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在安徽宣城停留,来到了近在咫尺的水东老街。
抱着全国古镇、老街都一个样的观点,走进老街。
然而出乎意料是,没有商业气息的这个安徽老街,却让自己似乎流连忘返。
难道仅仅是因为少了古镇商业化?
难道是因为水东老街所拥有悠久的历史?
江南老街走了不少,包括许多安徽的古镇老街,水东老街确实给自己带来别样的感觉。
在这里,随拍了很多。
看看水东老街能给我们留下怎么样的印象。
开始了吧。

经典的水东老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如果按现状看,其实说是一个老街比较确切。

刚进老街,感觉旧屋比较多,看上去也没有多少徽式老建筑。
 现在很多房屋的外墙会刷外墙涂料,在这里看到的墙,则直接是砖了。

终于看见了一间略带安徽风味的老房子。

在这里,看到了“车辙石窝”,确实可以体会到当年“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景象。

水东老街始建于隋唐,鼎盛在明清。古代的路面可不像现在,寿命应该比房子长很多。在这条街上,不知道走过了几代人。房子修了又修,人走了一代又一代,但小路上的青石板却还在。

太安静了。就自己一个人在走,自己听自己的脚步声。

敲敲这个门,不知道开门的是老是少。

这条街的快到尽头了吧。一条街的结束,将是另一条街的开始。

一个过街楼,给这条街画上了一个句号。

时代的风雨,让本色挣扎着,最终战胜了修饰。

回首刚才走过的路。

穿过过街楼,又是一条老街出现。一下子有了进城的感觉,可能是看见了老街两旁的店铺。

本来这一排就有气势,夕阳一照,多添了一份沧桑。

街边有个裁缝店。左顾右盼没有见到老板。

这一段很古朴,很经典。可以想象昔日商贾云集,百姓熙熙攘攘的繁荣景象。
 从一个半开半掩大门看进去,里面墙上标语看见了没有?“备战备荒为人民”。

一会再走回来,发觉大门已经敞开,在里面门洞上方依稀可见“为人民服务”,以前是人民公社吧。

少见的三层楼。货真价实的砖木结构。

中青年都外出打工去了,老街上偶尔能见几个老人,水东老街出奇地安静。店铺也大多关门上锁。

拐角处的老木屋,仿佛静静地看着这条老街,也注视着我们这些外来的游客。

如果刚才那个裁缝店现在还能见到的话,那这个剃头店就不是那么容易看见了。可能来的剃头客少吧,在门口站了很久,同样也没有见老板出现。

老街一边有一个门洞,原来还是一条往下的小路。

原来水东老街著名的“十八踏”和“五道井”就在下面了。

沿着台阶下去,看着边上这些石垒砖砌的墙,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朝代,换了多少个主人。

“十八踏”下有口古井。传说乾隆曾经来过这里,所以也立了碑。碑的下面还说了在这里曾经拍过什么片子什么电视剧。

乾隆喝过这口井里的水?呵呵!但是用这个井水漂洗制作过水东特产---水东蜜枣应该是肯定的。

古井边有一对护卫的石狮。

要用几张篇幅,描述下“十八踏”的周围环境。

这个房子完全就是一个“城堡”。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安徽老街?很震撼。那叫气势。

“城堡”上的窗户,很吝啬,开了一小块。

乾隆如站在这里,会想些什么呢。

从这个方向看,见到了正在建造的新房子。

继续在老街上漫步闲逛。

不知道什么原因,7号和8号是两种不同的门牌,包括大小和颜色都不一样。

拐进一个内部在翻建的院子。有浓重的徽式建筑风格。

将要出门时,又看到一景。从隐约的“东思”二字,可以猜出应该是“毛泽东思想万岁”。

毛泽东的七绝。几十年前刚写上时,肯定也是这条街的一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