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年著名文学家李渔曾在南京造私家别院“芥子园”,并支持他的女婿沈心友及王氏三兄弟收集整理前朝各代名家的绘画笔法,总结编著成《芥子园画传》(后称《芥子园画谱》)。该书是中国美术史上最系统的画谱,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详尽而简洁地将中国画的画论以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为初学者入门提供了一部优秀的美术教科书。 《芥子园画谱》除了是中国绘画的经典教科书外,其中的《树谱》对中国盆景审美理论、艺术风格、创作技法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画谱》初集卷二“树谱”中,编者对树的根、干、枝、叶诸部分的画法技巧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初学画者一目了然,同时也为后世盆景制作提供了重要的创作借鉴。 一、根法: 原文: “树生于山腴土厚者,多藏根;若嵌石漱泉于悬崖千仞、铁壁万层之地,则含岈古树,每多露根,直若遗世仙人,清癯苍老,筋骨毕露,更足见奇耳。若作杂树,一丛中间偶露一二,以破板直亦可,然必须审其树之悬瘿累节者方妥。若尽为之,则又似锯齿钉耙,未为雅观。” 译文 : 树生在肥沃丰厚的土地中大多将根藏在土中;若是嵌生在千丈泉边山崖的地方,则是峭壁古树,常多是露根,就像出落凡尘的仙人,清癯苍老、筋骨毕露,更显示其奇特。若是画杂树,一丛中间偶尔露出一两棵以打破它的呆板单调,但是必须审视其疤结伤痕,如果太多,就像锯齿钉耙,也不雅观。 这段文字概述了树根的审美和画法,表达了两层意思。第一,按一般自然规律,因为有肥沃深厚的泥土,树根是深扎地里,不会外露,所以土坡平地不宜画根,画根必须是悬崖峭壁上的树;第二,作根要突出其“清癯苍老,筋骨毕露,”不能尽是“悬瘿累节”,似“锯齿钉耙”。这段文字虽然寥寥数句,足见古人对大自然观察的得细致入微、对艺术创作的科学严谨、对作品画面布局的和谐自然。作画如此,盆艺亦须如此。尤其是我们在盆景创作过程中处理根与盆面衔接和布局时须认真借鉴。 二、树干 原文: “画山水必先画树,树必先干,干立加点则成茂林,增枝则为枯树。下手数笔最难,务审阴阳向背,左右顾盼,当争当让,或繁处增繁,或简而益简。故古人作画,千岩万壑不难一挥而就,独于看家本树大费经营。若作文者先立间架,间架既立,润色何难。当熟四歧,后观诸法。四歧者,即画家所谓石分三面,树分四枝也。然不曰“面”而曰“歧”者,以见此法参伍变幻,直若路之分歧。熟之,则四歧之中,面面有眼;四歧之外,头头是道。千头万绪,皆由此出。”
三、枝叶法 这些画法同样对中国盆景细节创作产生指导,这些枝叶细节各派盆景各自都有应用,尤其是岭南盆景对此研究较透,这些技法几乎成了岭南派枝叶技法的圭臬。 来源:初夏的天空 - 张小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