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刚过完年,钱包里要么塞满了年终奖,要么就是塞满了过年的红包。这个时候的购物欲望肯定是熊熊燃烧。为了帮大家花掉这些钱,为了给大家提供一些不错的购物参考,我们推荐了一些在 2018 年买到的好物品,包括钱包、显示器支架、耳机、收纳包、扫地机器人、移动电源等。其中有「种草」的物品,也有「拔草」的物品,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建议。
▍@Minja:Tom Bihn Nik’s 极简钱包我一直不喜欢携带钱包。明明在我的生活里,移动支付占了大头,现金用得不多,钱包却要厚厚一块在裤兜里鼓出来,不便携也不雅观。但是完全不带现金和信用卡也不安全,我还是带着少量的应急储备。 考虑到传统钱包使用率和体积不成正比,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寻找一个紧凑的携带方案:
我最后的选择和常见的「皮夹子」又不一样。我看中了 Tom Bihn 的 Nik’s 系列,一套主打极简的钱包。和 moleskine 的口袋笔记本放在一起,Nik’s 小得像一个挂件。 显得娇小的 Nk’s 钱包 Tom Bihn 是一家位于西雅图的背包作坊,产品都以深思熟虑、注重细节著称,常常和 Arcteryx、Osprey 等顶级厂商一起登上各大户外网站的年度榜单(比如这个)。Nik’s 系列据官方自己宣称折腾了一年才发布,总共有 4 个型号,只是口袋数量、材质上有细微差异。它们更像是传统对折式钱包的缩小版,而市面上常见的极简钱包只能算从大钱夹上割下一个口袋,Nik’s 的设计可以说是和大路货们完全相反。 Nik’s 和 TAD 钱包的对比 整个钱包只有 3 只口袋,对于日主要用手机支付的人来说,设计得不多不少:
钱包内部 Nik’s 这套 3口袋的设计,比起 Bellroy 的 SIM 卡槽、Porter 的钥匙扣似乎简陋了很多,但好处就是没有自我限定使用场景。上面只是我的使用习惯,如果有人喜欢其他卡片大小的物品——比如瑞士军刀卡、吸油纸——也可以放进钱包里。 这套钱包还有很多有意思的细节:弹力绑带,防止内容物掉出来;撞色设计,可以自己选择配色;大力马外层,防止撕裂(飞车贼都扯不断的那种);致密的机能面料,抽出钱包时不会把裤袋勾出来(用过 Tough 复古皮钱包、苹果硅胶手机壳的读者,可能就明白什么是「勾裤袋」)……可实际上,官方宣传时主要是卖卖情怀,聊聊设计历程、晒晒客户评价,对于上面那些亮眼的细节,都是一句带过甚至只字未提,很多惊喜都是顾客自己发现的。 Tom Bihn 的产品向来比较难买,这次买 Nik’s 也是一样,第三次补货后我才抢到一只(还不是我最想要的配色),多少也说明国外玩家对它的认可。估计在使用场景有较大变化以前,我会一直携带 Tom Bihn Nik’s 钱包,作为数字生活里的可靠备用。 Herman Miller Flo 显示器支架
很长时间里,显示器支架在我的印象里都极具科幻感。想象一根根机械臂,托着显示器伸到你面前,这种被显示器拥抱的感觉,一定很带感。 被显示器包围的感觉 真正买过几个架子后,我感觉到了一种幻灭,实际拿到手的东西虽然能用,但是总有不如意的地方,安装费劲、调节吃力……转动起来「咔咔」的异响也让它们看上去就像上个世纪的古董。偏偏我写东西时经常站坐交替,每天转动支架时都要忍受螺丝啃咬我用血汗钱买的显示器。 直到我买了一个和显示器一样贵的支架——Herman Miller Flo,我才找到期待已久的科幻感。 挑显示器支架,其实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组装务必简单。试想兴致勃勃等了几天快递,搬上楼后发现还要去楼下超市买起子、配螺丝才能安装,那就非常让人恼火了。Flo 是夹持式的,免打孔,所以也就不需要电钻和螺丝刀,只靠两把随附的扳手就能完成组装。 刚才夸的是 Flo配件精简,此外,安装步骤简单也很重要。