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遗时光】京韵大鼓——京腔京韵 薪火相传

 NGC1952 2019-02-13

传唱百年

京腔京韵,情韵流芳

广采博收

不浊不飘,清脆真切

-----
-----


本期非遗时光

小文和你一起探访

曲艺系列之

京韵大鼓——京腔京韵,薪火相传


独具风采的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是一种使用北方方言演唱的曲艺。在群芳竞艳、流派纷呈的京韵曲苑中,它是一支独具风采的曲韵。从创立到形成,京韵大鼓已传唱百年,在全国的曲艺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日渐焕发出熠熠光彩。2006年,京韵大鼓成为北京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市曲艺团团长种玉杰成为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


京韵大鼓发源于清末民初,前身是流传于河北沧州、河间一带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是源于河北农村的一种说唱艺术,因以鼓、板为伴奏乐器而得名。木板大鼓最初的创作者和演唱者是半职业的农村艺人,以说唱长篇书目为主,兼说唱短篇唱段,内容大多为历史故事,例如《三国演义》《响马传》《杨家将》等。

19世纪70年代,木板大鼓艺人进入京、津地区,最初走街串巷,继而在庙会、集市上演出。为了适应观众需要,艺人们改变了乡音,开始使用北京方言演唱,并将长篇书目改成了短篇唱段,增加了三弦作为伴奏乐器,将京剧、河北梆子、子弟书等戏曲和说唱艺术融入其中。1946年,北平成立“曲艺公会”,将这个曲种正式统称为“京韵大鼓”。京韵大鼓的曲目有百余句唱词,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唱词为韵文体。演唱者敲击鼓、板,另有伴奏者操弦乐器伴奏。在发展中,京韵大鼓形成了三大流派:刘、白、张;后又经过逐渐演变、发展,形成了五大流派:刘派、白派、张派、少白派、骆派。


韵情相伴的刘派大鼓


刘派大鼓的创始人刘宝全先生被称为“鼓界大王”,他幼年随父亲在天津学木板大鼓,18岁开始在北京的庙会、堂会等场所登台演唱。他入乡随俗,说京白、唱京韵,讲究韵白的语气、韵味。刘宝全借鉴各种戏曲表演的方式和唱腔,创立新腔,还擅长运用眼神、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形成一套适合说唱艺术的表演技巧。刘派表演上注重既有说书人那种生活化、讲述感强的东西,又有塑造人物造型的东西。服装上以长大褂为主,颜色素雅,现代题材会穿中山装。

刘宝全

刘派京韵大鼓的唱段丰富,之所以传唱至今、深受欢迎,最重要的是它抓住了演唱艺术的核心:韵和情。除了《华容道》《单刀会》《乌龙院》《闹江州》等气势恢宏的长篇书目,还有《大西厢》《双玉听琴》等抒情的曲目。以《双玉听琴》为例,这支曲目取材自《红楼梦》第87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全篇辞藻华丽,听起来韵味醇厚,行腔委婉、不浊不飘、清脆真切、缠绵悱恻,再加上高低混合的唱腔、细致微妙的眼神、传神入化的手势,揭示出人物内心深处那些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薪火相传的文化遗产


京韵大鼓的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种玉杰是刘派大鼓的传承人。1972年,13岁的种玉杰考入北京市艺术学校曲艺班,开始学习京韵大鼓,师从良小楼。时隔多年,种玉杰对自己和京韵大鼓的“初相识”还印象深刻。“我小时候,广播里已经很少能听到京韵大鼓了。第一次听到时,就觉得它画面感和旋律感强,文字很现代、很诗意。说得专业一些,就是依字行腔,半说半唱。但它又和歌曲不同。京韵大鼓跳跃性强,不如歌曲那么顺溜,这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一深入学习,就能被它的味道所吸引。”

“长安鼓曲大会”上,京韵大鼓演员种玉杰表演《大西厢》

刘派表现力强,文武唱段皆有。但刘派音域要求高,对于男性来说就更加困难。对于种玉杰来说,京韵大鼓也曾是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京韵大鼓要唱到G调,对于男性来说很难,那时我特别绝望,唱的过程中总感觉上气不接下气。后来才慢慢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如今,除了继承老传统,种玉杰还做了很多表演上的创新,讲故事的同时着重塑造人物。谈到传承问题,种玉杰说,尽管现在的年轻人对京韵大鼓越来越感兴趣,但是后继乏人的状况还未能有效解决,培养优秀接班人的工作仍不可放松。如何使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既是曲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近年来,种玉杰努力使传统音乐进入学校课堂,并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




追寻与记录

惊艳与传承

我们一起满怀真心


为追寻千年印记,小文带您回味京城文化,探索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传统民俗,在感受的路上传承非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