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青年:从无压“合作”到无压“恋爱”

 不求甚解2017 2019-02-13

来源/行走天涯




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先生有部知名作品:《低欲望社会》,这书在中国红起来后,不少人都在讨论中国将来会不会也变成这样的社会。


大天朝会不会也变“低欲望社会”,我不知道。但不用特意去找,也能经常在朋友圈见到各种“佛系”和“丧”语言。


很久以前,看过一种说法,大意是:国人向来擅长“自黑”,用一些自嘲的语言说自己怎样怎样,但内心还是有相反追求的。即,“自我解嘲”并非真心,而是减压用。


若按这种理论,想必国人还没到“低欲望”的境界,最多是无法满足欲望,便转而说自己不在意罢了。


但是从安慰自己不在意,到真的不在意,有多远的距离呢?


适逢春节,平时散出四海八荒的天朝人民,开始了最大规模的迁徙、聚会,临时集成一片片巨大的信息交流地。笔者借此见闻了不少相关事例,心中颇多感慨和思考,便汇集成文,以飨读者。



1、从多金“壕”到无压“合伙人”



张三作为一名80年生人,不知不觉已从当年的小张变成如今的老张。


老张曾是时代的幸运儿,更准确的说,老张的父辈是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一波发展红利,抓住了人生中三大机会的至少两次,创业成功,在三线城市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极尽风光。


老张聪颖、努力,十几岁的年纪就出来打拼,加上父辈荫蔽,自然有了一番自己的事业,风生水起,也是风光无限。


峰顶上,钱在老张眼里都不算钱,几百万的豪车、千万豪宅不在少数。前几年,身为一名眼光长远有抱负的企业家,老张自然看到了站在风口上的互联网行业,此时恰有一个怀抱雄图大志的人,拿了一张能登上互联网行业的“船票”,来找老张,希望老张能成为他的合伙人。


老张欣然应允。


可惜故事发展并不如老张所想。他初涉互联网行业,多数事务只能倚赖合伙人。但在三线城市发展互联网行业,所需人才、资金成本,远超老张想象,加上这位合伙人并非老张以为的“人才”,更甚至人品也未如其想象。


事情办得一塌糊涂,账目也牵扯不清,老张一怒之下,花钱送神,收购所有股权,自己当了互联网公司的唯一股东。


问题来了:接下来怎么办?


解散公司不干了,过去的大几百万就打了水漂。继续干下去,老张本身不是互联网行业中人,暂没摸清其中门道。


这时有从最南边的一线城市来人,告诉老张,把公司移到一线城市去,他资源多,能把这个公司做起来。


沉没成本效应中,老张正左右为难,抓到这么一张天降好牌,自然再次欣然应允。


一线城市的成本也是一流的,从租房到招人,每天金钱哗啦啦的流,比水更快。


那位老总,是有些资源,让老张的公司参加了几个论坛,拿了几个小奖,还签了些框架合作协议,拉了几个客户,合计为公司带来了几万元收入——可惜,连付一个月房租都不够。


对于互联网行业,老张原是雄心勃勃的。初期大手笔投入、招人、购置设备未曾犹豫,但时间久了看不到希望,老张开始有些心疼了。


老张原想这位老总大资源是有的,但做不了实际营销,所以计划招个专司营销的总监。结果通过猎头找来十几个在业内颇为优秀的人才,一一面谈聊过,才发现:这些人才对老张公司的产品均不看好,并且觉得那位老总也不怎么样。


一个人觉得不好,两个人觉得不好,还能说是个人观点。但这么多人同时觉得不好,让老张心中热情散了大半。最终,老张下定决心,解散了一线城市的这家公司,并且在“分手”中见人品,印证了那些人的判断。


经此一役,老张在互联网公司投下的沉没成本更高了,自是不甘心的。于是他想着把互联网公司重心移回三线城市,就算不成功,至少各方面成本也降低许多,公司可以稳定滑行许久。


为此,老张又招了些低成本的人,开始重新启航。但是,三线城市环境原本就不如一线,人才也有欠缺,更何况还是三线城市中的低成本“人才”……


雪上加霜的是,老张父辈所处的行业,在2018年可谓境况最糟行业之一,相信大家心中有数,无需笔者赘述。


于是老张再次解散团队,即便三线城市的销售老总称来年有新计划,老张却意兴阑珊,连一个月才几千元的销售部门成本都不愿再承担了。


老张说:“你若觉得项目好,我们可以做合伙人嘛。公司和平台我给你留着,你去跑,若真能如你所说成功了,别说一半,利润全给你,我都愿意。”


