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嘉珉:苏州、成都、重庆、广西“三农”综合改革成功经验概述(三)

 陈嘉珉图书馆 2019-02-14

三、重庆解决农民问题的合作经济组织模式。

重庆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内起步较早,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已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其成功做法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通过合作组织实现农民身份转变

重庆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地域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目前重庆市合作社开始步入比较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从20071778个增到2009年的3856个,20101月至5月,重庆市共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171家,同比增长100.62%,其中5月就增加1196家,同比增长331.77%;截至20106月底,全市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超过7900个,农民参合率达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组建和加入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从传统劳动者变成了股东、社员,主人翁地位和意识进一步提高。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使入社农民得到实惠

据测算,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纯收入一般比未加入成员增收20%以上。如万州区农建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2009年全社249户社员一共增收1285万元,平均每户增收6万元,这靠农户自己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实现。

(三)启动“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问题,20103月,在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北、渝东南17个区县(自治县)即“两翼”地区,部署启动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重庆市工商局积极制定并大力实施了支持服务“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13条措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政策效应。

(四)根据市场需求选准产业

重庆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的突出特点,是牵头成立合作社的主体越来越多元化,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以种养、运销大户牵头组建为主,占到了80%以上,其中包括10%是普通农户牵头组建,以龙头企业和其他主体牵头兴办的只占20%。种养大户在农村是生产带头人,他们主动投身于专业合作社,表明种养产业的组织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已开始深入人心。通过选准产业,农民根据各取所需和自己的劳动特长,由传统农民转化为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新型劳动者,农民在合作经济组织中获得了发挥、展示才能的机会与自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