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像国学大师钱穆一样喜爱一件乐器,比如:洞箫

 灵石水华 2019-02-13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一生笔耕不辍,在学术上取得了令人敬仰的成就,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


在研究学术之余钱穆先生还对国乐颇有研究,并且尤爱吹箫,钱穆先生曾有言:“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年逾七十,此好尚存。实为余平生一大乐事,则乃伯章师当年之所赐也”。

那为什么钱穆先生为何如此钟爱洞箫呢? 那还要从他小时候说起。

钱穆先生吹箫图(其著作《孔子传》封面)

昆曲《闹殇·集贤宾》箫:曾明 来自箫园 06:32

昆曲是钱穆喜好音乐的最初启蒙,其父钱声一、兄钱伟长也喜爱音乐,钱穆曾在文章中提到“先兄喜音乐,能多种乐器,尤善琵琶与笙。余喜箫笛,寒暑假在家常弟合奏。先兄又能指挥锣鼓。每逢春节,鸿仪堂锣鼓喧天,皆由先兄指挥”。

钱穆13岁进常州府中学堂时,音乐爱好得到发展和培养,当时常州府中学在课余设游艺班,分为多组,由学生自己选择,钱穆选了昆曲,由国文老师童斐伯章教导。伯章老师能分授笛、笙、啖呐、三弦、二胡、鼓、板诸乐器,生、旦、净、丑诸角色。钱穆好生角,擅长演唱《长生殿》剧中的郭子仪,颇能抓住人物神情,常能称职地完成演出任务。

钱穆坦言:"余学昆曲,较之学校中其他正式课程更用心,更乐学。”只可惜升至四年级上学期时某日嗓音骤哑,之后就改为乐器。当时笛子已有人吹,他就改为箫,“自后遂遇孤寂,辄以箫自遣,其声乌乌然,如别有一境,离躯壳游霄壤间。此后,箫一直陪伴钱穆先生至70岁。

在钱穆众多的著述中,有一本《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其中《略论中国艺术》一文集中体现了他的音乐观。高度评价了音乐在表达人心和文化方面在艺术科别中的最高地位。他说:“诸艺术中,惟立音乐为最切于人生,以其与人心最能直接相通。故音乐不仅能表现其人之个性,而尤能表现时代。


国学大师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香港中文大学前身)。1967年迁居台北,任中国文化学院(今中国文化大学)史学教授。1990年在台北逝世,享年95岁,1992年归葬苏州太湖之滨。

钱穆著述颇丰,专著多达80种以上。他毕生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高举现代新儒家的旗帜,在大陆、香港、台湾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等。此外还有结集出版论文集多种,如《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