听完老张的故事,笔者联想到在魔都的金融圈、帝都的互联网圈,那些朋友说的,笔者亲见过的不少类似“转型”——让员工做合伙人。说白了就是不发工资,减轻公司运营压力,为此宁愿进行大比例的利润分成。




2、从“风流”少年到无压“恋爱”



笔者原以为,生意场这些故事,已经够让人唏嘘的了,没想到情场中也有类似操作。


李四是名95后,至今还是小李。


小李出生于十八线小城,小时候是很幸福的。小李的70后父辈同样赶上发展好时机,在大地上四兴土木之机,包揽多处工程,赚了不少钱。


小李懂事后就没吃过苦,在小城里走哪都有人吹捧,连学校老师都对他厚爱有加。


小李是典型95后,沉迷二次元,动漫游戏重度用户,B站会员那是最低配置,各种动漫经典无不熟悉,沉迷游戏到甚至大学专业都是游戏相关。


小李最辉煌的时候,是小学和初中时期,那时他光玩游戏就投入十几万,很是壕情。


小李还和那些只顾二次元,根本不接触现实世界的死肥宅不同,颜值在线、出手大方的他感情丰富得很。小小年纪就各种喜欢班上女生、网上朋友,也有不少恋爱经历。虽然时间未必长、程度未必深,但至少“爱过”,真可谓“风流少年”。


小李高中后,父亲遭遇事业上的变故,错过了地产行业的第二次发展高峰,那几年李家气氛低迷,小李更是沉迷二次元。


但与此同时,小李的颜值和自信对女生仍有不小吸引力,谈恋爱这事就没有停过。


很快,小李毕业了,地产行业2018年经历了什么,更不用笔者赘述,小李父辈想再扬帆启航,是难上加难,越发有一蹶不振的趋势。


要踏入社会的小李,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如何面对、适应这个社会。从小到大,他是家里的宝贝,无论有钱没钱,家人都能保他衣食无忧。他热爱游戏,但不想以此为业,也很难以此为业——会打游戏不等于会制作游戏。


小李和女朋友没有毕业就分手,但毕业不到一年,小李因各种原因在家待着,没有出去找工作,和女朋友分隔两地,最终挨不过距离和现实,分了。


小李伤心难过,但这没有阻碍他以最快的速度爱上新人,再次恋爱。


小李反思后,痛定思痛,借家中事务告一段落的契机,出去找工作。小李不愿意待在十八线老家,也不愿意去二三线,他觉得要去就去一线,刚好大学室友都在一线,他去了也有个落脚点。


怀着一些不安,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满满憧憬,小李出发了。小李现阶段人生最需要的是钱,他觉得以自己的情况,最适合从销售开始做。


小李原本很紧张,他长期混迹二次元,对现实世界不甚了解,可谓小白,但他很快发现:一线就是一线!机会非常多。他只要投出简历,基本都有回音,只要面试,基本都能通过。这让他自信心爆棚,感觉光明未来在向自己招手。


但没过多久,小李就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门槛低,正是因为行业艰难,留不住人,所以企业一再降低门槛。为了保证企业利益,降门槛同时也在降底薪,降待遇。


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之高,也超出小李想象,就算是与人合租,一个月房租也贵得让没有收入的他承受不起。日常吃饭一顿,在老家吃一天都没问题。


底薪低,通勤时间长,工作辛苦,业绩难做,让小李在短短几个月时间换了几个不同公司,甚至行业。


慢慢的,原本有了新女朋友、新出发的小李,失去了原本的阳光自信,开始郁郁。


两人因为新恋,原本关系十分甜蜜,也慢慢开始冷淡,直至少有联系。最后小李提出了分手,让女朋友去找自己的幸福,但是他喜欢她,也依恋她的喜欢,不愿意删了所有联系方式,老死不相往来。


小李说:“若你有了新的幸福,立刻去,别管我。在没找到前,我们还是‘好朋友’。”


笔者听故事到这里,心想:这个时代的人真是666,前有无压力“合作”,后有无压力“恋爱”——联系,我们保持着,也许以后真能一起前行,也许就各自走上新道路,但无论如何,在“过渡期”里,就让我们给彼此都留点情面和念想吧。


只是最终,80和90这两代人,将来,是会因为得到而勇于承认自己想要,还是继续假装不想要,又或是变成真的不想要了呢?


你的身边,又是否有类似的故事?是否能也分享出来,以大数据,来解一解笔者的疑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