一般来说,显示器支架都分为和桌面连接的底座、可伸缩的机械臂以及和显示器连接的卡扣 3 部分。传统的支架,要把 3 个部分拼在一起、再整个装到桌子上,全程手托肩膀靠,比较吃力;而 Herman Miller 则将 3 个部件分开,从下至上上分开拼装——至于最重的显示器,可以留到最后轻轻卡到卡扣上,一个人也忙得过来。 Flo 安装更简单 美中不足的是,Herman Miller 的支架拆卸起来并不方便。由于连接处有倒扣和密封圈,想拆开就得受累多花力气了。所以组装方便主要指的是第一次,以后想给支架挪个位置,Flo 对比普通支架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如果你力气比较小、拔不开各个部件,那还是要找人帮忙。落到独居青年身上,估计回请一顿饭少不了。 再说说显示器支架最核心的功能:支撑。可能有人觉得,支架嘛,只要能牢牢把显示器支撑起来就好了。其实支撑是只是非常基础的功能,基本上分不出好坏。静的不行,就要用动的:左右转一转,Flo 调节起来足够「跟手」,手移到哪,显示器就跟到哪;上下动一动,Flo 能保持显示器直上直下,不用单独调节角度。这才是机械臂该有的样子。 直上直下,才是机械臂的正常水平 这种使用效果,要归功 Flo 的机械臂。不难想象,如果机械臂力道大了,显示器一拨就会弹回去,压根调不到想要的位置;力道若是小了,显示器撑不住半夜狠狠砸下来,损失可就惨重。Herman Miller 聪明的地方在于提供了自定义的机械臂调节器,可以根据显示器重量把弹簧力度调到适中,牢牢支撑显示器的同时,保证了调节的顺畅。显示器前后、上下、左右动,或者切换成 90 度垂直摆放,单手就能完成,不回弹、不吃力。 有意思的是,机械臂的调节器还带刻度表,到底还能旋几圈一目了然,调好丢那儿力度也不会自己乱变。 力度可以记忆 Flo 的爽,不仅仅体现在手感上,更关键的是,它让我再也不用站起来调节显示器。有时工作累了,我只想躺下去、伸个懒腰,然后仰着看会儿网页;这时只消用手轻轻一勾显示器下边缘,屏幕就跟着我一起躺下去了。站立办公时也一样,手指一带,屏幕就起来了,不用猫着腰扳上天半。以前的支架,只是把显示器垫高了几寸,而 Herman Miller 则直接把使用场景往外延了好几圈, 以一个显示器支架而言,Herman Miller 在组装和使用方面已经让我非常满意;在这之外,Flo 还相当美观。美观,原本不是我挑支架时会考虑的因素,毕竟支架常年藏在显示器后面,基本看不到。但是 Flo 仍然在外形下了功夫,整体是利落的圆柱造型,内部镂空,可以藏线,安装好后看起来很干练。 很少有线露在外面 如果在开放空间工作,Herman Miller Flo 几乎可以作为一件装饰品。即使我现在把它靠着窗户摆放,只有每天开窗换气的时候才能瞥见几眼,但只要看到它,同样让人心情愉悦。 上面就是我的一些个人体验,以后有机会的话,还会和大家分享更深度的测评。 ▍@清越千千:「互联网不知名败家博主」的 2018 年好物推荐文刀和我提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正在登机口排队,在机场广播的嘈杂里和人群熙熙攘攘的推搡下我完全想不起自己能写什么。但本着自己「互联网不知名败家博主」招牌不能砸的前提,还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然后就陷入了漫长的思考期。 老实说或许因为前几年用力颇猛,最近在消费层面上能够让我怦然心动的物件已经越来越少了。但如果要让我推荐自己的值得买清单,又恰逢春节外出旅行时节,那么「即使有些累赘也要在自己的行李箱里有一席之地」的物品应该是我自己的真爱无疑了吧。 Bose Sleepbuds 睡眠豆把它放在第一个肯定和我昨晚睡了个好觉有关。 Bose 这款睡眠豆其实是在「鸡肋」和「珍宝」之间左右摇摆。同样是睡眠,晚上在自己家里万籁俱寂其实并不太需要,但中午在办公室午休的时候键盘声呼噜声说话声声声入耳,用起来简直要对 Bose 顶礼膜拜。