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苎溪河,童年,夏天

 陆安桥1871 2019-02-14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这诗句本是描绘西湖的平湖秋月的,但每当我念到这首诗时,心中总会不由的勾起对苎溪河、陆安桥的思念。它虽没有西湖那样幽静舒缓,它虽没有断桥那样美丽传说。但在我心中,苎溪河、陆安桥是最美、最亲切的地方。

  苎溪河在我的记忆里总是永远泛着清波,就像是母亲慈爱的酒窝。小河的流水养育了我们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她纯净而温柔,她宽厚而慈祥。夏日当你光着脚丫踩着柔软的沙滩趟过小河的时候,那滑过肌肤的决不是清凉的河水,而是我记忆中那妈妈温柔的手掌。清晨每当我们背起小书包去上学的时候,小河会为我们送来沁人心脾的清风,吹得我们的心都柔柔的。这时一张金黄的“大红脸”从东边的山岗上冉冉升起,为大地唤醒了勃勃生机。

  苎溪河、陆安桥陪伴我度过了童年的时光,它给我带来了精彩而美好的回忆。苎溪河,原名汜溪,唐、宋始名苎溪。以溪旁土肥种苎麻得名。发源于铁峰山南麓。经分水、李河、高梁、沙河,横穿万州老城的三马路(右岸)、民主路(左岸)、胜利路(右岸),于南门口处注入长江,全长30.6公里。苎溪河岸历来是万县通往省城--成都的古驿道,古时有“接官厅”、“西溪铺”、“高梁铺”、“佛寺(福世)铺”、“高山铺”、“三正铺”等驿道名称,至今还是村民们习惯称呼的地名。

  在古代,万(县)开(县)古道经瀼渡桥过河。但一遇涨洪水,古道上来往的客商和市民就无法通行,洪期只能靠联舟结筏拉绳过河。清同治十年(1871年),职员余茂林耗五千银元独自捐修。用国内外尚存罕见的糯米石灰浆砌,为石砌阶梯单孔石砌拱桥。长、宽、高及外观近似万州桥。建成后,四川学政夏子锡来万踩桥,并题名“陆安”,因此而得名。并奖给余茂林“从善如流”四字匾额一个。陆安桥便成为了万开古道上的重要步行通道。对陆家街的繁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苎溪河、陆安桥、黄桷树、吊脚楼、沙滩岛在我的记忆中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夏天的苎溪河不宽也不深,但河水却晶莹透明,伫立在瀼渡桥上一眼便能看到河水下面的粒粒沙子。水中时有群群的鱼儿,或慢慢地游荡在你面前,或从你面前疾驰而去,也有的会突然地跃出水面,在水面上划下一道又一道的涟漪。连接天德门(右岸)与陆家街(左岸)之间的瀼渡桥,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约1740)建成的一座近百米长、近三米宽的平石桥。由每三米有一石墩,共八个石墩搭建而成。桥右岸是用约三十米高的石坎和石梯,中间是沙滩,在平桥的河洞里形成的潭水,“一洞”最深,人站不起,“二洞”一人深,“三洞”齐人之腰。毎到夏天下河洗澡的人有一两百人之多。胆大的娃儿,常把“一洞”当跳台,像飞雁啄水,猛栽下去。也有技术孬的,只跳个“冰棍”。但到了冬天,此处就只见洗衣服的大妈和姑娘了。河中间是一片沙滩,苎溪河流经瀼渡桥上游四五百米处因河道转弯,河水自然分成左右两边,形成一个长二三百米、宽七八十米的沙滩岛。沙滩岛也是我们小伙伴们经常玩耍嘻戏的场地。我忍俊不禁天真烂漫和单纯而快乐的童年往事。一直深印在我的记忆中,就像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伴随我走过童年时光。夏初是五彩缤纷,情趣怡然。学校组织野餐活动,首选就是苎溪河瀼渡桥。小伙伴们一来到瀼渡桥沙滩,按老师的分工,有的搬石头,有的去砌灶,有的来生火,有的忙洗菜,大伙忙得不亦乐乎。我的强项就是挖沙井取水。我迅速在河边挖一个直径约一米、深四五十公分的水坑,然后检来许多小石头,铺放在水坑里,再用水瓢把混浊的水舀干,这样反复几次,沙井里的水就变得清亮了。小伙伴们的劳动换来幸福的喜悦,一顿野餐美味在心中永存。下午,自由活动。我们几个小伙伴放起了自己动手做的风筝。风筝虽然没有任何的造型,很平常。那时候这种风筝叫做“棺材风筝”。就是把四根篾条摆成一个王字,不过下面那一根要比上面两根短一些,然后把用薄纸糊在上面,就在那王字的上面两根篾条的中间拴上斗线,斗线的长度要保证到风筝左右两边边缘的距离是一致的。在风筝上画两个眼睛,然后在尾部加上三条尾巴,就算大功告成。瀼渡桥沙滩上,没有任何的障碍物,想怎么放就怎么放,只要自己的风筝能够经受得住河风的吹打。桥左岸是十多米高的石坎和十多米宽的石梯。在古老的石坎上,有三、四棵黄桷树,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它们与陆安桥同龄。它有拳头粗的树根紧贴在石缝之中,吸取石缝中的养分支撑着它生长,渡过了上百年的时光。上陆家街石梯上的吊脚楼别有特色。据祖辈讲,修陆安桥时,为了方便街民下河洗衣、挑水,又能避风挡雨。就修成了木式吊脚楼。楼高七八米,十多根三十多公分粗的园木支撑。楼上供人居住,并开了一家食店。楼下供人行走。夏天,这里也是街民和小伙伴们最喜爱的聊天纳凉的地方。

