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张图,你能读懂琼州府城老街巷的历史

 南山梵境 2019-02-13

元宵节府城换花节要到了,府城的老街巷已经张灯结彩,正在静静等待狂欢的到来。一大波游人将涌入这些街巷,那问题来了,对于那些故事满满的府城老街巷,你知道她们的历史吗?


要了解府城的老街巷,我们得先说说古时的琼州府。琼州府城始建于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明朝朱元璋时期在原址上进行了扩建,开设有三座城门:东门“朝阳门”,西门“顺化门”,南门“靖南门”(三座城门在明成化九年(1473年)曾重命名为:东门“体仁门”,西门“归义门”,南门“定海门”),府衙设置在城池的北中部,即现在的政府大院的宿舍和琼山中学。


有了城池,就会形成官府办公、居民居住、商贸、讲学的中心,慢慢地便发展形成繁华的街巷。琼州府城形成了以连接东西两门的府前街(现文庄路)和镇台前街(现忠介路)为主干的“七井八巷十三街”的格局。到民国时期(约1926年),府城扩建街道,城墙被被拆除,没有了城墙的阻隔,逐渐发展成贯通城外的街巷。城内的街巷在时间的沉淀中散发着古朴的魅力。


了解了琼州府城的历史,我们还需要一张地图,才能把握住方位。


这是明代琼州府城的地图




这是清末琼州府城的地图



根据文献上的古地图,现存的街道,以及前人的考证,海南人文地理(微信号:hndili)在今天的卫星地图上大略画出古琼州府的地图。(说明:此图古城的范围和街道为大致的位置,并非精确的位置,目的是帮助大家读懂府城老街道的历史)。

(点击图片可放大)


有了这张图,我们就能读懂琼州府城老街巷的历史了。



核心街道

不管是历朝历代,任何城市,政府机关的驻地前边便会形成这个城市的主干道,琼州府城也不例外。



文庄路

文庄路原址是府前街,明朝时期此处是琼州府衙、府学宫所在地,琼州府首脑就在这里,府署门前大街就称为府前街。清代,府衙改为道台衙,府前街也改称道前大街。1925年府城扩建古道时,命名为文庄路,以纪念明代的府城名人,官至文渊阁大学士的丘濬(谥号文庄)。



忠介路

忠介路原址是镇台前街,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清朝时叫镇台前街,因此处是清代镇台所在地,故取名镇台前街。1926年扩建道路,命名为忠介路,以纪念府城名人南海青天海瑞(谥号忠介)。


(2016)


中山北路

古时中山北路分为两条街道,一条叫北帝街,南起镇台前街(忠介路)东口,北到镇武楼(原琼山影剧院处),一条叫丁字街,北起忠介路口,南经琼台书院门口至万寿宫路口。中间处向东接连文庄路,形成丁字形,故称丁字街。民国时府城街道改建,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取名中山路。如果说府前街和镇台前街是东西向的主干道,那么北帝街和丁字街便是南北方向的主干道。


城门街道

古城四周都是城墙,只有几个城门出入,占据着交通要道和人流量的优势,城门周边便会发展成繁华的街巷。



北胜街

北胜街:北胜街在城外,是出小北门通往海口及琼州海峡的道路。明代时,常有倭寇、海盗上岛掠夺,守城官兵多次出城击退海盗,从此街得胜归来,这条街也就被称为北胜街。北胜街是一条连接海口所城古老而繁忙的交通要道,居民们用独轮车装运货物浩浩荡荡行进在北胜街的石板路上运往海边渡口,一副繁忙的景象。琼台驿站迁建在此附近,北胜街也是快递与官员迎来送往的官道。




绣衣坊

绣衣坊:绣衣坊原叫北门街,古时位于府城大西门外,毗邻小北门, 俗称北门街。据说明清时期,小北门一带文士聚居,街坊大多以出售刺绣、缝制生员、秀才的服饰为主,形成了绣衣专业街,被称为“绣衣坊”。


马鞍街

马鞍街:马鞍街位于府城大西城门外的月城内,是出入城内外的必经之道。相传琼州官衙内有大量马匹,都集中由兵丁从此道牵到城南郊外饮水和洗涮,逐渐发展成为出售马鞍、马蹬等各种马具的商品街,民众便称之为马鞍街。此街北段称为金鞍街,南段称为银鞍街。洗马的地方也踏出了一条路叫洗马桥路。


靖南街

靖南街:靖南街因靠近南门靖南门而得名。早时曾有刻有“靖南街”和 “瑞毓人文”两座石匾立于街门口,后来街门被毁了。


鼓楼街

鼓楼街:鼓楼街原叫做南门街,是通往南门靖南门的主要街道。后因街道改从鼓楼石拱门下通过,于是被称为鼓楼街。至今,鼓楼依旧屹立在鼓楼街之上。


东门里

东门里:东门街是通往东门朝阳门的街道,是从东门进城必经之路,早期是泥沙路,两旁少有住户。后来周边人口增多了,形成集市,称为东门里。

达士巷

多位琼州名士多居此地


其他街巷

每一条街巷的的名字都有一个动人的典故,每一条街巷都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县前街和县后街

县前街和县后街:琼山县旧县衙在现在的琼山青少年宫内,衙前和衙后分别形成了两条街道,一条叫县后街,一条叫县前街。县前街向南通向万寿宫(今火雷庙处),是官员和民众到万寿宫庆祝皇帝生辰的必经之路。


关帝巷

关帝巷:关帝巷从府前街(文庄路)通往府城的制高点抱珥山, 明弘治初年,海南卫官兵将元时建在琼州军民安抚司之东,在今琼山中学院内的关羽庙迁建于此,后环山筑台,称琼台。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海南卫指挥使杨义在这里建造一座“琼台福地坊”故名“琼台福地”,遗址原建有关帝庙、圣母祠、文昌阁及东西廊庑等古建筑。

 


达士巷

达士巷:达士巷是目前府城唯一一条保留下来的古代青石板路。因为很多海南历史名人,如明代进士,被称为岭南巨儒的钟芳、海瑞的老师郑廷鹄,清代进士,《四库全书》副总编吴典,晚清著名学者王国宪聚居在此,而被称为达士巷。


尚书街

尚书街:明万历年间,琼州地方官员在此为定安人南京礼部尚书王宏海立“学士尚书坊”,街名便称为尚书街。。


打铁巷

打铁巷:相传清朝时期,巷里有几家专门制作家庭用品或金银首饰的铁器作坊,打铁的声音传遍巷里,所以人们把此称为打铁巷。


仁和坊

仁和坊:以“仁爱和气”之意而取名,这条巷道是府城最弯曲的小巷,现在很不好找到,巷里有一口有名的古井叫丹霞井,坊间传说:“吃了丹霞水,有福有禄寿命长”。


少史巷

少史巷:相传有一户当过少史官职的人家定居在此,保持着少史官的遗风,所以被称为少史巷。少史巷名字看起来很文化,但用海南话读起来却成了“臭屎巷”,很难听。


草芽巷

草芽巷:草芽巷沿着西城墙而建,相传由于此处原是长满青草之地,人们把草割来喂马后,又长出新的草芽,人们便将此巷称为草芽巷,寓意常青永春。


海南人文地理微信号
hndili
海南历史文化知识的搬运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