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再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
《黄帝内经》有两部书: 第一部是《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虽然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说《素问》和《九卷》(即《灵枢》),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板上,或者是用纸张,当然条件也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有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这个本子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号叫启玄子,你看他那个号就是到家的号。 这个王冰在唐代的宝应年间,他面对着残缺不全的《素问》的流传那个本,感觉的很苦恼,他到他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所谓秘本,密不外传之本。他看到张公的秘本非常好,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流传本更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着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编次。 编次,编排次序,因为原来的篇目也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两个篇名;有的同一篇名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的句子也念不通了,他需要以“张公秘本”为蓝本,参照其它的书、其它的版本作了很好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黄帝内经素问》又注明是王冰次注,就是王冰编排次序、加以注解。 本来就是原文,王冰现在有很多注解,(手举书)你看就是这个版本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上面这些大字就是《内经》的原文,下面这些小字就是王冰对这原文的注释,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素问》,它就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所以王冰这个本子是有相当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 尽管刚才我说《太素》杨上善比王冰还早,但是杨上善是把《内经》、《灵枢》、《素问》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下来了。 现在我们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王冰在他整理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念不通,他要改、还要注、还要整理,人家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原来的字就是用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那个地方,他用朱笔,用朱砂的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责任吧,原来是这样,我改的,我就改成红字了,可是在传抄过程当中,这几百年下来,红字也给炒成黑字了,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字,原文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那些是红笔,王冰改的,那些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了。 因此《黄帝内经素问》我们读到的是王冰的本子,那是最早的,王冰搞的最早的,(原)本,当然我们现在读不到了,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本,大概就是明代的本,图书馆里有线装书。 《素问》还是一直流传下来了,但是有一些丢失,王冰是把那个《九卷》改成二十四卷了,其中第七卷给丢失了,到了宋代之后,又有人补上了两篇,叫做《素问遗篇》,遗失了吗,所以补了两篇。后人补的就不是《内经》的那原样了, 补入的了,有两篇,一篇叫做《素问遗篇.刺法论》、还有一个是《本病论》,加上这两篇是八十一篇。 还不仅是这样,《内经》当中还有几篇,讲五运六气的大论,七篇大论,这几篇大论,经医学家们、专家们研究呢,它们也不是《内经》原来的文章,而是王冰补入的,当然王冰补入这七篇大论,五运六气这个不是王冰自己的著作,也是古时候的研究五运六气的著作,王冰把它补到《素问》里边来了,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八十一篇文章是这样一种情况。 第二部是《灵枢》 关于《灵枢》,我刚才说了,在历史上它曾经叫过《九卷》,又曾经叫过《针经》,因为这部书的第一篇,就有《针经》这个词作为书名,所以后人又把它叫做《针经》,还有一段历史在王冰之前,把它叫做《九灵》,到王冰的时候,后来把它改成叫做《灵枢》,名称是这样改的。 但是在宋的时候,开始在北宋的时候有一段,林亿他们校书,校正医书,《素问》不是林亿他们校正了吗,叫《新校正》,校医书,《灵枢经》当时已经找不到了。 现在我们读的是哪来的呢? 散失了,散失了之后,高丽国在北宋时献书,其中就包括有《灵枢经》。 献《灵枢经》据历史记载是干什么呢? 高丽国是想拿《灵枢经》来换中国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史书吧,是治国良策呀,高丽国进京来想换,当时有的大臣认为不能换,治国方略不能交给他们,但是皇帝最后还是决定换,把这个《灵枢经》给换回来了。我们过去记载说是献书,其实人家是来进行交换的。 那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代的以针灸为主的书籍《灵枢经》,当然其中也有很多中医理论。被交换回来就对了,要不然我们还读不到《灵枢经》了。 但是之后又有一段时间找不到了,因为北宋之后开始经常打仗了,战乱纷繁,又丢失了。 后来我们现在读到的那个是南宋的时候的史崧的家藏本,史崧家里藏书的又抄出来了,现在我们读的本,是据史崧的家藏本整理的。 《灵枢》的流传大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皇帝内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