  苎溪河的夏天,有时呈显出它可爱温柔,有时展现出它汹涌澎湃。每当夏日大雨过后,山洪暴发。小河就一改往日的温柔,变得豪迈而倔强。那混浊的河水,像无数匹脱缰的野马,咆哮狂奔而下。以风驰电掣的速度,向长江奔腾而去。在1970年5月29日,因苎溪河山洪暴发,历经百余年春秋的万州桥连基冲垮。万州桥是一座风姿绰约的古桥。它还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载入他的著作《中国桥梁史》。万州桥于清朝同治元年(1870年)由县绅民义渡会捐助,位于天生桥上面约百余米处,为单孔横跨苎溪河的石砌拱桥。桥上又建飞角凉亭六间,供过往行人歇息观光。桥长40米,高19米,宽9米。北岸是三马路,南岸是民主路。全桥呈半圆形,桥身、桥拱纯以就地取材的青石条块垒叠砌筑而成,不雕不琢,简单纯朴。日近黄昏,桥映水中,那倒影构成一个浑圆的整体,宛如一轮清月,一半浮在水面,一半隐在水中,倩影绰绰。石拱桥上端还建有供路人休憩或暂避风雨的六间飞阁凉亭。远远望去,“飞阁复非船,可居亦可过”。据老人回忆亭阁于1953年因破败不堪而拆除。我儿时记忆中,桥面的梯子上晒满了三马路文具社的粉笔,有的同学还偷偷拿那粉笔在桥上的石栏杆上四处涂鸦。桥下不远处还有七、八米见方的一巨石--印盒石。石顶部还凿有一个大大的“上”字,与人们用的印章像极了,我常常爬上石顶上去玩。关于印盒石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有“打了印盒石,偏了流杯池”的说法。如打掉印盒石后,因地脉相连,位于印盒石西北方高处高笋塘的流杯池给倾斜了。民间再也没有人敢去打掉印盒石。现在因修建三峡工程,苎溪河段属于淹没区,那桥,那石,那两岸的一切都巳沉入水底。

  在祖国众多的河流中,苎溪河渺小而普通。然而她却从不因自己的渺小而悲哀,也不因曾经有过的汹涌澎湃而骄傲。她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回归大海。无论前进的道路多么的蜿蜒而曲折,也不惧无数座高山丘陵的横栏阻截。她总能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一路喧哗地向着自己的目的地奔腾。不骄不躁,不屈不挠,克难奋进,勇于进取,这便是苎溪河的精神。如今小河在万州的土地上已经静静的流淌了数千年。她不仅装点了故乡秀丽的景色,也养育了故乡千千万万的生灵。她的奉献值得我们感恩,她的品质值得我们敬仰,她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的学习和传承。苎溪河、陆安桥、黄桷树、吊脚楼、沙滩岛永远存留在我们的美好记忆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