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牢县设立于隋代,在唐代时一度为荣州驻地。大牢县后更名为应灵县,关于其治地问题,由于各种史籍记载较为简略,相互间还有不同之处。关于其治地及变迁等问题,主要有四种说法:1、1992年版《五通桥区志》政区-废县考记:大牢县与应灵县治地在五通桥金山镇。2、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记:大牢废县在今荣县西南五十里。3、《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记:开皇十年于大牢溪(今荣县河)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故治原在今荣县龙潭镇,后徙犍为县金山寺。4、1993年版《荣县志》记:隋设大牢县于今旭阳镇,627年迁到五通桥金山寺。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更加准确呢?下面,就结合《太平寰宇记》和大牢县设置的社会背景来对其进行考证。
唐宋年间的地理志以《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为优。《元和郡县志》成书较早,但编修太简,关于荣州有700余字。《太平寰宇记》成书较前者为迟,但其卷帙浩博、采摭繁富、考据精核,关于荣州达1200余字。此二书是研究荣县唐宋时期历史的最重要著述。二书为全国的地理总志,由于其篇幅浩博,关于荣州的具体描述,均难免也有一些瑕疵。如:《元和郡县志》1、记州境,东西183里、应灵县东北至州150里、和义县西南至州170里。距离误差较大。2、记应灵县,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经考证,“于此”二字有误。《太平寰宇记》,误收入“滇池”条目,赵熙曰:“ 滇池,姚州姚城误入者”。以《太平寰宇记》与《元和郡县志》比较,《太平寰宇记》关于荣州的记载,明显更详细更准确,特别是其对元和志的记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更加准确的记述了大牢县的变迁等问题,为我们的荣县沿革考证解决了一大难题。
录四库本《太平寰宇记》关于荣州及大牢县记述如下:荣州,和益郡。今理旭川县┄为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初┄地属资阳郡;唐武德元年置荣州,领大牢、威远二县;贞观元年置旭川、婆日、至如三县;二年割泸州之隆越来属;六年自公井移州治大牢,仍割嘉州资官来属;八年又割泸州之和义来属,废婆日、至如、隆越三县;永徽二年移州治于旭川,天宝元年改为和义郡┄。元领县六:旭川、威远、应灵、资官、公井,一县废:和义【并入威远】。州境:东西二百五十里,南北一百四十五里。┄风俗:夏人少,蛮獠多。男不巾栉,女衣斑布。姓名颠倒,不知礼法。土产:麸金、羌活、黄连、旧贡斑布,有盐井五十七。旭川县:┄本汉南安县①,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初于此立旭川县,乃移郡于此。┄应灵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太平镇②,寻改为县;唐武德元年,割资州之大牢、威远二县于公井为县,六年自公井县移州于大牢威远二县界③,贞观初移于旭川县,天宝元年改为应灵县。┄公井县:东南九十里,┄本汉江阳县地,属犍为郡;后周置公井镇;唐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改为公井县;贞观六年州移于大牢。
据2007年中华书局点校版《太平寰宇记》,今注释3处:①按汉南安县即今乐山市,元和志-荣州-旭川县:“本汉南安县地”,此条“荣州”下也为“南安县地”,故此“县”后脱“地”字。②点校版“太平镇”为“大牢镇”,经查有北宋《武经总要》和明代《武编》误“大牢镇”为“太平镇”,此处为“太平镇”更为准确。③“威远二县界”5字为误,《旧唐书》地理志-公井县“移州治于大牢也”,此条“荣州”和“公井县”下也是“移州治大牢”。
