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 社旗木雕(社旗县) 赊店陈氏木雕以古建筑装饰为主,主要有寺庙木雕神像,佛像,古建筑装饰、室内装饰等,自清代修建赊店山陕会馆传承至今,重点传承传统装饰图案、传统特制刀具、技艺等,其传统技艺分阴雕,线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圆雕,摆件等。木雕图案有戏剧场景、山水,人物,龙凤,吉祥兽,花鸟,香草,风景画等,雕工精细,工序多达数十道,从而达到形像逼真、层次分明,立体感强的效果,用途根据环境需要而定。 赊店陈氏手工木雕的显著特征是:融汇南北方木雕技艺风格于一体,自成一流派。作品层次分明,立体,多层次,透视感强,以湾,直,薄,圆,翻,卷,齐,线条流畅为祖传手法,适用深浮雕,高浮雕,镂空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木雕风格。 项目的杰出价值:一是集南北木雕艺术之长于一体,自成流派,工艺精湛,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二是在全国木雕工艺中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三是世代传承、活态存在,影响较大,具有保护传承推广重要价值。 南阳玉雕(南阳市卧龙区) 南阳玉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迄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艺术魅力使之成为一枝驰名中外的艺苑奇葩。 南阳出土的“独山玉铲”,距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有“中华第一铲”之称。在安阳殷墟的墓葬中,有大量南阳独山玉器物出土。其中妇好墓出土的文物“独山玉鳖”可以说是独山玉俏雕的“鼻祖”。如今置于北京北海团城公园的元代“渎山大玉海”雕件,就是是历史上最大的南阳玉雕作品;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独山玉雕在继承博大精深的玉文化的基础上,创新开拓,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南阳玉雕千百年来,脉络清晰,传承有序,且活态存在。南阳玉雕工艺因南阳独山玉存在和南阳地处中原的地理位置决定其独特性,并且有别于其它各地工艺和其它艺术。 南阳玉雕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现实价值巨大。被誉为南阳三大宝(玉雕、烙画、出师表)之首。其俏雕艺术效果是其它玉雕门类所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外艺术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艺术价值较高。 镇平布艺编制(镇平县) 侯氏布艺编织源于清朝,创始人为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侯邹氏。侯氏传承人在原有基础上,把多个民间工艺糅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手工艺,作品以布艺编制人偶、布艺编制玩偶为主。 该项目的民俗系列是把南阳农村生产、生活、婚葬、生育、禁忌、民风、节日、饮食、庙会、传统技艺、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习俗用一个个的场景表述出来。让生活于豫西南盆地里的人民,通过了解观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南阳民俗文化,增强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该系列完成需要近千个造型各异的人物,目前已制作出部分人物、道具。 传统舞蹈 社旗背装(社旗县)
背装在当地又俗称“背阁”,“背哥”,由“背装”和“站装”结合表演,背装又称驼装,由力大壮汉背肩部绑固铁架(背阁桩),以戏装遮掩。站装演员由男女儿童身着戏装扮演各类戏剧人物,身躯固定立于背阁铁架上表演。站装有单装、双装及装马等道具造型,演员是由团队领导集体研究确定那几家负责上哪一桩,哪些人负责锣鼓器乐,还有人负责服装道具等。可以说一个“背装”演出团队几乎涉及陌陂街的大多数人家。 陌陂背装驰名远近,世代传承,谱系完整,且呈不断发展壮大之势,已由十年前的九架装发展到现在的十八架装。它富有鲜明的地方民间特色具有非常杰出的价值:一是集戏剧艺术与舞蹈艺术于一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二是力量与表演和协呈现,寓教于乐,参与广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三是世代传承、活态存在,影响较大,具有传承推广重要价值。 鲤鱼闹莲(淅川县) 鲤鱼闹莲是淅川民间舞蹈的一种形式,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受到鲤鱼在莲花池塘里自由游动嬉戏的启示,创作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它是用竹蔑扎编一个大鲤鱼的框架,再用彩纸糊贴而成,前为鱼头,后为鱼尾,中间一朵大莲花,花内一俏女双手挺鱼行走,周围有四个莲花俏女穿梭来往,载歌载舞,外加两个“丑旦”追逐调逗、嘻戏,呈现一种别具特色的幽默滑稽感。加上民间鼓乐唢呐吹打伴奏,人物鲜活,气氛热烈,场面显得十分活跃。 鲤鱼闹莲它土生土长,道具制作简单,表演既有人与物动静结合之美,又有人、鱼、花一体之美和幽默滑稽之美,让观众从鱼儿欢快飞翔、花儿鲜艳绽放中感到置身于大自然之美,具有浓厚的民间舞蹈底蕴和广泛的受众基础。 曲艺 新野槐书(新野县) 槐书是新野的独特曲种,起源于清光绪年间,其形成和新野的民间猴戏有着密切关系。新野城北沙堰镇卢堰村有兄弟俩都是猴戏艺人,艺人在艺猴表演时,通常都要配合唱小曲。他们每到一处,就把当地的民歌小调吸收到唱腔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独特曲调。他们回乡后,常在门前的大槐树下唱给乡亲们听,并试着演唱较长的段子,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曲艺。因其是在槐树下形成的,大家就称其为“槐书”。1975年县说唱团恢复建制后,文化局决定复活新野槐书。鉴于旧槐书已经失去了生命力,决定由文化馆专业干部曹宝泉,对旧槐书的曲调和表现形式进行改新,并创编出能流传下去的新曲目。他编词谱曲的第一个新槐书《爱田新歌》由县说唱团演出后大受欢迎,在78年春南阳地区曲艺汇演中产生轰动效应,几乎所有说唱团都学习搬演这个节目,使新野槐书在全区获得了大普及。 传统槐书消失了,曲调还存在,填上词就可以当槐书歌儿来唱,加上表演就变成槐书表演唱了,可见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群艺馆) |
|
来自: 公司总裁 > 《故乡/古迹/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