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的工匠精神 来自国辉文化艺术传媒 00:00 07:37 欧洲的工匠精神 作者 沈伯文 朗诵 果子 中国文人喜欢用“书有一卷传,亦抵公卿贵”作为励志语,启迪人们啃书本做学问,著书立说。从而使得泱泱华夏五千年辉煌文明跃然纸上,历代著书立传之人不乏。而欧洲人则信奉“个个工匠一如贵族”。带着这样的比照和探究,我踏上了欧洲的土地。欧亚远隔重洋,肤色、信仰具有本质差异,但各自对“公卿”、“贵族”还是认可的。不排斥公卿贵族似乎是一种理想王国。
欧洲高速公路上穿行的大巴不多,但轿车和货车较多,运货的卡车无一例外都是箱式,未见一星半点杂物掉落在高速行车道上,干净的箱式货车上都印着花花绿绿的招贴,行驶在高速路上,如同流动的画卷。蓝天白云下,漆黑的柏油路面,路旁是绿茵茵的草坪山丘。极目远眺,一派风光无限,乍看都觉得舒坦,天地吻合,匠心而缜密。很多卡车后拖挂着一节,使效益增倍。运输车辆干净而整洁,鲜见油污尘土的脏车。我仔细观察了那些卡车司机大多两鬓染白,上岁数不假,但衣着鲜亮,戴着腕表,格调丰满,干练而自信。看表象便知,他们十分在意手中的方向盘,有如贵族的自豪感。我们在高速公路上横跨七国,来回穿越阿尔卑斯山脉,行程近万公里,未见一起交通事故。可见欧洲司机的敬业与工匠素养。 一个民族倡导什么,久而久之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势而下,把价值观渗透进这个民族的每个角度和各行各业,从而形成这个民族的气质。工匠气质已然渗透进欧洲人的毛孔之中,专注、耐心、极至做好一件事,便是贵族。一个螺钉,一件皮具,一瓶香水,是爷爷的爷爷手把手传承下来的。还将传承下去。亦如艾菲尔铁塔1889年建成以来,312米高的庞然大物至今纹丝不动。靠数千万根木桩扎进烂泥巴滩里建成的威尼斯水城自公元452年始建至今依然风情不减,巴黎的罗浮宫、圣母院、凡尔赛宫匆匆一瞥,就使人受到一次次震撼,巧夺天工、价值连城、奢华大气,历经尘世苍桑,依然光彩照人,我的内心发出惊叹,工匠即专注,专注才是值得人们永久的追逐。再回望驰名世界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罗丹的《思想者》;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罗浮宫真切看到这些,再坐上游船到塞纳河上,欣赏巴黎风光,你看到著名的16处景点包含各类大学,图书馆、博物馆,你就对巴黎艺术之都的称谓有了更深的体悟。立体地感受到西方文明与辉煌。巴黎市容200年前就是如此,至今依然焕发迷人的光彩,想来当初是何等的惊人,这里能走出一批艺术大师、文学巨匠则是顺理成章的。 巴黎当是一座值得铭记的城市。 作者 沈伯文 江苏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书话、书评、散文等,作品约120万字。文章常被《新华文搞》等报刊杂志转发。 朗诵 果子 朗诵爱好者。 来源:足迹私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