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铎
很喜欢一首歌唱佛教名山梵净山的歌:“我的家乡梵净山, 红云金顶入云端, 云梯万步天路远,
风雨飘飘几千年。我的家乡梵净山,鸟语蝉呜水潺潺,一山千溪武陵源,群山巍巍雾缠绵。……”这使我对游梵净山产生了一种向往。特别是对于我和艾莉来说, 曾在梵净山脚下的贵卅印江县工作了整整15个年头, 那儿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我们却居然没有上过梵净山, 更没有攀登过金顶, 因而对游览梵净山,
回印江县去看一看就成了一种渴望了。
在离开印江县26年后的2011年7月,
在炎炎的初夏中终于得到一段闲暇时间,
立即和艾莉收拾背包, 顶烈日,冒酷暑,义无反顾地踏上旅程,
去实现心中一桩多年的夙愿。
进入贵卅铜仁,
我们受到当年的同事和学生们的盛情接待,
他们为我们安排好行程,
用车送我们经铜仁到江口,
到达梵净山麓,
在那儿参观了大金佛寺。

(
大金佛寺)

(
用金500斤制成:
世界最大弥勒金佛。金玉弥勒,
示现人间;呕歌盛世,
祈福未来;梵天净土,
普照佛光。)
进入景区,
乘观光车前行约20分钟,
到索道站口,
索道一个吊篮可乘坐8人,
滚动发出。一路上行,
吊篮下是茂密的原始森林,
吊篮在莽莽群山之上的高空滑行,
向下一望,
令人头晕目眩,
胆颤心惊。索道上行约20分钟,已接近山巅,
这时可看见耸入云霄的金顶,
象一根特大号的石柱孤零零地直插空中,
顶部面积不大,
但隐约可见有寺庙,
有点象魔幻世界的空中宫殿。初见金顶,心中一惊,立刻知道了攀登的难度,要登上这座怪异的山峦,必须沿几乎九十度的小路上行,那么陡峭的山壁,要攀登绝非易事。下索道沿阶梯上行到达金顶下面的承恩寺,我已感到呼吸急促,气喘吁吁了。

(远处为金顶,
又称新金顶、红云金顶)

(索道吊篮掠过远处金顶,
在索道上抢拍到一张精彩照片。)
我和艾莉作了一个正确决定,趁还有精力,锐气尚存,首先攀登最险峻的金顶,再游览其它景点。将背包寄存承恩寺,我俩一人只背一小包,里装水、食物、相机、伞等必需品,轻装前进。
金顶山脚下竖一木板,上有文字提示:有恐高症、心脏病、高血压者请不要攀登。我的心脏有点问题,但尚不严重,机会难得,人生易老山难老,此次不上,以后就更没有可能了,决定上行。小路狭窄,仅容一人行走,一边是岩壁,一边是悬崖绝壁,艾莉开始还张开伞,把右边的悬崖遮住,我还可以腾出一只手去牵她。但很快就遇上了九十度的绝壁,绝壁上仅有供单脚登踏的石槽,这时双手都要用上,抓住铁链向上爬。

(开始攀登金顶,
后面大头就是我。)
由于人多路窄,上行缓慢,上一步梯坎要等好一会儿才能移动一下,所以不感觉到累,但恐高的感觉强烈。在等待的时候,我紧紧贴在岩壁一边,不敢看右边铁链下的深谷,我感到山体在微微颤抖,好象支承不了众多登山者的重量。我提醒自巳,要放松心态,心脏不要出问题。这时后面传来一个老太婆大声武气的声音,她中气十足,性格爽朗,毫无畏惧,从她自报家门的谈吐中知道她是重庆人,退休工人,比我还大4岁,已经69岁了。由于我不敢往后看,所以很惭愧,一直到上了金顶,我也未看清这位令人钦佩的老大姐的相貌。攀登的人多是一件好事,能形成一种热烈气氛,前后的人群都可以给我鼓舞和力量。我想:开弓没有回头箭,不到长城非好汉,今天再难再险也豁出去了,沿着通往佛国的天梯奋力攀登。
终于登上了金顶。金顶海拔2336米,山顶上左边寺庙为释加殿,右边为弥勒殿,始建于明朝,两庙之间为金刀峡,有天桥横跨峡上沟通两殿,桥宽1.86米,长5.41米,拱跨5米。庙后各有巨石,一名晒经台,一名说法台,这组建筑地处绝顶,下临深不见底的深谷,有住在天上的感觉,正是:金顶巍巍,白云入怀,举目四眺,心魄震撼。
我和艾莉以65岁高龄登上金顶,感到自豪,不虚此行,有一种满足感,也检验了自巳的体能状态。旅游的本质就是游客获得享受的经历,不只限于看一看风景,还有一种人生的体验。所以,有探险精神的游客,尽可以到梵净山一游,沿天梯攀登直插云霄的金顶。因为海拔不是很高,身体健康的中老年人都是可以办到的。

(金顶天桥,
桥下是深谷。)

(在金顶上,
后面右边是晒经台,
左边远处山峰为老金顶,
海拔2494米,
。)

(承恩寺)
随后我们游览了其它景点,在梵净山的标志蘑菇石前留影。

(在蘑菇石前,
后面远处山峰为金顶)
(下图为在悬崖边)

 (后面是金顶,
远望一串串人群如蚂蚁般向上攀登)

(我和艾莉在蘑菇石前)
下午2点,印江县旅游局严副局长,一位漂亮的土家族姑娘,带了两个小伙子来接我们,帮我们背背包,翻越梵净山,前往印江。在林海中步行2个钟头,到达棉絮岭,这儿通公路,有车来接。在棉絮岭我们看到了又一奇观:万米睡佛。由红云金顶(即新金顶)和凤凰山(海拔2572米,为梵净山三大主峰中最高峰)
组成的天然佛像——万米睡佛,它仰卧在梵净山顶,绵延长逾万米,为世界之最。千百年来人们把梵净山当作大佛山朝拜, 山即一尊佛, 佛即一座山。

(万米睡佛, 右边凤凰山为睡佛的头部, 左边山峰为金顶,
远望颇象一尊唐僧拜佛像。)
到达印江后,我们受到印江县民族中学(我们的原工作单位) 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接待,我们见到了共同奋斗过的老同事、老朋友,学校领导组织部分教师和我们一起开了座谈会。我们看到了印中的巨大变化,现印江民族中学占地面积158亩,有教职工221人,学生3600余人,有400米环形跑道,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已跨入省级示范性高中行列。如今的校园绿草如茵,宽衢通径,亭榭流风,碧波摇影,是学子们求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又站在了巍巍文昌阁之前,又看见了历史悠久的依仁书院。我们实现了回印江看看的心愿,这一趟旅游感到很尽兴很愉快。

(我和艾莉在印江民族中学校门前)

(和印江民族中学领导和老师合影, 前排左三为校长祝正君。)
2011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