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量衡的历史变迁(一)

 魏征故乡人 2019-02-13

纵观世界历史,在一个广袤的帝国统一度量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在古老的华夏民族却做到了。统一的度量衡对于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如果我们搞不清楚度量衡,也就搞不清楚每个时代的经济状况,更没办法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经济数据进行对比。下面分四个部分来简述历代度量衡与今天度量衡的换算关系,其中尺度、容量和重量部分,出自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的论证;面积部分,是小编自己的推算。

一、尺度

度量衡的历史变迁(一)商尺, 23.0厘米;周尺,23.1厘米;秦尺,23.1厘米;西汉尺,23.1厘米;东汉尺,23.8厘米;三国魏尺,24.3厘米;西晋尺,23.1厘米;东晋尺,24.5厘米;南朝宋尺,24.7厘米;南朝(梁)尺,24.9厘米;北魏尺,28.0厘米;隋尺,29.6厘米;唐尺,30.2厘米;五代尺,23.7厘米;宋代木尺,32.9厘米;宋代铜尺,31.6厘米;元尺,30.7厘米;明代量地尺,32.6厘米;清代营造尺,32.0厘米;清代裁衣尺,35.2厘米。(欢迎投稿)

众所周知,现在每尺约合33.3厘米,上面列举的尺度,除清代裁衣尺外,都比今天的尺度短。人们常说“七尺男儿”,如果按秦汉尺,也就一米六多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只有一种尺度,比如北魏尺,最早每尺合27.8厘米,后来加长到29.6厘米。即使在同一时间,尺度也不完全统一,以南宋为例,浙江一带尺27.4厘米,淮南尺37.0厘米,相差甚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