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

 江山携手 2019-02-14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用来解释某些单位机构臃肿的原因: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他的两个助手继而再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结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虽然说机构臃肿现象的形成还有体制上的原因,——比如说由于行政级别的存在,官员们除非犯了错误,否则便“能上不能下”,——但帕金森定律无疑从人性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官场的复杂性。既要用人,又要防人,集体的利益就要放在一边了。

换个角度,即使单纯从喜好的方面来看,人的选择往往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没有一个人愿意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在一起。道理很简单,“看不惯”,便“合不来”。情绪上接受不了,就很难有交往、共事的愉悦,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

不过,一个人要想发展,还真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主观感受,压抑住自己的不快,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有用”的人才,比“有趣”的伙伴给予自己的帮助更大。

典型的例子是刘邦。这个身无长技的无赖式的人物之所以在秦末的乱世中成为最后的赢家,就是因为他在关键的时候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让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夺得天下之后,他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得意之余,和手下来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他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刘邦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没有几个肯为自己出谋划策、出生入死的优秀人才是不行的。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往后再推几百年,到了汉末,无论是曹操的成功,还是孙权、刘备的崛起,靠的都是对人才的使用。而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梁山泊的创始人——“白衣秀士”王伦的悲剧,也恰恰说明,一味地妒贤嫉能,排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非但自己不能进步,有时候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其实就是找到了一个发展的制高点,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找到了一个迅速提升的渠道。

《易经》里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即便一个人制定了高远的目标,有时候还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目标都定在中等,那最后也只能达到低等水平了。于是,有人这样讲:给一个亿万富翁开车,几年之后你或许是一个千万富翁;而给一个万元户开车,到后来可能仅得温饱而已。

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需要的是胸襟,智慧。有志发展壮大自己的人,都应该像下面故事中的这位总裁一样高瞻远瞩,利人利已。

某公司总裁有个习惯,每当任命新经理,他总是向每个新经理赠送一件礼品——一个大娃娃。新经理收到木娃娃都感到很奇怪,总裁送这个干什么?原来木娃娃里边有说法:大娃娃里有一个中娃娃,中娃娃里有一个小娃娃,小娃娃里有一张字条写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佣比我们自己小的人,我们公司就会成为一个矮人国,侏儒成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佣比我们自己高大的人,我们的公司就会成为巨人公司”。

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自己才会成为优秀的人。

 

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帕金森定律”,用来解释某些单位机构臃肿的原因:

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从维护个人利益的角度出发,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他的两个助手继而再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结构庞大、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虽然说机构臃肿现象的形成还有体制上的原因,——比如说由于行政级别的存在,官员们除非犯了错误,否则便“能上不能下”,——但帕金森定律无疑从人性的角度深刻地阐述了官场的复杂性。既要用人,又要防人,集体的利益就要放在一边了。

换个角度,即使单纯从喜好的方面来看,人的选择往往也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没有一个人愿意与自己“看不惯”的人在一起。道理很简单,“看不惯”,便“合不来”。情绪上接受不了,就很难有交往、共事的愉悦,这就是所谓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因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也是一种社会的常态。

不过,一个人要想发展,还真得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自己的主观感受,压抑住自己的不快,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有用”的人才,比“有趣”的伙伴给予自己的帮助更大。

典型的例子是刘邦。这个身无长技的无赖式的人物之所以在秦末的乱世中成为最后的赢家,就是因为他在关键的时候克制住了自己的欲望,让最优秀的人才为其所用。夺得天下之后,他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得意之余,和手下来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流。他说:

“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说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

高起和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

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而项羽有一个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

刘邦的分析是比较客观的,要想把事业做大做强,没有几个肯为自己出谋划策、出生入死的优秀人才是不行的。这放在任何时候都是相通的。往后再推几百年,到了汉末,无论是曹操的成功,还是孙权、刘备的崛起,靠的都是对人才的使用。而作为一个反面的典型,梁山泊的创始人——“白衣秀士”王伦的悲剧,也恰恰说明,一味地妒贤嫉能,排斥比自己能力强的人,非但自己不能进步,有时候还会惹来杀身之祸。

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其实就是找到了一个发展的制高点,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找到了一个迅速提升的渠道。

《易经》里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即便一个人制定了高远的目标,有时候还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如果目标都定在中等,那最后也只能达到低等水平了。于是,有人这样讲:给一个亿万富翁开车,几年之后你或许是一个千万富翁;而给一个万元户开车,到后来可能仅得温饱而已。

选择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需要的是胸襟,智慧。有志发展壮大自己的人,都应该像下面故事中的这位总裁一样高瞻远瞩,利人利已。

某公司总裁有个习惯,每当任命新经理,他总是向每个新经理赠送一件礼品——一个大娃娃。新经理收到木娃娃都感到很奇怪,总裁送这个干什么?原来木娃娃里边有说法:大娃娃里有一个中娃娃,中娃娃里有一个小娃娃,小娃娃里有一张字条写着: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佣比我们自己小的人,我们公司就会成为一个矮人国,侏儒成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雇佣比我们自己高大的人,我们的公司就会成为巨人公司”。

与优秀的人站在一起,自己才会成为优秀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