而昨晚临时入住了一间隔音很差的临街酒店,睡眠豆成功让我一夜无梦,精神抖擞地今天去爬山。 Bose Sleepbuds 睡眠豆 睡眠豆是一款纯粹到单一的产品,除了能拿来辅助睡眠别无他用。但我对「专注做好一件事」的东西和人都很没有抵抗力。但这款产品其实很难卖「安利」,因为个人的睡眠质量和周遭环境状况是很私密的,而且个人耳道对于这种耳塞是否会有强烈的异物感也是因人而异的,另外就是价格实在谈不上美好。所以就进入了很合我胃口但我并不会建议他人购买的队列。 怎么说,也算是年度爱用品私藏款了。 Incase Nylon 数码收纳包前几天在整理行李的时候我在微博上热烈地安利了它一回,它也经历了四五次和我一起出门的考验。 出现在苹果官网的第三方配件就算没有自己出品的那么严丝合缝,一般也不会差,这个 Incase Nylon 收纳包就是如此。虽然其貌不扬,但说是适用于 iPhone 和 Apple Watch,就真的是给 Apple 用户量体裁衣,基本上相关配件都能找到合适的分隔各安方位,有些内衬还是绒面或是软网材质,即使是设备本身放进去也不用担心摩擦磕碰造成损伤。 Incase Nylon 数码收纳包 官方配图的用法比较铺张,两个祖传 5V 1A 充电头,线缆很少。事实上这个收纳包尺寸和 Nintendo Switch 差不多,不过隔层很多,功能性很强,充分利用起来完全可以满足需要带不少电子设备的长时间在外需求。 包本身做工不错,走线啊材质啊都可以,尼龙多少也防点水,自重很轻。基本除了价格稍高之外就是非常完美的苹果用户收纳包了。 Thinkplus 口红电源市面上的快充协议除了 QC、PD 这类通用的之外,各家都在憋着劲儿地想做自己的独占科技,比如 VOOC、Super VOOC 之类,如此种种不一而足。随着常用的数码产品接口日趋 Type-C 化,找到适配自己常用产品的快充充电头真的有点难。 Thinkplus 口红电源就是我最近发现的一块瑰宝。我喜欢它到什么程度呢?买了个白色的被家人盯上了,于是又买了个黑的(什么?听说最近还出了个红的?)。 口红电源身形娇小能量巨大,采用 PD 协议,最高支持 65W(MacBook 用户喜极而泣),还支持 45W(Nintendo Switch 用户热泪盈眶)、27W(iPad Pro 用户面露喜色)、18W(iPhone 用户心情愉悦),对于浸淫苹果生态圈的用户来说,基本算是开了外挂。虽然只是单口,但胜在速度快且适配广,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越货的必备良品。 Thinkplus 口红电源 ▍@文刀漢三:米家扫地机器人,不需要动手就能维护基本清洁想买扫地机器人有一段时间了,但一直在犹豫。一方面是对扫地机器人的清扫效果半信半疑,不知道能否扫得干净。另一方面是,很多比较好的款式动辄就 4、5 千,没有狠下心来入手。 后来,在社交网络上不断看到有人推荐米家扫地机器人。包括一直被戏称为「小米头号黑粉」的 @性感玉米,也在微博上对米家扫地机器人表示推荐:
简单来说,米家扫地机器人最大的优点就是便宜,并且还拥有不错的清扫能力和寻路能力,以及智能控制。这款设备时不时会有折扣,我正好碰上了双 11 降价,所以就入手了。 米家扫地机器人 需要说明的是,我买的是第一代米家扫地机器人。这款产品后来出了第二代,名字改成了「石头扫地机器人」。主要增加了拖地功能和地毯增强模式,以及升级了过坎(跨越障碍)的能力。 由于我刚好不需要扫地机器人上地毯(我家的地毯都是需要脱鞋上的),所以这个缺点在我这儿刚好变成了优点。拖地功能我又觉得实用性一般,比如拖布面积太小,需要一直清洗拖布。所以我就选择了价格更加便宜的第一代扫地机器人。 买了扫地机器人后,最明显的感受就是家里的清洁节奏从「日常扫地 + 日常拖地 + 定期大扫除」变成了「频率降低的日常拖地 + 定期大扫除」。扫地机器人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动手,就能保持地板每天基本的清洁。