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的年号原本是取《诗.周颂.我将》中的“日靖四方”,再加上“永康兆民”四字,意为平定四方,万民永远幸福安康。但太史杨钦时拆这两个字,居然是“十二月立康王”。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钱唐遗事》中还说,赵佶曾经在梦中吴越钱王拉着他的御衣索还两浙,对他说:“我好来朝,何故留我?终须还我山河,待教第三子来。”赵佶一觉惊醒,和郑皇后说起此事,诡异的是,郑皇后答:“妾梦亦然。”须臾,韦妃产下一子,便是赵佶。妙的是,钱王的寿数是八十一,赵构的寿数也是八十一岁,世称他是钱王后身。 后世也有人附会说赵佶是江南李后主后身,宋神宗曾梦见李后主来谒,生下了赵佶,性情学术,与李后主相仿,其的命运结局也和李后主惊人相似。 传说虽然虚妄,却颇堪玩味。 赵构这辈子也只能守在龟缩在两浙了。 赵构,赵佶第九子,宣和三年封康王。其虽贵为皇子,但血统却十分“卑贱”——他的母亲韦氏,曾在哲宗朝宰相苏颂家里做过婢女。 《南宋相眼》记载有一条关于韦氏在苏颂家的趣闻:老头子苏颂某日情动,要拉韦氏行周公之礼,韦氏半推半就,猛虎归山,苍龙入海,眼看风云就要交会之际,韦氏突然出现了“肛漏”现象,下体失控,“通夕遗溺不已”,忒扫兴! 奇怪的是,老头子竟然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赞道:“好!好好好!好一条彪悍女!你应该拥有一个彪悍的人生,在我这儿委屈你了,来来来,明天我带你上京寻找发达的机会。”(“此甚贵,非此能住,宜携以入京。”) 没过多久,哲宗海选宫女,分赐诸王。 韦氏幸运入围,进了端王府,变成了赵佶的侍女。 虽说是从相府进入了王府,但韦氏此时的身份却没有大的变化,也只是一个侍女、丫环,仅此而已。 而且,她的样貌并不出众,如果强要说和其他侍女有什么区别的话,就是身材高大一点,手脚粗大一点,皮肤黝黑一点,天生的丫头相。 虽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但要指望赵佶在姹紫嫣红的百花丛中会一眼看上她,那只能是做梦! 说句寒碜一点的话,她连做赵佶用于“采阴补阳”的药引子都不配。 在赵佶跟前,她就是空气、透明人,视而不见。 赵佶宠爱的是向太后打赏给他的郑氏。 郑氏刚来,身边缺少使唤丫头,赵佶这才意识到她的存在,一看,哟嗬,这小丫头长得好粗,最适合干粗活不过,好,你,还有你,从今天起,就在郑的身边工作,负责把我的郑服侍好,服侍得开心。 赵佶说的“你”是指韦氏,那个“还有你”则是指另一个侍女,乔氏。 乔氏长得还算齐整,性格轻佻的赵佶不忘挤眉弄眼地对她来了句,嗨,小妞,给大爷笑一个。 乔氏和韦氏年纪差不多,性格也相投,很聊得来,便相叙为姊妹,约好不管谁先富贵,都不要忘了引荐另一个人——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有一天夜里,赵佶打算宠幸郑氏,偏巧郑氏的大姨妈来了,怎么办??? 郑氏可不愿意赵佶另投它宿,她咬咬牙,只好祭出绝招——请“裸替”! 她让乔氏代替自己接受赵佶的挑战。 这样,乔氏就比韦氏先一步成为赵佶的女人了。 不过,乔氏很讲究先姊妹情分的人,她没忘记和韦氏的约定。 一天深夜,电闪雷鸣,雷雨交加。赵佶喝醉了,指定要乔氏侍寝。 看赵佶醉得七七八八了,乔氏就不失时机地向他隆重推荐了韦氏。 赵佶醉眼看世界,美女和老母猪都差不多,来者一概不拒,提枪上马。 上天没有抛弃韦氏。 这一次意外的宠幸,她怀上了一个儿子,即赵构。 不过,赵佶并不缺乏儿子,单单乔氏就为他生有七子。 37宋徽宗直系亲属已被金兵一锅端,宋高宗何得成漏网之鱼?原来如此 所以,对韦氏依然不怎么在意,乔氏已经封为贵妃,而韦氏还过是个“婉容”,比乔氏低了十几阶。 所以说,赵构虽贵为帝胄,而在皇宫中跟其他皇子相比,出身是最低贱的。 