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老宅,一段传奇历史。清朝光绪年间,何家大院这座豪华的私人宅院落成,此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这里上演了主人何达启以及几代后人的传奇故事。 ▲何家大院大门。 推开何家大院两扇厚重的铁门,眼前依稀浮现当年中门敞开红毯铺路的场景。这是上世纪初何家迎接贵客必有的豪华排场。这座曾经的“海口第一豪宅”,在上百年的时光里,浓缩了海口一百多年的历史,残垣断壁中,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过往。 海口首富开辟新航线下南洋 “我一定要拥有自己的船队。”19世纪80年代的一天,看着停靠在海口港的一艘艘来自世界各地的船舶,年仅23岁的海南籍青年何达启暗暗发誓道。 提到何家大院,就不得不提到其创建人何达启。何达启,字华甫,学名荣光。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出身于琼州乐会南盈村(今琼海市朝阳区南盈村)。何达启是海南近代实业开发先驱者。他16岁闯南洋,始到越南,辗转马来西亚,后给德籍船长当佣工,被提携为远洋轮船水手、船长,公司帮办,渐至巨富,先后创办海南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和海南第一家橡胶园,热心公益。 ▲大院进门处的房顶瓦片早已破败。 少年时代的何达启,就随着出南洋的商船经越南辗转来到马来西亚,1886年,他开始在一位德国船长的家里帮工。他的命运也正是从此发生转折。 有一次,德国船长夫妇回汉堡度假,匆忙中把一个装有贵重财物的大箱子遗落了。他们原以为再也找不到了,谁知三个月后,当德国船长夫妇回到海口时,何达启把箱子完好无损地交给了他们,船长夫妇感动不已。何达启的勤奋和诚实赢得了德国船长的赏识。德国夫妇送何达启到德国汉堡学习三年,何达启的西洋观念也就此树立。 1890年,何达启拥有自己的船队的理想终于实现。他创办了琼州第一家远洋轮船公司——森堡船务公司,开辟海口往南洋的新航线,改变了以往靠帆船运输的落后状况。此后,何达启涉足海运、邮电、橡胶、石油等产业,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海口首富。何达启还投资教育,建海口第一所民办学校华海中学,是海南早期的慈善家。 “我太爷爷还是第一个把橡胶带回海南的人!”何达启的曾孙何志强骄傲地介绍,何达启所开辟的通往南洋的船队里,还曾经带回了海南的第一株橡胶。 何达启的人生就像何家大院一样,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生于琼崖乡村,在遥远的德国接受现代教育;他的一生复杂而充满矛盾,据说他一共娶了十四房妻妾,在何家大院里上演着的悲欢离合,也同老街的命运更迭紧紧相连。 1931年,何达启病逝海口,遗嘱子孙“宜敦和睦友爱,承节俭之家训,互相勉励,不但守先人之遗业,尤望继长增高”。 ▲南洋式建筑风格别致。 写满传奇故事的“第一豪宅” 提及何达启,就不得不提到由他一手建立的何家大院。清朝光绪年间,作为同时期海口最奢华的私人宅院的何家大院建成。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是房子原本的梁柱、砖瓦,好多都还完好保存至今。”在何达启后人何子雄、何子鸾、何子森、何志强的带领下,记者穿过解放西路,来到了一条幽深小巷,推开一扇铁门,一个巍峨的大宅子赫然出现在眼前,颇有气势的大门上,“何家大院”几个大字苍劲有力。 何达启的孙子何子雄娓娓道来何家大院的历史。何家大院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含主体建筑3栋,内有大花园,整体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是当时古城海口市区规模最大、造型最奢华的豪门宅院,堪称海口第一豪宅。无论从外型设计还是室内装饰,都很好地体现出主人受到过良好的东西方文化的熏陶。 宅院集中西建筑风格之精华,四周有高大的围墙,院门楼俊朗挺拔,门楼廊柱上方的木雕图案十分精美,动物和花卉图案雕刻得栩栩如生。门楼中上方有镂空的木格和五彩玻璃画装饰图案。“这些彩绘玻璃,都是我爷爷从国外购买运回海口的。”何子鸾说道。 何子雄介绍,在一次次往返南洋的航程中,爷爷何达启不断从南洋采购建筑及装修材料,大到梁柱、大件家具,小到砖瓦,无不精心挑选、采购,并完好带回。何达启学习南洋和欧洲的建筑风格,何家大院的三幢主体建筑中,分别为欧式、中式和南洋式,风格迥异。 “这里是我们儿时读书的地方,我童年记忆中,不少美好时光就是在大院中度过的。”何子雄是何达启第九房太太的孙子。在他久远的记忆中,儿时的大院里有大大的鱼缸:“大概两三个成人才能环抱得过来,那时候这么大的鱼缸可不多见。”站在南洋式楼宇的门前,何子雄回忆:“这里曾经还是一个大大的花园,种花养草,很漂亮。” ▲何家大院内中式建筑楼一隅。 历经风雨犹存独特韵味 何家大院地处海口老城区,从解放西路新华书店一侧的巷子往里走,不过短短一二百米路,尽管这样,还是有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怎么都找不到,用“藏在深闺无人识”来形容这座古老的大宅丝毫不为过。 