扫地机器人每天都会定时帮我扫一遍,家里的中心范围基本没有什么灰尘。灰尘一少,拖地的频率也不需要那么高。 在这之前,我家里只有一台戴森的吸尘器。每次扫地都是用它来吸尘。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定期大扫除才需要用到的工具。我一般只用它来吸一些扫地机器人到不了的边边角角,以及桌面、窗台这些位置。 经常有人问,扫地机器人和吸尘器应该怎么选?在我看来,最优的解法是两者一起搭配。但如果要选一样,我会建议先选吸尘器。因为吸尘器的能力范围更大,可以同时胜任日常扫地和大扫除这样的工作,并且清洁能力也比扫地机器人更强。扫地机器人的好处是不需要动手就能保证家里最基本的日常清洁,但如果要彻底打扫干净,最终还是得借助其它工具。 ▍@子不语:99 元的 QCY 蓝牙无线耳机注:接下来要介绍的这款产品,主要针对因为还在等待 AirPods 2,而一直还在使用有线耳机的人。如果你已经在用 AirPods 或者任何无线蓝牙耳机,对你的参考价值不大。 一直传言 AirPods 2 要出了,结果一直没等到。因为不想有 49 年加入国军的风险,去年的双 11 就看了下有什么便宜点的无线耳机,先买来用着。 最开始在淘宝上随便瞎逛逛,发现各种高仿 AirPods 的山寨耳机,突然间解开了我心中长久以来的谜团:在地铁上,为什么有些人的 AirPods 看起来就是大一圈 🌚。另外就是华为和小米也有出 FreeBuds、FlyPods 之类的耳机,但价格也不便宜,都可以买一只 AirPod 了。 淘宝上有许多高仿 AirPods 的山寨耳机 后来双 11 当天,在淘宝的某个榜单上看到了这款:QCY T1 青春版。看了下销量和评价都还不错,造型虽然比较丑,但好歹不山寨,而且才 99 元,就直接下单了。 QCY 无线耳机的实拍图 具体的参数就不多介绍了,蓝牙 5.0、4 小时续航……反正看商品详情里面都有,我就主要说说具体的使用感受。 因为我主要使用耳机的场景,是在每天两个小时的通勤路上用来听播客的,几乎不听音乐,也不用来打电话、玩游戏,所以对音质、音画同步之类的没有太多要求。 最大的感触就是,爽。当然,这种爽是相比于有线耳机的。在以前早上出门的时候,从包里翻出来耳机,线总是缠在一起,本来上班就来不及了,这时候就更烦了。佩戴的时候也是,夏天穿得少的时候,总觉得一根线晃档着很烦;冬天穿得多的时候,把线塞到大衣下面,又总是在拿手机的时候拉扯到。 现在,这个 99 元的无线耳机,虽然没有 AirPods 的精美动画,但基本上拿出盒子,就能秒连上手机。虽然价格才是 AirPods 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却带来了从有线到无线最核心的体验变化。 再说一个不知道算不算黑的点:这几个月用下来,出现过三四次这样的情况——当我在切换播客时,新切入的内容会双耳不同步,大概有 0.1 秒左右的延迟吧。这就造就了一种很神奇的体验,原来在地铁上人多的时候,特别是到站上下车的时候,因为周边比较嘈杂,往往人会分神,播客听着听着就不知道自己听到了哪。现在好了,因为双耳有 0.1 秒左右的延迟,几乎不影响理解,但双耳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回响效果,同样的音量,感觉声音更大了,内容也听得更专注了,记忆也更深刻了 🌚。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找到办法,能稳定地通过某些操作,复出现这样的延迟效果,不然这真的要成为听播客神器了。 总之,如果你因为还在等待 AirPods 2,而一直还在使用有线耳机,真的推荐你先入手个 99 元的 QCY 无线耳机,感受一下从有线到无线时代,体验的巨大飞跃。 ▍@沨沄极客:2018 面世的 QLC 颗粒 SSD,是未来低价硬盘的发展方向除了那些光鲜亮丽、上手即用的硬件设备之外,2018 年也诞生了一些有看头的电脑配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 QLC 颗粒的固态硬盘(SSD)。 