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宜氏,帝尧的正妃,生子丹朱。但也有传说,散宜氏为帝尧生有七男二女,但丹朱却并非她亲生,而是生活在上古姑射山上(位于汾西城西部边界,又名石孔山)北仙洞之中居住的鹿仙女所生。丹朱是帝尧的第十子,因出生时全身红彤彤,而取名为‘朱’。丹朱从小就很聪明,所以深受帝尧的喜爱;但他个性刚烈,做事坚决有主见,欠缺政治智慧,被帝尧视为‘不肖乃翁’。 丹朱始封于丹渊(今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故又称之为丹朱。《尚书·逸篇》中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帝尧也曾说其子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句话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里是一个古代很有德望、声名显赫之人。《竹书纪年》中也有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非尧之本意,这样看来舜是排斥了丹朱而篡夺帝位之人。
舜代帝尧执政后,囚禁尧是为了不让丹朱知道事情真相,因此阻止丹朱前来看望。后来,舜逼迫帝尧禅位之事被丹朱知道后,他率三苗之兵伐舜,双方在丹浦(今丹水之滨)展开大战。后为,丹朱因得力大将巨人部落首领夸父误入大泽死后,失去重要战斗力;而帝舜得以射箭闻名的后羿部落助阵,致使丹朱在争夺帝位的战争中失败。
丹朱战败后,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由于这次大战双方伤亡都很大,后来丹朱被描画成‘凶神’或主管灾祸的‘邪神’,甚至其后代中有一支被称为‘狸’姓。遇到灾荒之年,朝廷还要请狸姓人出来代为祈祷消灾。但也有史书记载:帝尧死后,丹朱回到华夏部落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曾称帝三年,但大臣全跑到南河之南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于是,舜以顺应天意重登上了帝位,这也就是从古至今所歌颂的‘禅让’真相。
舜即位后,改封丹朱为房邑侯,因其封地上有一上古女娲神庙曰:‘房’,所以又得名‘房邑’。帝舜对丹朱及其家族不敢以臣下视之,对房人优礼有加。丹朱死后,其子陵袭封,并以封地为姓。
周景王十六年(壬申,公元前529年),楚国灭房国,迁房国贵族于湖北房县,后房县改称为‘防渚’,这就是房侯’封支子于房竹(防渚)‘、‘曰房竹公’的来源。
民间传说:围棋的由来与丹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传,帝尧建都平阳,平息各部方国后,大家安居乐业,生活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整日无所事事的丹朱于是聚朋嚣讼斗狠,经常招惹祸端。大禹治平洪水后,丹朱便常坐着木船让人推着,在汾河(位于山西境内)西岸湖泊玩耍。散宜氏见儿子整日不务正业,于是埋怨帝尧说:“你只顾自己的事,儿子也不管管,以后怎么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尧听罢,于是派人找回丹朱,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年龄也不小了,如今你猎也不会打,等着将来饿死吗?你看这么肥沃的土地,这么辽阔的山河,你就不替我操一点心,想着如何把这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丹朱却说:“兔子跑得快,鸟儿飞得高,这山上无兔子,天上无飞鸟,叫我打啥?天下百姓都听你的话,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我再替父亲操心呀!”帝尧听到如此不思进取之话,叹了一口气说:“你竟然不愿学打猎,那就学行兵征战的石子棋吧!”玩心未泯的丹朱听到父亲要教他下石子棋,当即答应了。于是,帝尧蹲下身,用箭头在一块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画了纵横十几道的方格子,又捡来一大堆山石子,手把手地将自己在率领部落征战过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进后退的作战谋略传授给了丹朱。丹朱对这石子棋十分感兴趣,所以十分耐心的听着,直至太阳落山。
此后一段时间,丹朱整日在家研究棋子,也不到外边游逛,散宜氏见此,心里也踏实了。帝尧对散宜氏说:“石子棋包含着很深的治理百姓、军队、山河道理,丹朱如果真能回心转意,参悟出其中的道理,接替我的位子是很自然之事呀!”谁料,丹朱棋还没学深学透,却听信先前那帮一起玩耍人的话,觉得下棋太受束缚,又费脑子,于是又开始犯了老毛病。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场后怏怏而终。帝尧失去妻子后十分伤心,便把不思进取的丹朱迁送到南方,还把帝位禅让给了有德有智有才的虞舜。虽然石子棋没能让丹朱回心转意,但它的玩法以及技巧却流传了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围棋,史书上也有‘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的记载。这也就是围棋的来历,今龙祠乡晋掌村西山便有棋盘岭,还有围棋石刻图形遗迹。
考古发现:丹朱墓位于范县西南25公里辛庄乡北,濮城东4公里丹朱村,该古墓己有4000多年的历史。丹朱墓占地3亩,传说丹朱墓高10余丈,由于地处黄河泛滥水区,被洪水多次淤垫,目前墓顶高出地面3米左右,地下墓葬保护完好。
一九六四年前,为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范县归属山东省辖)。
一九七五年八月,河南省博物馆王明瑞在丹朱墓顶进行了试掘调查,挖了一个深2米,长3米,宽1.5米的沟,弄清了墓内的土质层次,挖掘出战国时期的素面陶盆、陶壶,西周时期的陶缸、陶鬲,龙山文化晚期的陶片、器盖等。该墓葬是一处有着各种文化内涵的重要文化遗址,它标志着在4000多年前,我们濮范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为研究古建筑、古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范县人民政府为保护区设立保护碑。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申报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