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爹当妈后,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同一件事:孩子生病了去医院,医生说“先查个血吧!” 然后,孩子就会上演“拒绝抽血三连”——放声惊叫、嚎啕大哭、各种挣扎... 好不容易扛过了,拿着孩子化验单,又要经历新一轮的崩溃, 满满一页纸的参数指标,大部分宝妈除了熟悉上面的汉字外,面对那些数字、箭头的化验单,是不是上演花式懵圈。 俗话说:求人不如求己,自己学会看化验单了,既不需要拜托医生,还可以找找茬~ 只有自己的心中有数了,才会更踏实。 那如何通过化验单上的数据了解宝宝的身体情况呢? 咱们一项一项的解释~ 血常规在检查什么? 血液隐藏着人体的健康信息。 当孩子身体出现问题时,血液的转状态也会变化,对血液的检测,可以间接的判断孩子的身体状态。 孩子感冒、发热、咳嗽等情况下,血常规可以帮助医生初步判断感染是由病毒还是细菌引起的; 血常规也能看出宝宝的营养状况或其他症状,例如是否有贫血或凝血功能等问题。 虽然血常规的化验单上项目很多,不过家长需要看的只有3类: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这三类细胞是血液主要的有形成分。 篮框代表白细胞、红框代表红细胞、黄框代表血小板 免疫系统的“军队”白细胞 人体内的“搬运工”红细胞 红细胞是身体的搬运工,负责将氧气运送到全身各处,给孩子的生长提供营养。 红细胞中含有一种重要的蛋白叫血红蛋白,也是血常规中需要了解的一项。 孩子如果长期脾胃虚弱,无法正常的吸收营养或铁质,血红蛋白的合成就会出现原料短缺,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和功能,出现贫血。 换句话说,通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和红细胞参数异常,可以判断孩子是不是有缺铁性贫血,是不是营养不足了。 血管的“维修工”血小板 因为外伤导致破皮流血后,经过一段时间血液会自动止住,结痂,这其实就是血小板发挥了它凝血的功能。 孩子感冒、生病时,有可能会引起血小板的计数高于正常值; 血小板数目过低,人血能力就会下降,一旦血管出现破损,就可能出血不止、止血困难。 总结 白细胞计数 , 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 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或是病毒感染; 中性粒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细菌感染,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或是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比率,高于参考值是病毒感染,低于参考值是免疫力低 ; 血小板计数,高于参考值是代表炎症,低于参考值是血液系统疾病; 血红蛋白,低于参考值是贫血。
学会看血常规后, 对于医生的诊断, 家长就不会一头雾水了。 当然, 病症的诊断不会只是看看血常规那么简单, 还需要结合临床孩子的症状。 化验单的数值, 反馈的是检测当下的及时性的情况, 只能作为判断的参考值, 不具备绝对意义, 因为孩子的情况永远是动态的。 |
|
来自: 宁静致远jgpt2g >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