低价 SSD 的春天当我们选购一块 SSD 时,最关注的往往是表面上的数据:价格、容量、读写速度、寿命。还需要根据 SATA、M.2 这些接口类型选择适合自己的版本。 售价和评价数量 我在京东上选择了几块广受好评的大厂 512/500 GB m.2 接口的 SSD,分别采用的是 MLC、MLC、TLC、QLC 闪存颗粒。从累计评论和售价中可以发现,目前最受欢迎的是 TLC,而采用 QLC 的 SSD 售价为 549 元,只有高端产品约 1/3 的价格。样本容量较小,但足以说明 QLC 巨大的价格优势。 相信许多人有这样的疑惑:「为何在同样容量下,有的 SSD 售价只要几百元,有的却高达上千?」「不同价位的 SSD 究竟有什么区别?」「在手头拮据的情况下,选购一款低价 SSD 究竟靠不靠谱?」 其实,影响 SSD 价格和读写速度的主要原因就是闪存颗粒。官方标注的连续读写速度中,它们也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异,但都远高于传统机械硬盘。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以 QLC 闪存颗粒为主的低价固态硬盘的优势,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读写速度差异 QLC 的概念并不新鲜,早在 2015 年就被作为概念提出。在 2017 年 8 月左右,东芝在发布会上讨论了 QLC,引起了行业内的关注和讨论,但此时在市面上仍然买不到大众消费级别的 QLC SSD。在 2018 年年中,英特尔推出了第一款采用 QLC 颗粒的 NVMe SSD(660P),这标志着第一款消费级 QLC 硬盘的诞生。可以称得上是 2018 年才面世的新玩意儿。 这类新产品通常要经历多个阶段的改进才能正式推向市场。现在市面上英特尔、三星这些大厂推出了为数不多的几款 QLC 试水硬盘,大家对其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但我相信 QLC 硬盘将成为未来低价硬盘的发展趋势。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 QLC SSD。 QLC 颗粒是什么?在讲 QLC 之前,我们要先理解「闪存颗粒」是什么。SSD 本质上是由许多闪存颗粒组成的,目前有四种闪存颗粒:SLC、MLC、TLC、QLC。
四种闪存颗粒原理示意图 除了简单划分闪存颗粒之外,影响硬盘性能的还有主控等其他因素,与 NAND 芯片也有关系。在全部采用 2D NAND 的情况下,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SLC > MLC > TLC > QLC。而如今许多 TLC 硬盘采用了 3D NAND 的技术,可以让 TLC 和 QLC 大幅提升性能,实现 3D QLC ≈ 3D TLC ≈ 2D MLC,也让 QLC 提升了擦写寿命(网传 QLC 擦写寿命 100 次多是早期误传)。这种环境为讨论 QLC 硬盘提供了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擦写寿命(P/E 次数)并不是指读写次数。读取数据不影响硬盘寿命,只有写入数据才算擦除。比如我们说一块 512 GB QLC 颗粒 SSD 有大约 1000 次擦写次数,你需要写入 512 GB × 1000 = 512 TB 的数据,才可能达到寿命的理论值。即便你每天往里写满 512 GB 数据,这块硬盘也能用 3 年多。更何况这种理论强度远超常规使用,谁会没事在硬盘之间互相拷贝 TB 级别的文件呢?一块 SSD 正常使用 5 年以上一般是没有问题的。 这就有点像小学里的橡皮擦,大多数都是因意外损坏,很少有寿终正寝的。