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慈欣“上班摸鱼”被国资委微博点名,多少作家、来自“业余”

 圆角望 2019-02-13

近日,随着电影《流浪地球》热映,作家刘慈欣早前的一段采访也被网友翻出。刘慈欣自称许多写作工作是在电力系统的工作岗位上完成的。




随之,引起网友热议国资委官微对此进行了回复并喊话刘慈欣,这一回复上了微博热搜。


有网友开始调侃“上班摸鱼刘慈欣”。

也有网友称,没有中国电力系统就没有刘慈欣,没有刘慈欣就没有中国科幻。

对这件事,你怎么看?


光明观点:

“上班摸鱼刘慈欣”,调侃背后,作家的甘苦有谁懂 

作者:张丰


《流浪地球》票房飘红,引发新的科幻热潮,原作者刘慈欣也成为焦点人物,曾经的采访也被网友讨论,甚至引发争议。

2015年刘慈欣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他早期的创作生活,那时他在电力系统的一个电厂工作,作为一名工程师,他在值班的时候有大量空闲时间可以写作。那时电脑的液晶显示器还比较低级,稍微转一下角度,别人就看不到你在干什么。

说白了,曾经以“电工”自称的大刘,在上班的业余时间写作,才有了如今中国科幻文学第一人的地位。

在那段采访中,刘慈欣谈起往事时多少有一点自得。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网友对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可能有些跑偏。一些人把这件事解读成“上班摸鱼”,甚至引起了国资委新媒体小编“国资小新”的注意,并且一本正经地进行了回应。“国资小新”欢迎大刘到改革后的电力系统看看。

这件事引起网友热议后,刘慈欣接受记者采访,他谈到,包括《三体》在内的小说是在业余时间写作的,并非在工作时完成的。刘慈欣说,“工作时间是没时间写作的,想写他没有那个时间,事情比较多,就是下了班和节假日写。”刘慈欣还称,不建议人们放弃本职工作,专职写作科幻小说,“大部分作家是不可能靠写作生活的。”

在这里,刘慈欣谈到了一个作家如何起步的问题,值得玩味。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外国,一个写作者,写作最初阶段都非常困难,很难靠写作收入来养活自己。中国的稿费水平一直偏低,尤其对于小说作者而言,在成名之前,要经历漫长的清贫、寂寞生活。

因此,有一个工作来谋生,利用业余时间来发展写作上的爱好,是一个写作者创作初期普遍的做法。超级畅销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在开始写小说的时候,还是一个公务员。当他的作品引起出版商的注意后,才摆脱了财务上对工作单位的依赖。

互联网时代,作家“清贫”的境况有了改变的可能。一些年轻的作者,就可以靠在网上更新作品获得的流量来养活自己。但是这十多年的事实表明,尽管有不少“网络作家”收入可观,但是真正有分量的作品仍然鲜有。网络更新式的写作,可以轻易赚钱,却让作者陷入新的陷阱,他们过早地考虑读者或粉丝的口味,讨好读者,从而丧失了一个作家应有的独立性。

刘慈欣早年的工作状态,对一个写作者来说几乎是最好的。有稳定的工作,但是也有业余时间可供创作,可以埋头做真正属于自己的事。对一个作者来说,这种环境其实有一种温情。

△图片来源:国资小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