眼表达被摄物、用多重曝光表现光影深浅和动态感、用拼贴整理视觉信息,并发明了摄影和字体相结合的摄影字体(typophoto)表现技法。 ![]() Laszlo Moholy Nagy (1895-1946) 他的作品涉足于各个媒体领域,是一个自学成才的艺术家,也在自己身上实践了他的教学理论,受到建构主义影响,也将技术与工业化的理念融合进艺术当中。 Moholy Nagy 作品从左上顺时针起: 1:摄影作品“Self-Portrait in Profile” 2:“Light-Space Modulator” 3:“14 Bauhausbücher' ![]() ![]() ![]() 和 Moholy Nagy 一起推动摄影字体的 Herbert Bayer 被称作艺术全能的大师。他师从 Kandinsky,毕业后被任命为印刷和广告工作坊的负责人。任职期间为著名的德绍包豪斯校舍所设计的“符号时代体“(Signage)和国际主义风格的建筑相得益彰,堪称建筑和字体标示融合的典范。而他所设计的“通用体“(Universal alphabet)和“新线风格“(Die Neue Line)简洁明了,功能性强,去除了之前平面设计里一些不人性化的繁琐元素。奠基了之后德国成为平面设计重镇的基础。 ![]() Herbert Bayer (1900–1985) 在多个艺术领域皆有造诣,尤其在平面设计上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是包豪斯重要的学院、教师、最重要的力量源泉之一。 ![]() ![]() ![]() 左上顺时针起 1:Herbert Bayer 海报作品 2:“新线“Die Neue Line 杂志 3:Universal alphabet 通用体 实验创新和跨媒介创作可以说也是包豪斯的特点之一。影像方面,除了 Moholy Nagy 和 Bayer 为首的对照片拼贴表现手法的应用。Kurt Schwerdtfeger 也是积极实验的践行者,他在 1922 年的包豪斯学院“灯节“(Lantern Festival)上所展示的彩色投影“Reflecting Colour Light Play”就非常具有典型意义。这一作品是在 Kandinsky 家中首映的,对之后的电影亚文化例如延展电影,雕塑空间和多媒体设计甚至电子音乐带来了启发。以其为切入点的展览 Still undead 也将于 2019 年在 Berlin、Bonn、Nottingham 等城市进行。 ![]() Kurt Schwerdtfeger (1897-1966) 德国雕塑家,1920–1924 就学于包豪斯学院,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将其艺术理论专注运用于雕塑领域。 ![]() ![]() 左图:Kurt Schwerdtfeger 作品 Reflecting Color-Light-Play, Rudolf Jüdes 摄影, 1966 ©️ the Schwerdtfeger Estate 右图:来自包豪斯展览影像资料 戏剧无疑是包豪斯科目中最能实验“整体艺术”这一概念的工作坊。舞台和服饰设计,灯光和音乐,人体和空间,在这里都能得以展现和讨论。艺术家 Oskar Schlemmer 设计编排了实验芭蕾舞剧《三位一体芭蕾》(Triadisches Ballett)。蒙面舞者们的动作充满了原始和机械感,身上穿戴的风格化服饰所呈现的色彩和几何廓形也跟着舞者动作“反客为主”成为表演的“主体”。而 Schlemmer 的设计也在之后成为了各个领域,例如流行文化和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 Oskar Schlemmer (1988-1943) 德国画家,雕塑家,设计师和舞蹈指导,与包豪斯有着紧密的联系。他的《三位一体芭蕾》被称作“图形与色彩的盛大集会“(party of form and colour),他将戏服、戴面具的舞者塑造成了一个个艺术形象融合入舞台与舞蹈中。 ![]() ![]() ![]() 《三位一体芭蕾》历史资料 ![]() ![]() ![]() David Bowie 在 1974 年以 Ziggy Stardust 的形象出现时所穿着的,由 Kansai Yamamoto 设计的舞台服装与《三位一体芭蕾》中的服装极为相似。也多少影响到了服装设计师 Hussein Chalayan、Alexander McQueen 和 Raf Simons 等。 ![]() ![]() 左图:《三位一体芭蕾》戏服 右图:Davie Bowie 舞台形象 在百年包豪斯的开幕演出中,除了经典的《三位一体芭蕾》,还会有加入 VR 元素的舞蹈表演。百年前的包豪斯探索一切的可能性,将工业发展下所产生的新材料新形态一一探索。如今各种新科技在艺术中的参与难道不也是包豪斯么? ![]() 包豪斯100年海报,以及纪念logo 包豪斯其实无所不在,宜家是包豪斯,苹果是包豪斯,实验的先锋的艺术尝试也是包豪斯。当今,科技的发展也带来生活方式的急遽改变。百年前包豪斯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寻找新的艺术设计解决方案,成为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一重要元素。回顾他们辉煌的同时也不禁审视如今,包豪斯所代表的精神在当代语境下又将有怎样的延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