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捷智 大宋乾元元年二月(1022年),皇帝宋真宗已进入弥留之际。 整个内宫一片肃杀萧然之气。 太监、宫女走路小心,端水担心,打个照面对上个眼都是战战兢兢。 内阁正副宰相按惯例,都在内宫值班。 定下了两条规矩, 第一:皇太子要在; 第二:闲杂人等不能在。 但是,几天前,真宗皇帝的亲弟弟,号称“八贤王”的赵元俨进宫来看望哥哥,就住下不走了。 时不时去看一看,向太医打听皇上的病情怎么样了。 这个八贤王长得国字脸,气宇轩昂,从来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气势,讲起话来,中气十足,看起来好一副刚正不阿的面象。 所有的大臣见了他都客客气气,恭敬无比。 现在赖在宫里不走,这可如何是好? 真宗皇帝原来的几个皇子夭折了,最后一个儿子虽才十岁出头,可早就已是定下来的皇位继承人,这个八叔叔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住下了不走,会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 皇宫内所有的人都急成一团,可人家可是堂堂正正的皇弟,哪有人敢去向他问个半句? 宰相李迪坐在桌子边,心急如焚。 手中提着一只笔,在一张纸上乱写。 正写间,余光瞥见一个宦官端着一盛着热水的金盆子走过房前,李迪心中不解,叫下宦官问道:“这是什么?你要拿哪里去?” 小宦官急忙过来汇报:这个是八王爷要的热水。 李迪眉头一皱,提起蘸满浓墨的笔来,就往金盆里搅。 一直搅到整盆水已经黑的看不见底才停下手来,也不顾宦官讶异的表情和哆嗦的手,沉声道:“端过去。” 这八贤王在屋内看着这一大盆热气腾腾,黑不隆冬的水,不禁心悸起来,脑海中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各种宫变、谋略、刺客、诡计风起云涌,回过神来冷汗已经浸透了内裳。 他急忙站起身来,大步向宫门外走去。 连招呼都没和宫内人打一声,一路快走到宫门口带上自己的随从,马不停蹄地打道回府了。 次日真宗瞑目归天。 十二岁皇太子在灵柩前继承皇位,是为仁宗。 皇太后刘娥垂帘听政,权力顺利过渡,安全对接。 2、相才 景德二年(1005)年,34岁的李迪高中进士,状元及第。 光宗耀祖,荣耀八方。 早在李迪在乡间苦读之际,他带着文章拜访一代奇才文章大家柳开。柳老师是狂傲之士,自称“师孔子而友孟轲,齐杨雄而肩韩愈。” 目无余子。 独独对李迪青眼有加,表扬道:“这小子有栋梁之才。” 李迪很明白状元在民众中是偶像,在朝堂中未必算得上根葱这个道理。 相当低调,从基层开始工作,一步步走上重要岗位。 后来他当了宰相,有个状元来拜见,名片上写:新科状元王某。 李迪把他叫来:现在朝廷已任命你为科长,你就是王科长,不是王状元了。明白了吗?不要老把状元这个事挂在嘴边,怕别人不知道。你是留学剑桥,真的每回和别人谈话,都要来一句:“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 这就是李迪的平民思想、务实作风。 在财政部(三司)任部长,发现财政亏空很大,又碰上大灾年。 宋真宗也急了。 问李迪:“这个怎么办?”李迪建议把内藏库的钱调出来用,以解燃眉之急。 所谓内藏库就是皇家的钱库,也是平时准备应对紧急情况的储蓄。 真宗同意:“朕要出几百万金帛借给三司。” 李迪笑道:“天子的财产就是国家的财产,分什么内外嘛!陛下您直接说赏赐给三司不就行了,不要讲借字。” 真宗高兴极了,老李你讲的很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李迪见高帽起了作用,趁机再进一言: 陛下您近年来东封西祀,开路砍树,兴建行宫,耗费是不是大了? 今后这样行不行,只要把驿站或州府修改装修一下充当行宫? 真宗兴冲冲地,全部同意。 这种能让皇帝愉快地通过他不愿意做的事情,举重若轻的理事水平,就见出功力来。 