再加上像英特尔这类大厂通常会提供五年质保,所以对一般消费者而言,并不需要十分担心 SSD 的擦写寿命。 最终的结论是:QLC 颗粒在寿命不输给 TLC 的同时,带来了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容量。但可靠性尚未得到检验。 QLC 的价格优势,以及最大弱点我们前面提到,QLC 的价格是它的最大优势。 关注硬盘市场的读者会发现,在经历了 2016 年的内存、闪存的大幅涨价后,在这两年内 SSD 的价格都在逐步下降。 在这两年间 TLC 颗粒技术变得更加成熟,一些原本采用 MLC 颗粒的 SSD 被悄然换成了 TLC 颗粒。一些硬盘详细信息页甚至不再标注颗粒类型,进一步模糊了不同颗粒的界限。实际上仍然没有达到 2016 年之前的价格。尽管大家都知道 SLC 是最好的颗粒,但高昂的价格让它叫好不叫座,如果不能有效降低价位,那它注定只能成为高端用户和企业级的宠儿。 SSD 中的高端产品价格不菲 此时 QLC 的低价优势在价格虚高的环境下显得更为明显。原本需要 2 元/GB 才能拿下的 MLC SSD,被消费级的 TLC 和 QLC SSD 进一步降低了售价,来到了 1 元/GB 的价位。这个价格与目前 0.5 元/GB 的机械硬盘相比已经非常诱人了,要知道,目前可以买到的两款 QLC SSD(分别出自三星和英特尔)SATA 接口可以达到 540 MB/s 和 520 MB/s,NVMe 可以达到 1800 MB/s 和 1100 MB/s,绝不会输给大多数 TLC SSD。 在 2017 年,TLC SSD 的出货比重接近 75%,已经说明了消费者有多偏爱低价 SSD。在可预见的将来,QLC 将会获得更多厂商的关注。 不过在价格之外,QLC 的可靠性尚未经过时间的检验,成为了目前的最大弱点。 硬盘是存储数据的硬件,有别于显卡、CPU,损坏的同时会造成数据的灭失。很多时候硬盘内存储的数据价值远超硬盘本身。 如果 QLC 不能解决读写次数、可靠性低、降速等问题,即使价格降的更低,它依然是一个糟糕的选择。这不是厂商提供五年质保就能解决的,需要经过用户和时间的检验,来获得更好的口碑。才能让这类产品获得更好的市场。 翻车典范还是未来趋势?尽管 QLC 在许多地方被喷成「除了便宜一无是处」,但入手之后「真香」的用户也不在少数。如果用于存储一些低价值、不重要、可恢复的数据——比如游戏玩家希望有一块 SSD 获得更快的载入速度。那对于特定群体而言,QLC 当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我们可以发现,在 SSD 自诞生之初就面临的问题,时至今日也没能彻底解决。 在各种社区平台中,大家对硬盘的吐槽集中在「损坏、掉速」上,这不仅仅是 QLC 面临的问题,所有的 SSD 都会遇到。 只不过是 QLC 尚未获得消费者信任,「损坏的 SSD 恰好是 QLC 颗粒」引起了更大的波澜而已。 QLC 目前的技术尚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研究的深入,预测 2019 年会有更多的厂商推出采用 QLC 颗粒的 SSD,有了大厂做先锋,国产 SSD 厂商自然会跟进价格更加低廉的 QLC SSD 与之竞争,这势必进一步压低 SSD 的售价。如果 QLC 能够在近几年内实现普及,那以往「要速度上 SSD,要容量买 HDD」的说法不再,实现「我全都要」也指日可待,机械硬盘的生存空间将会被低价固态硬盘进一步压缩。 毕竟有谁不喜欢便宜又好用的东西呢? 总结一下,QLC 在诞生之初就是奔着「物美价廉」去的。价廉已经做到了,物美仍需检验。 可以预见的是,在 2019 年会有更多的 QLC SSD 推出,与 TLC 一同占据 SSD 的低端市场,成为未来低价硬盘的首要发展方向。 |
|
来自: alayavijnana > 《生活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