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记

 静林麓 2019-02-13

01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内容


良好的行为习惯指人们身处社会公共环境之中,对于日常问题与人情世故的处理应自觉地遵守伦理道德与社会约束,践行自己作为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对小学生而言,虽未上升到公民义务的高度,却需要他们践行合格小学生的基本义务,即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要做到勤恳学习、诚实待人,这就是小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


小学是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形成的行为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其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对于国家社会的发展来说,基础教育处于先导性与基础性地位,德育是根本,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生命。随着“生命教育,德育为本”理念的提出,我国各学校均已将这一理念加以推广,且将德育放在了教学活动的首要位置,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工作。自我行为属于个体对自我存在的察觉,即对自己行为、心理情况的认识。人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才能够渐渐养成习惯,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构建直接影响到习惯的养成,包括两个关键因素:品德习惯与品德信念。为此,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信念教育。同时,曾有人提出:教育即养成习惯,人并不能够马上养成良好行为习惯,需要长时间地培养,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共同努力。


02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在研究中指出:对学生的教育,关键还在于联系实际生活,以学生作为主体,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基于该观点,笔者认为在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抓好课堂阵地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阵地,为此教师应抓好课堂阵地。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备课,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结合学生存在的问题,选择对应的方法,对其行为进行纠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与求知欲,让其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教学内容来设计课堂教学,以此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二是,课堂问题不一样,那么对待学生的方式也不同。在课堂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洞察力,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言行,结合不一样的问题给予学生养成教育,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但是,也不可因为个别学生而影响到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选用有效的方式进行处理。如,对于课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教师依然需要给予一定的暗示或是单独教育,不可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批评,避免这类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2.生活中做到言传身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作为监护人,教师作为教育者,都需要思考如何给予孩子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为能够给孩子健康的生长环境,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这说明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一点一滴积累来的,教师与家长应是积极引导,动之以情,也就是从侧面来熏陶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多给学生讲历史名人小时候的故事,让其明白一个有素质、有文化的人,都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应建立一个读故事、讲故事、用故事的班集体氛围,帮助学生养成多读书的良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只有先做到了,才能够要求学生做到。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交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同探究书中的疑问,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魅力,进而在学校中营造出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3.多方联动,协同开展德育教育


学校作为育人的殿堂,应当具备健康的校园环境。学校的主要作用是协调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实现方式是构建校外教育委员会。学校可定期邀请消防员等社会人士到校开展对应的教育活动,以此来消除校园中潜在的危险因素,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若学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可以设置课外互动基地与校外文体活动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特长。同时,对于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由于有的家长欠缺教育常识,无法给予小学生良好的德育教育。对此,学校应定期邀请家长到校开展家长会,或组建微信群、QQ群,通过这些方式来指导学生家长给予小孩良好的德育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习得、悟理及感知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努力,彼此配合,结合小学生的具体状况给予对应的教导,从而促使小学生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


03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注意事项


在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小学生因年龄上的差距,会在言行上表现出较大的不同。因此,在培养工作上也应当表现出一定的不同。


低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其欠缺自觉性,认为很多事自己无法完成,也没有意识去做。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借助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来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性。然后设置适宜的任务,由易到难。如“比比谁最棒”的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让其认识到自己也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学校可借助天天行为规范,来让学生学会自律。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可定期开展班会,收集学生的意见,对行为规范进行完善,要求学生每天看一遍,督促自己依据这一规范来做事、说话。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都自觉地依据这一规范,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中年级小学生看到低年级小学生摔倒了,会主动将其扶起;看到花园和操场有垃圾,会主动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可借助荣誉来提升其使命感,并不可一味地说教。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结合各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竞赛,并在班级中举办“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与班级荣誉感,促使其严格要求自己,有效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阶段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确保其健康成长,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认识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积极与家庭、社会合作,采取有效的对策,来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相信在将这些付诸实践之后,我们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而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刘带喜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第一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