大中祥符九年(1016),吐番李立遵率三万大军入侵陇西。 边防司令曹玮连连上书,要求朝廷增兵陇西。 真宗和李迪商量:“我看这个曹玮老是请求增兵,胆子太小了!是不是把他换了,你看谁可以替代他?” 李迪说:“李立遵早晚就要进犯,增兵备敌,这个不是胆怯。曹将军知兵善战,没有人可以替代的。” 真宗这才定下心来,不动。 不久边关来报,曹玮出秦州迎战李立遵。 真宗又问:“老李啊,你看这一战怎么样?” 李迪说:“必胜!” 几天后,捷报传来,曹玮在三都谷大败李立遵,斩首上万级,一举击溃了吐番联盟。 把真宗高兴地跳起来,问李迪你怎么判定曹玮必胜? 李迪说:“李立遵扬言数日后拿下秦州将士们大会餐!用以激怒曹玮,曹将军不理他。按兵不动,等着敌人上门,这是以逸待劳的战略。我就从这一点就看出他会取胜。” 真宗大为刮目相看,这老李真是大才。 丁谓 3、斗争暗流 真宗后期的政治斗争,主要两个派系,寇准派和丁谓派。 真宗本人身体渐渐吃不消,不少政务是由皇后刘娥处理。 寇准派准备来个“太子监国”——让真宗当太上皇,用太子的名义把权力从皇后手上抢回来。 不料保密不严,还是让丁谓派得知,抢先动手,把寇准派打倒。 老寇准也被流放到广东雷州。 其中太监周怀政棋走险招,想来个刺刀见红,杀丁谓立仁宗,反而着了丁谓的套,拿住斩首。 真宗也怒了,老子还没死呢,你们搞什么“太子监国”! 下令追究下去,都是谁出力出谋,太子有没有参与这事? 要一查到底! 危机就在前面,李迪找个机会和真宗单独相处,轻描淡写地说:“陛下您有几个儿子,经得起这么折腾?”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真宗省悟过来,现在唯一的儿子就是国家的未来,还计较这些? 急忙停止扩大追查行动。 真宗有意让李迪接替寇准的空缺,李迪坚决不干,直接表明:我本来就和寇准是一伙的,从来和丁谓合不来,我也反对刘皇后过渡参与朝政。 言语冲突越来越严厉,真宗越来越糊涂了,丁谓下狠手,把李迪贬到郓州。 下令郓州监察紧盯李迪的举动,随时上报,是要落井下石的节奏。 幸好公道在人心,大家还是比较照顾李迪。 有人为此不平,问丁谓:“您这样整李老,不怕天下人的议论吗?” 丁谓冷笑道:“这有什么?以后最多就是那些呆书生写上一句'天下惜之’罢了!” 丁谓专权,狠狠打击异已分子“朝中正人为之一空”。 寇准、李迪都差点被整死。 但丁谓过于贪图权力,终于激怒了刘皇后,也被打倒,丁谓派全部被贬。 李迪重新回到中央。 少年皇太子顺利登上皇位,实际由刘皇后掌权。 她直接对李迪说:“李相公,以前你老是反对我干预国家大事。是不是太过分了嘛!今天你看我保着小皇帝治理国家,你看怎么样呢?” 这话问得相当地有分量。 李迪不亢不卑道:“臣受先帝的大恩,愿意以死报效国家。如今看到当今皇上,神圣英明,真是臣民们的福气。小臣没想到皇太后您的品德,是如此的高尚啊!” 一番话刘太后听得很高兴。 当然为了朝政,不可能和以前反对自己的实力派大臣们全部绝交,刘娥太后和李迪等大臣算是和解共处。 一起辅佐年少的宋仁宗。 4、遗直碑 李迪的工作效率这么高,和平常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有关。 吐番入侵,真宗问他可以派哪里的兵将支援? 李迪说,我以前在陕西工作时,有个笔记本,我去拿来讲给陛下听。拿到笔记,一目了然地标记某处有多少驻军,多少是步兵,多少是骑兵等等。 李迪说只要留下多少人驻守,其他都可以发往前线。 真宗大为叹息:“老李啊,你就是我身边的廉颇李牧哟!” 刘太后去世后,李迪第二次入内阁为副相。 但他不喜欢正相吕夷简的精明机巧,再一次明确表示不和老吕同朝为官!——和当年怼丁谓一个样。 于是到兖州工作,表示愿意就近到泰山替仁宗皇帝祈求子嗣。 仁宗也老是生不出儿子来。 倒是仁宗皇帝明白老李的脾气,直接说:“祈祷神仙这种事,不要叫李迪去做。如果是探访民间的疾苦所在,这才是李迪喜欢做的事。” 庆历七年,七十七岁的李迪去世。 仁宗为他题墓碑:遗直之碑。 是古代纯朴遗风下的正直之士之典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