在自卑心理的压抑下,赵构小小年纪,对自己要求很高,史称其“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且长于书法,笔动神飞,有晋人之韵,陆游称其:“妙悟八法,留神古雅”,明代陶宗仪则称:“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更奇的是,他还勤习武艺,“挽弓至一石五斗”(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每天双臂平举两袋米,各重一斛(约为一百一十市斤),“行数百步,人皆骇服”(曹勋《松隐文集》)。 看得出,他非常渴望能在众多的兄弟中脱颖而出,引起父皇的关注。 金兵第一次围困汴京,赵桓提出要派遣一位亲王前往金营议和,一心搏出位的赵构“越次而进,慨然请行”,表现得非常活跃,拍着胸脯向皇帝哥哥说:“朝廷若有便宜,无以一亲王为念”,把赵桓感动得天昏地黑。 也正是这次出使,他赚足了人气,并和张邦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哥哥赵桓第二次派他去金营,这一次,他不干了,他发誓,再干就是傻子!一路拖宕延误,从相州走磁州,走归德府,再走东平府,走济州,迂回往南,非常聪明地躲过了一场浩劫,成了大宋赵佶一脉中唯一的幸存者。 得到张邦昌的劝进书,权应天府朱胜非从南京前来进谒,劝他到应天府登基,说:“南京即宋州,是当年太祖兴王之地,四方所向,漕运通便,请即日启行。” 赵构一听,觉得这主意不错,于是赶赴南京应天府。 应天府原名宋州,朱胜非说它是太祖兴王之地,指的是太祖赵匡胤称帝前曾在这儿做后周的归德节度使,宋朝的国号也因宋州而来。 到了应天府,赵构命人在天治门左筑坛,作册告天,撰文肆赦,登坛受命,将靖康二年改元为建炎元年,遥尊被俘的赵桓为孝慈渊圣皇帝,遥谢二帝,北向干嚎,大赦天下。 他以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诏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加封同安郡王;以范讷为京城留守;刘光世为省视陵寝使;应天直龙图阁、权应天府朱胜非为试中书舍人。 又设置御营司,总领军政,其黄潜善为御营使,汪伯彦兼副使,王渊为都统制。 黄浴善和汪伯彦都是赵构在逃跑路上结下的“患难之交”,他们和张邦昌一样,均属胆小如鼠一类的小人物,难堪大任,这个小朝廷实在不被看好。 不过,赵构集团却意外地得到了一个重量级人物的加盟。 这人就是一年前被赵桓从朝堂赶到扬州赋闲的名臣李纲。 赵构任李纲为尚书古仆射兼中书侍郎,催促他赶紧到应天报到。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赞道:“方南京建国时, 全无纪纲。自李公入来, 整顿一番, 方略成个朝廷模样!” 正是得到了李纲的加盟,这个草创的小朝廷才算和那些流寇、山大王之类有了区别,有了几分气象。 李纲一到,张邦昌的生命就进入倒计时了。 李纲对赵构说:“昔日唐明皇准备起用姚崇为相,姚崇有十事要说,这十事件件针贬时弊。今日我也准备有十事仰干天听,陛下如果觉得可以推行的,请批准施行,我才敢受命。” 他提出了关于议国是、议巡幸、议赦令、议僣逆、议战守等问题的十件大事,指出在黄河沿线的防线既失的情况下,欲战而不足,欲和而不可,只能先自治,以守为策,先守而后战,战胜之后再议和。 应该说,这十事中大部分都是当务之急,有的而发。 但第七条严惩张邦昌一项就有些过了。 李纲却强调说:“张邦昌篡逆已成不争的事实,如果仍留他在朝廷,百姓将认为朝廷有两位天子,臣不愿与贼臣同居。如果一定要用张邦昌,我宁愿罢职!”。 不得已,赵构只得通过了李纲的奏议,历数张邦昌罪状,将之贬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潭州,并将王时雍、徐秉哲等人尽行贬谪。只有吕好问劝张邦昌归正有功,出知宣州。不久,赵构又将张邦昌从潭州流放到长沙,并遣人送诏书到长沙赐其自尽。 其他关键人物也都受到了清洗,王时雍在高州被杀。宋齐愈阿附金人,在推举会上第一个写下张邦昌的姓名,押到东市腰斩…… 此外李纲还力荐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负责守卫京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