详细研读《太平寰宇记》关于荣州的记述后,发现对大牢县的迁变记述非常清楚。大致演变情况如下:隋开皇十年于今旭阳镇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唐贞观初,大牢县分为二县:大牢县、旭川县。旭川县治今旭阳镇,大牢县治五通桥金山寺。金山寺在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平羌县(1992年版《五通桥区志》政区-废县考:隋初在此地设平羌县7年),后平羌县迁走,仍然为太平镇,唐贞观初(627)大牢县治此,贞观六年(632)至永徽二年(651),荣州治大牢,后县名改为应灵。
下面谈两点考证的问题:
一、金山寺在隋初设镇和设县应是太平镇和平羌县,而不是大牢镇与大牢县。
《太平寰宇记》云:“应灵县:西南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县”,与同一条下的关于旭川县、大牢镇的记述有明显区别。《元和郡县志》云:“应灵县,中下。东北至州一百五十里。本汉南安县地,隋开皇十年于此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县界有大牢溪,因取为名。天宝元年为应灵。”二书关于大牢镇的记述截然不同,那么谁是正确的呢?元和志较寰宇记成书时间为早,是否更早的就更准确呢?笔者认为当以寰宇记为准。其一:寰宇记为宋代乐史编撰,乐史曾经任陵州刺史(今仁寿)对陵州附近的荣州必然较为了解,对元和志关于记述荣州存 
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勘校,故才能有截然不同的记述。其二:有《通典》记 "旭川,汉南安县地。隋置大牢县,贞观初改之"为佐证。其三:寰宇记关于应灵县的记述当今可考。金山寺在隋置太平镇,寻改为平羌县(1992年版《五通桥区志》政区-废县考:隋初在此地设平羌县7年)。其镇名为“太平”,一因其地水运便利,人们为祈求平安;二因其地距离僚人聚居区较远,今乐山和荣县僚人聚居区主要在峨眉山和铁山山脉一带,僚人与汉人矛盾冲突较小,相对为太平;三者今五通桥附近乐山沙湾有太平镇,是否与当时太平镇有关不得而知。其四:地理位置看,大牢镇设在今旭阳镇更为合理。隋初设大牢县属资州(今资中),今旭阳镇位于大牢县中心,与资州较近,金山寺位于大牢县西部边界,也是资州边界,若长期设县治于边界不合常理。其五:从当时的军事状况来看,大牢镇必在今旭阳镇。隋初,583-593年,为强化对铁山山脉僚人的管理,先后设威远戍、大牢镇、威远县、大牢县,“大牢”“威远”二名明显是为了威慑僚人而名,今旭阳镇靠近铁山山脉中部,大牢县当在此处。其六:从当时一军事典故看,大牢县也应当在今旭阳镇。仁寿初年(601),山僚叛乱,资州刺史卫玄前往镇压安抚。山僚围攻大牢镇,卫玄单人独骑到山僚营地,对众僚人说:“我是资州刺史,奉天子诏令安抚你们,不要惊怕。”众獠人没有人敢动,卫玄向他们陈述利害,僚人主帅受到感动,劝降10万余人。说明大牢镇与当时铁山山脉僚人聚居区靠近,与今旭阳镇位置相合。若大牢镇在金山寺,距嘉州仅60里,军情紧急,为何不由嘉州派军招抚呢?其七: 在隋代,咨官县属于犍为郡管辖,太平镇一带应该属于犍为郡或者眉山郡管辖,而大牢县是属于资阳郡,大牢县城不可能设立于太平镇的位置。合以上七条理由,足以说明《太平寰宇记》的记述正确。
二、隋代设大牢镇治地的其他几种说法。
隋代设大牢镇、大牢县于今旭阳镇,627年迁到五通桥金山寺。是1993年版《荣县志》的说法,应该是较准确的,《太平寰宇记》有详细的记述可考。除了《元和郡县志》的记述与《五通桥区志》相同外,有的史籍中还有一些其他的说法:1、清代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记:大牢废县在今荣县西南五十里。按距离大概在今新桥附近,其与元和志、寰宇记均不合,其成书于清代,时间距隋唐时期更远,不取此说法。2、《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记:开皇十年于大牢溪(今荣县河)置大牢镇,十三年,改镇为县,故治原在今荣县龙潭镇,后徙犍为县金山寺。是以当时的军事和社会背景而推定,其研究方法可取,但其地点有误。
从各种考证来看,1993年版《荣县志》关于大牢县的记述是正确的。
--阁泉--2017.05
参考资料:
《隋书》《北史》《元和郡县志》《通典》《旧唐书》《新唐书》《太平寰宇记》《武编》《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四川通志》《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1992年版《五通桥区志》、民国本《荣县志》、1993年版《荣县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