连续向几位居住在周边的居民打探,除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好几位年轻人均表示不知道何家大院。大概是何家大院的历史太悠久,加上鲜少有人提及,尽管居住在周边,但也少有人注意到这座早已面目全非的大宅。 在何子雄等几位何家后人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扇厚重的铁门前,透过铁门往院内看,儿童玩具车、滑梯、篮球架、迷你球场、跑道……如果不足够细心,很难有人能发现,这里除了是一家幼儿园之外,还是一座有着超过一百年历史的老宅。 “以前这里是一栋西欧风格的楼,是大院里三栋主体建筑之一。”何子雄指着大门右侧的一栋民房说道。他介绍,最早的何家大院一共包含三栋主要的建筑,由外及里分别为西欧、中式及南洋风格,三栋房子相互连通,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西欧风格的建筑被拆毁,如今只留下中式和南洋式风格的两栋房子,不过,在漫长的岁月洗礼中,这两栋房子日渐衰败,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气势。 在南洋风格的楼里,宽敞的廊道上,散落着不少瓷砖,这些瓷砖做工精致,尽管有着超过一百年的历史,但依旧完好无损,每一片瓷砖的正面都有彩色的花纹,背面则刻有“华伦”以及英文字母。“‘华伦’是我太爷爷的名号。”何志强介绍道。此外,圆形的柱子、圆拱门、精致的雕花,无不散发出这座百年古宅独特的韵味。 往里走,这栋南洋风格建筑内,还有不少当年何达启从南洋采购回来的家具。“这个也是从南洋买回来的,到现在都还很结实。”何子雄指着一个满是灰尘的梳妆台说道。 尽管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何家现存的两栋老房子的整体结构依然十分坚固。在中式的房子里,门窗、玻璃、门柱等等,都还保留着最早的模样。“整个房子的外部虽然还基本保持原貌,但是内部结构已经破坏严重,已在八十年代时候由原来的木结构变成现在的钢筋混泥土结构了。”何子雄说道。 这栋中式建筑的二层,如今是一个开阔的大厅,正中间是一个祭台,其上摆放着何达启的黑白照片一张,香烛正燃着,作为贡品的水果十分新鲜。何子鸾介绍,除了幼儿园上课的时候,大院里一般没有什么人气,但多年来,每逢初一、十五和传统节庆,何家都会有人前来上香。 ▲何家废弃的家具。 百年老宅盼 再现昔日气派 何达启一生娶了十四房妻妾,何家后代遍布世界各地,每年腊月底,大院里都会举行一次年夜饭,这天,何家后人都尽可能地从各地回到大院,吃上一顿团圆饭。“每当走进青砖灰瓦、古木森森的大院总能找到一种归属感。”何家大院第六代子孙何全盛每年都会随父母回来吃家族团圆饭。他说,在这里,多少还能感受大院当年的气派。“希望有一天何家大院能再现昔日豪华。” 尽管何家后人不少,但大多生活在别处,平日里也难以相聚。现如今的何家大院租借给一家幼儿园,五颜六色的滑梯、篮球架等儿童游乐设施给这座古老的大宅增添了不少活泼的气息。大院的内墙上,幼儿园的日常通知、公示,与大院简介以及展示出的记录着大院点滴历史故事的照片格格不入,一扇厚重的铁门隔绝了废弃的南洋式大楼与中式大楼。与此同时,在这两栋楼宇之间,还有一幢没有太多年历史的现代两层建筑,现在主要用作幼儿园教学和办公使用。“大院原本的格局也有了改变,但每一次变化都是无奈之举,我们需要靠租金来维持大院日常的修缮和管理。”何子雄说道。 古朴的何家大院尽管平添了不少与之风格迥异的元素,但有着上百年历史的砖瓦依旧是其中最重要的物件,随处可见。在大院的大门处,抬头可见许多色彩、形状、大小不一的彩色玻璃,可以想象得到,在大院新建成之初,这种精美别致的彩色玻璃应该不多见。何家后人介绍,保留至今的这些玻璃不仅好看,质量也可见一斑。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其中的几块玻璃早已掉落。“就算是有足够的经费进行修缮,也应该很难再找得到相同的玻璃填补上去了,实在可惜。”何子雄说。 近年来,海口逐渐加大对骑楼老街等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何家后人迫切地希望大院也能早日进行修缮。“经费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难题。”何子建表示,希望寻求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合作,将大院整体进行修缮、复原。现在,何子健最大的心事是如何将那幢被拆的南洋风格二层楼重建,重现“何家大院”昔日光华,他希望大院能成为海南华侨文化旅游景点。“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看到何家大院恢复原貌,让更多人走近大院,了解何达启,了解历史,让大院也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更好地保留下去。” ▲通往二楼的楼梯少有人踏足,落满了树叶。 来源:海口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